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冒死拯救
白癜风的影响 http://m.39.net/pf/a_4377030.html来源:最人物(ID:iiirenwu)作者:最人物出品滴答滴点击下方▽绿色小喇叭收听节目啦~笑傲江湖,我是高莉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
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也是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也是他带领中国走出了麻风病时代,拯救了50多万中国人!
年的春天,马海德的父亲带着妻子从黎巴嫩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年9月26日,马海德出生了。马海德的父母
他生着一副典型的阿拉伯男孩模样,长长的睫毛下藏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皮肤呈深棕色,总是挂着笑容。
后来,马海德又多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家里的生活日益拮据。不久,马海德的父亲失去了工作,令这个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幼时马海德
穷人家不怕吃苦,却唯独怕一件事:生病。年,一场传染病席卷了纽约州布法罗,这场病来势汹汹,不断有人在这场疾病中死去,马海德一家全染了病,却连一点治病的钱都拿不出来。
布法罗有位善良的老医生,听闻马海德一家都病了,便提着药箱主动上门给他们医治。在老医生的医治下,马海德一家渐渐恢复了健康。
马海德和他的弟弟妹妹
从此,老医生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了小马海德的心里,他觉得,老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那时,他便悄悄对自己的妈妈说:“我长大也要当医生,就像这个救了我们全家性命的老医生一样,不要钱专给穷人治病。”2年,23岁的马海德如愿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
某日,他在一张法国报纸上看到:“东方正在流行一种热带病。”那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缺医少药的国家。他想,那里一定很需要医生。
于是,马海德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要去遥远的东方,进行热带病的考察。接着,便和另外两名美国同学,带着简单的行装,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读书的马海德
经过数天的颠簸,船终于在上海靠岸。天色已晚,街道边的霓虹灯陆续点亮,他们都很兴奋。
生活了数月,马海德才发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到处是战乱、饥荒、瘟疫......上海并非他梦中的“乐园”。
马海德(左)和他的两个同学
那时,他医院做志愿医生。一天晚上,正逢马海德值班,一个得了阑尾炎的患者因为没钱,拖太久,腹腔到处都是脓水。那一晚,马海德一夜未眠。因为没钱,一个简单的阑尾炎也可能死人,这样的事情让他痛心。恍惚间,他想起了幼时那位善良的老医生,一个梦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不久,这三个年轻的医生便各自辞职,在上海九江路租下一间房子,合伙开了一家诊所。
马海德在上海开的诊所这家诊所收费极低,他们希望可以面向普通市民。可是,穷人们连饭都吃不饱,患了病,也是能忍则忍,挺一挺,就过去了。不到最后一刻,医院呢?
面对眼前这个冷清的诊所,三个年轻的医生都有些心灰意冷。
不久,马海德的两位朋友就先后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只剩下马海德一人,独自支撑着这间诊所,任凭旁人如何劝说,他也不愿离开。
3年的一个冬夜,马海德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个宴会。
在宴会上,他被一位端庄优雅的女士吸引,美妙的音乐响起,他情不自禁地走向那位女士,邀请她跳舞。
那位女士就是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
宋庆龄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一直坚守在革命的道路上,组织了一系列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在与宋庆龄等国际友人的交往下,马海德看见一个新的世界在向自己召唤,无形之中,他感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他不打算回国了,他决定留在中国。
马海德在上海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年6月,受宋庆龄的指示,马海德和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秘密前往延安,访问红色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两个外国人一路颠簸,穿越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线,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延安。
马海德和斯诺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
他们和红军一起,住窑洞,吃白菜、土豆、窝头。延安的生活艰苦,但在西北的风沙里,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从这一份坚韧中,他感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
三个月考察结束,当斯诺决定离开之时,马海德却决定留下,加入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海德和毛主席马海德医院、没有诊所,也没有医疗设备,马海德便整天骑着马,背着药包,奔忙不息。营地、学校、广场、树下,到处都是他治病的地方。那几年,马海德苍老了许多,清瘦了许多。一身粗布军装,打着绑腿,和其他的红军战士,已没什么两样。
在延安,马海德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因一次出诊结缘,马海德认识了有“延安第一美女”之称的苏菲。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爱河,定下终身。
婚后,他称呼苏菲“妹子”,苏菲称呼他“马”。
就这样,叫了一辈子。
马海德和妻子苏菲、儿子幼马
4年秋天,周恩来总理亲自在马海德的中国国籍证明上签了字。自此,马海德成为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现在,马海德只剩下了一个愿望——成立中国的皮肤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消灭性病、麻风病等危害人类的皮肤病。
年,研究所正式成立,马海德作为副所长和顾问,向性病宣战。
为了治疗性病,马海德每年都要带领医疗小组奔赴各地,特别是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偏远山区,一去便是好几个月。
马海德在内蒙古巡诊马海德在青海巡诊由于环境太过艰苦,许多人去一次便不愿再去,马海德却年年坚持。边远地区的人没见过抽血,不肯配合,他便亲自给他们演示。
马海德示范抽血
早在延安时期,马海德就患上了胃溃疡。后来,他的胃溃疡日益严重,却还是和医疗队一起住破庙,吃粗粮,盖破被。十年过去,中国基本消灭了性病,可马海德的胃,也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年,66岁的马海德被确诊患癌,他没有被吓倒,反而重燃斗志:“我会战胜疾病的,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哩!”
