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项目驻村故事山石屏村有个爱笑的周爷爷
第一次在山石屏村遇见周爷爷是年4月,那时他正要去河里捞鱼,见我们来,就热情招呼我们一同前往。“老家没河,我不会游泳,来山石屏后看到村里有人去打鱼,也找了村里的多贵帮我买了鱼网,心情好时就去河里捞捞鱼。”周爷爷说。
(周爷爷在河里捞鱼)
周爷爷性格有点内敛,喜欢抽烟,平时在村里不太主动和别人说话,但爱笑,一笑就会露出像月牙似的眼睛和嘴巴。(周爷爷收获了自己种的茄子笑开了花)
今年(年)周爷爷已经72岁了,一生未娶,原本是大理洱源县炼铁乡翠屏村人,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两个弟弟现都已去世,两个妹妹也因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远嫁去了山东。平时和周爷爷来往最多的人就是他的侄姑娘(妹妹的女儿)阿江。周爷爷在27岁时患上了麻风病,患病之初只是眉毛有些脱落,其它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由于父亲患过麻风病,当时周爷爷有些担心自己,就找到了山石屏村的李桂科医生进行诊断,通过各种检查,李医生告诉他患上了麻风病。周爷爷听后仍不相信,又直接去了洱源县皮肤病防治所(现在的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次检查,最终被确诊为麻风病。周爷爷回到家按医生的嘱咐通过服药最终治愈了麻风病。但在服药治疗的那段日子里周爷爷还得劳动干活来养活一大家子,而麻风病会侵蚀人的神经系统导致肢体麻木,这使得肢体即便受伤了也不易察觉。久而久之,这最终造成了周爷爷肢体的残疾,两脚走路时有点缓慢,右手干活、拿东西不是很利索。年以前周爷爷一直居住在老家翠屏村,与母亲相依为命。年秋天母亲去世后,考虑到周爷爷年事已高、手脚不便,村支书推荐他来到山石屏康复村长住,现与余振华爷爷两人共享一套两居室。我:“周爷爷,在山石屏村住得葛习惯?”周爷爷:“在哪都一样。”我:“你在村里最好的朋友是谁?”周爷爷:“平时我不怎么喜欢跟别人聊天,最多就是来你这坐坐聊聊,其它大部分时间就是种菜、养鸡或者去捞鱼”。我:“当初为什么没有结婚呢?”
周爷爷:“当年得了这个病么对于找对象还是有影响呢,而且当时我思想负担重,又自卑,担心结婚后会拖累或者伤害着人家。现在社会变好了,大家对这个病也有更多的了解了,现在我的想法也改变了,如果当初像现在这样,也许我那时就会考虑结婚咯。”
周爷爷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和期望,经常一顿饭煮上一大盆的肉和菜,然后连续吃上好多天,等到菜变味吃不了了再倒去喂鸡。接触时间久了才发现周爷爷每次煮一大盆肉和菜是有原因的,一来是比较方便,不用每顿都煮;二是因为周爷爷平时会将买来的猪肉放在村里公共食堂的冰柜里保存,拿出来就只能一次解冻全部肉,导致要么一次煮一大块,要么将剩余的肉放在水里泡着,几天后再煮。
了解清楚原因后,我就建议周爷爷“每星期买来新鲜猪肉后,可以把猪肉切成小块放到冰柜里冷冻,每次煮就拿一小块,尽量吃新鲜的”。后来我就经常看到公共食堂的冰柜里有一盆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猪肉了。
在驻村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发现除了周爷爷外,村里大部分老人都习惯这样煮菜。由于现公共食堂的冰柜已用了7-8年,陈旧功能老化、又耗电,已无法满足老人存储食物的需要,年底通过项目的帮助添置了一台新冰柜。(公共食堂添置的新冰柜)现在,村里的老人每周赶集日买回来够吃一个星期的肉和菜后,都会放到新冰柜里进行保鲜。此外,我也会在日常跟他们闲聊的时候,想法设法向他们宣传一些相关的饮食卫生健康知识和分享一些日常实用的小方法,希望他们可以慢慢改变饮食习惯,从而改善饮食卫生状况。