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读后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读后感
引子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的作者是梁其姿,译者是朱慧颖,其出版社为商务印书馆。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学界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着眼于政治史、军事史与思想史,对于社会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而当代研究更倾向与跨领域、跨学科研究,而梁其姿的这本《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就很好地将历史社会史与医疗史相结合。在本书的最开始“致谢”部分,梁其姿就说道:“即然人类社会注定要与麻风病共存亡,这个长期处于生物与社会文化面之间的疾病,或其他类似的疾病,应是以后历史学者继续关心的研究课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间麻风病的故事,并将中国的麻风病史放在19世纪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和“帝国的危险”的全球语境中,最后,通过将前近代与近代、地方与全球相联系,展示了中国经验在疾病史、公共卫生史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生物医学的权利制度在全世界的延展过程。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疬/癞/大风/麻风:疾病/类别概念的演变史,主要以历史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麻风概念的演变以及疗法。第二章为被诅咒却可救赎的身体,主要说明被视为恶鬼或罪孽深重之人的化身的疬/癞病人,在中华帝国早期,如何被法律定罪和受到各种宗教传统的诅咒以及这些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因其丑陋、可怕的外表而成为宗教救赎的绝佳对象。第三章为具传染性的病体:明清时代的麻风隔离,此章主要讲述了16世纪后的明清时期,害怕疬/癞的传染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麻风或癞是16世纪后的中国唯一需要进行收容隔离的慢性病,而社会隔离前所未有的推行使麻风癞的污名进入癞一个新时期,这个病被视为环境恶劣、文化落后之地,即通常所谓的“南方”的疾病,或是道德卑下、处于社会边缘的阶层或半开化的淫荡女性的疾病。第四章为中国麻风病人与现代世界,本章探讨的是在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下此一时期的中国人如何看待,以及西方的医学专家又如何看待同一问题。第五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麻风病,此章作者尝试提供麻风病控制故事的概貌,解释在过去的50年,即年之前盲目乐观的国家建设时期到激进的革命狂热,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年代国家疰假案走向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这几十年间麻风病控制历程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追溯了许多个世纪以来麻风病在中国漫长的演进史。如12世纪后,中国的精英一身不再把疬/癞当做因环境、风邪引起的疾病,并逐渐用麻风是具皮肤症状的传染性疾病之说填补了真空。16世纪后的中国文献资料把麻风描述成是僻远南方的不治之症,通过身体接触或遗产传播。19世纪,中国和西方的麻风病历史相互交汇,此时中国开始面对西方帝国主义,麻风病部分地成了国家问题,因为与此同时它也是个全球问题。再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们对麻风病具有更清晰的认识。本书是通过历史视角来看待麻风病这一疾病,使其在几千年的各种象征都有了具象。
二、个人感想
通过对《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史》一书的阅读,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麻风这个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古今中外,麻风都是一种典型的被社会嫌弃的存在,很大一个原因是麻风的一大表现是目之所及的皮肤的溃烂,并伴有坏死后的恶臭,晚期麻风患者外形甚为恐怖。在《新约·利未记》中说到过麻风病,“人的肉皮上若长了疖子…他就要拆毁房子…搬到城外不洁净处。”而在书中也讲到,直到新中国成立,依然还有所谓的麻风村的存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麻风村的居民们是被永久放逐出了正常社会的一群人,是一群“活死人”。对此,我深入去了解了一些关于麻风村的情况,令我唏嘘不已。那里的村民,他们感染了麻风病,在那个医疗并不发达的年代,这样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令人闻之色变,惶恐不安。太多的不幸与无奈,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在麻风村与世隔绝,孑孑独居。在我看来,他们是被世界抛弃的人。谁能懂得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泪别亲人的苦痛,谁又能想象他们遭受过怎样的冷漠与歧视,我不太懂得,也无法想象,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心里有一种苦涩。
其次有一个对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书中第三章的内容,是明清时期麻风病在人们的观念里转化为南方女性更具患上的一种疾病。13世纪的浙江湖州人周密最先提出了“过癞”这一个概念,就是患有麻风病女性可以通过与男性发生性关系后将麻风病转移到其男性身上从而自己痊愈。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过癞习俗就一直被信以为真。甚至西方的医学传教士也郑重其事地记录了通过性交将疾病由女传男的奇特方式。这个迷信的习俗助长了麻风病的传播,因为它鼓励麻风病人和无辜的受害者滥交(性交是麻风病传播的一种方式,但并不会让女性痊愈)。但这个习俗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医学思想和社会行为。而另一方面,这个习俗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了一条男性与女性、中土和南方、文明与野蛮的一条分界线。南方地区被称为“烟瘴地区”,而南方地区的的女性的身体,与主流的儒家伦理道德背道而驰。站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女性在古代地位就是如此,是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的。但站在本人自己的角度来说,真实地体会到古代女性的可悲。即使在后文作者在写道从19世纪开始,陆续有文人开始编纂一些小说,将患有麻风的女性塑造成儒家“贞女”的形象,体现了南方女性原本野蛮身体被汉文化驯化。我不禁思考,古代女性的地位与男性相比已经十分卑下,那患有麻风病的女性在社会应该如何立足?
最后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麻风病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极深。中国麻风病学家江澄说过“只有通过群众运动,才能有效控制麻风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麻风病成为一个焦点,让各个行政级别将农村卫生计划和生产政策、政治运动结合起来,当时的中国有意识地将这政策作为国家建设策略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政策不仅旨在改善人民总的健康状况,而且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树立民族自豪感。对于民国时期的隔离政策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采取的通过医院的软隔离政策是要成功很多的。并且在这时期,麻风病不再被认为是南方独有的的传染病,更不是只有女性才更容易得病,国家和人民对麻风病的观念中都不再迷信而是趋向以一个科学的眼光去看待。
三、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麻风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慢性传染病。在过去,因为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一旦身患麻风病,就有可能出现可怕的皮疹、面部畸形和四肢残疾等。所谓“斜眼、歪嘴、断手、烂腿”就是由于感染后治疗不及时或长期得不到治疗造成的结果,是晚期麻风病人的写照。所以,麻风病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恶疾”,是因鬼神、天命或道德败坏而受到的惩罚。因为对麻风病的无知、恐惧和歧视,麻风病人曾被隔离、迫害、抛弃,甚至被活埋、火烧、溺死等,可谓“谈麻色变”。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麻风病逐渐也得到控制。但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麻风病看似是个卫生问题,其实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国现有22万麻风病治愈存活者,其中超过10万人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约2万治愈残老者滞留在麻风病院(村)内,其他患者仍散落在社会上。他们害怕被别人发现、歧视,多数选择销声匿迹或四处流浪,生活状况非常糟糕。私以为希望之后的社会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6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可防可治麻风病,早诊早治你我同行
- 下一篇文章: 我县开展防治麻风病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