生命的最后十年,这个老人一直在与死亡赛跑。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就是盘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魔鬼”——麻风病。
麻风病具有传染性,被人们称之为“恶魔”。在过去,麻风病无药可医,病人到了后期,手脚会变形、溃烂,神经麻痹丧失感觉,甚至整个肢体都会丧失活动能力,人们闻之色变。
患麻风病的小孩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有52万同胞正遭受着“麻风恶魔”的折磨。可在当时,愿意投身麻风病治疗的医疗工作者却极少。身患癌症的马海德迎难而上,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长征”。
西藏的麻风防治工作者向马海德夫妇献哈达
马海德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探望麻风病人
同行的医疗工作者在给麻风病人看病时,都裹得密不透风,只露出一双眼睛。唯独马海德,不戴口罩、手套,只穿一个白大褂,他甚至将麻风病人溃烂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给病人检查伤口。
妻子担忧他被传染,他安慰道: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可防可治,我若裹得严严实实地去给人看病,病没治好先把他们给吓坏了。
年的春节,马海德去河北的一家麻风病院探望,紧紧握住一位老人的手嘘寒问暖。老人双手颤抖,热泪纵横,他说:
“我患病25年,没有人敢跟我握手,您是第一个!”
开放之初的中国并不富足,治疗麻风病的药物和资金都非常稀缺。为了筹集资金,马海德拖着病体,成立中国麻风协会、麻风防治基金会、医院、走访了十几个国家......
病人的身体一天天好转,马海德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因为癌症,他已经做了8次大手术,瘦了30多斤。
年,马海德在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作报告,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糟糕了。
年6月,马海德在北戴河的会议上倒下了。回到北京,儿子抱着他,忍不住失声痛哭,自己的父亲瘦得只剩下了一把骨头。在病床上,他仍坚持每天给病人回信,每日十几、二十封。一开始亲自回,后来不能动弹了,只能口述,让家人帮忙回信。
一位山区的麻风病人写信说,没有菜吃、缺少医药。躺在病床上,他难过得直淌眼泪,他立刻让妻子回信帮助这些麻风病人。
这封信,成了他生前口述的最后一封信。
年9月23日,卫生部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荣誉称号
年10月3日,这个可爱的老人,走完了他壮丽而无悔的一生。
他去世前,中国麻风病人从50多万下降到发病数不足两千,完全治愈的病人已达21万。
5自年踏上这片土地,一恍然,55年过去了。
当年想要来冒险的外国小伙,从年少轻狂到头发花白,从孑然一身到拥有至亲至爱。这片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理想,太多的情愫。
外表还是一副外国人的模样,一颗心却早已化作了一颗中国心。
走访于全国各地麻风村的马海德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拒绝了国家给他分的日式小洋楼,选择了后海旁一间简朴的四合小院。他觉得,这才是中国人住的房子。
当时,卫生部为补贴外国专家,为每人增加了一份较高的工资,马海德却拒绝接受。为此,他还颇有几分不快:“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
年,马海德接受美国《华侨日报》记者访问,当记者不停追问他做了什么个人贡献时,这个老头幽默地答道:“我来的时候是一个人,现在有了一个大家庭,有一位值得我爱的妻子,有子女,还有孙子、孙女,这不就是我对八亿人口有贡献吗?”年夏日的“全家福”(后排左一为马海德,后排中间为马海德的儿子周幼马)马海德去世后,苏菲一直住在后海的那间四合小院里,她保留着丈夫生前房间的原样。想他的时候,就在他的房间里坐一坐,想一想过去的时光。她始终记得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在丈夫走后的十几年里,她就像他当年一样,走遍了全国各地的麻风病院、麻风病村。当她走进麻风病人的世界,她才愈发懂得,自己的丈夫,在做着一件多么艰难又多么伟大的事。马海德的儿子周幼马代表马海德基金会捐款如今,他虽然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她的有生之年,她就要把他的爱延续下去,就像他还在这世上一样,从未远去。片尾歌曲??-END-关于作者: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8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丰义工联元宵节走进麻风村与老人共庆佳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