第一次去周爷爷家的印象特别深刻!由于同住的余爷爷眼睛看不见,平时打扫卫生的事自然就落到了周爷爷身上。当我踏进客厅第一眼看到的是落满灰尘的桌子和椅子,背蒌、蛇皮袋、垃圾袋等等杂物胡乱地堆放在地上和桌椅上,最震撼的是窗户边的凹槽里堆满了苍蝇的尸体。进到厨房,地上也是随意地堆放着各种垃圾和杂物,地面、墙上、洗手池、玻璃窗上积满了油渍和污垢。洗手池里堆着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餐桌上摆满了碗筷和杯子,几盆剩饭剩菜也已经变了色,看不出摆放了多少天。(厨房的玻璃窗上积满了油渍和污垢)(第一次去周爷爷家看到的餐桌)
转到卧室房间,胡乱地堆放着各种工具、饲料等东西,床上的被子和衣服也堆成了一团。(周爷爷的房间)在随后的驻村生活里,我开始主动陪周爷爷一起去河里捞鱼、聊天、喂鸡、种菜浇水,关系也日渐熟络起来。周爷爷开始主动找我弄手机卡、修手表、或者请我去他家查看牛奶是否过期了等等。如果我出村去开会或休假,周爷爷还会不时地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哪?什么时候回村?等到一回村就来热情邀请我去河里捞鱼。
(驻村社工陪周爷爷在河边捞鱼时聊天)年7月,项目帮助村里拉通了宽带网络。周爷爷为此专门去买了智能手机,让我教他拍照、打电话、上网。后来还跟大家一起学会了八段锦,平时有事没事就打电话跟侄姑娘聊聊天,周爷爷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乐呵。但当我提出希望周爷爷整理下房间里的卫生时,周爷爷乐呵呵的说“不消不消”(云南方言,“不用不用”的意思)。我想得用些技巧和方法了。随后每次去周爷爷家,我都会用手摸一把椅子上的灰尘,然后把手给周爷爷看,有时我会主动拿起桌布帮忙擦桌子。周爷爷看到这些,虽然嘴上依旧说没关系,却也看得出脸上有了不好意思的神情,再后来就自己动起手来了。我陪着周爷爷一起从整理厨房卫生开始,清理掉了不需要的垃圾,又把地板和墙上的污渍清洗干净。
(周爷爷在打扫厨房)在整理卫生这件事情上周爷爷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有我的陪伴、肯定以及鼓励,但我知道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心里接受再慢慢转到行为改变,不能操之过急。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又打起了客厅卫生的主意。我一提出要一起打扫客厅,周爷爷仍旧说着“不消不消”,但手上却行动了起来,拿扫把清扫干净窗户边缘的死苍蝇,抹掉电视机和桌上的灰尘,再用桌布擦洗桌子。打扫的过程虽然很慢,而且还不是很干净,但打扫完后周爷爷环视四周,又露出了月牙似的眼睛与嘴巴。(周爷爷在打扫客厅)年11月,周爷爷在村里举行的卫生评比中得到了流动小红旗(卫生进步奖),村领导当众给予了肯定和表杨。看着窗外挂着的小红旗,周爷爷虽然没说啥,但又露出了他月牙似的眼睛和嘴巴。(年11月,周爷爷在山石屏卫生评比中拿到了流动红旗)有了周爷爷的示范带动,通过我的陪伴鼓励以及村里互助管理小组的鼓励和监督,村里杨爷爷等几位老人的家庭卫生都得到了大大改善。然后我发现最近半年来杨爷爷与周爷爷家里经常会有客人(本村的人)来访,一起闲聊或下象棋。这个现象是我刚到村时看不到的,我想这也许是老人们积极搞卫生的动力之一吧。今年清明前夕,有一次和周爷爷一起散步,途中周爷爷说起自己的父亲也曾因得了麻风病在山石屏村住过,死后也安葬在了山石屏。但我发现说起父亲时周爷爷的神情有了变化,而且语气中透露出一些对父亲的恨意。问起原因,周爷爷说父亲得病后来了山石屏,就在山石屏重组了家庭,对原来的家就再也没有管过。父亲离家时周爷爷最小的弟弟刚出生不久,他带着四个年幼的弟妹一起来山石屏村找父亲,没想到父亲却对他们不理不睬。此后,20岁的周爷爷担负起“父亲”的责任,靠着上山锯木板和种粮食来养活一家人,最困难时家里揭不开锅,只好带着弟弟妹妹们上山找野菜充饥。靠着勤劳的双手,周爷爷和母亲一起把弟妹四人拉扯大,并供他们上学读书。由于父亲和自己先后都得了麻风病,村里人虽然没有当面唾骂他们一家,但总在背后指指点点,这给周爷爷的二个弟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并最终导致他们精神错乱。有一年,兄弟俩发生争执而打起架来,最后导致一个弟弟身亡,另一个弟弟离家出走。其中身亡的弟弟还有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女儿,当时孩子的妈妈也因病去世了,周爷爷只好又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尿地将侄女养大。说起这些陈年旧事,周爷爷放慢了脚步,眼里泛着泪光,此时我理解了周爷爷的“恨”。清明将至,我问周爷爷是否想去拜祭父亲,周爷爷听后一口拒绝。但随后又问我:“你是否想去?如你想去我带你去。”4月1日,村里集体拜祭已去世的人,周爷爷主动提出要和我一起负责去拜祭其中的一处墓地(其实就是他父亲的墓地)。上山过程中周爷爷说再过几年就爬不动来不了了,一路走一路说着父亲当年的种种不是。我也一边走一边听着,表示理解他的心情,希望他能放下过去,毕竟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周爷爷听后点点头,憨憨地笑了笑。到了父亲的墓地,周爷爷还是跪下给父亲上了香,这一跪,爱恨交织,父子和解。一跪泯恩仇!(清明期间周爷爷在拜祭父亲)
拜祭完父亲,周爷爷邀请我和阿江一起回翠屏村老家去拜祭母亲。我跟着周爷爷回到了他从小生活的地方,由于久无人居,老家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周爷爷指着房子周边的果树对我说哪棵桃树和哪棵杏树结的果好吃,邀请我以后跟他回来吃果子。
(周爷爷翠屏老家的房子久无人居,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周爷爷告诉我哪颗果树结的果子好吃)随后又带着我去村里串门,自豪地向村民介绍说,“这是广东来的驻村(山石屏村)社工”。在母亲的墓地边,周爷爷与母亲拉起了家常,“妈,今天我和阿江回来了,还有村里驻村的社工一起回来看你了,给你带了你喜欢吃的粑粑、猪肉...”
(清明期间周爷爷与侄姑娘阿江在拜祭母亲)周爷爷虽然手脚不太麻利,却是个热心肠。每天照顾着村里双目失明的李绍安奶奶,帮忙端屎倒尿等,还经常用轮椅推着余爷爷和李奶奶或者牵着手脚不方便的曾奶奶出来晒太阳、聊天。有时和我一起用轮椅推着这几位爷爷奶奶去村外散步,去“看看”新修的大桥,摸摸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感受着村里的每一处变化。我:“周爷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周爷爷:“他们手脚不好、眼睛看不见么,多恼火!”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周爷爷已然忘了自己也是个高龄、手脚不便、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周爷爷(左二)与杨爷爷(右二)牵着双目失明的余爷爷与姚奶奶去“看”新修的大桥
提起往事,周爷爷总是说:“你还小,你不懂的,你不懂的,不消说了。”说到现在,他总是感慨道:“现在比以前好太多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谈到未来,他会说:“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说着他又露出月牙似的眼睛和嘴巴。逝者不可追,来者尤可待,这个爱笑的老头要一直这么开心、热心下去啊!驻村一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帮这些曾因麻风病而被区别对待的老人们做一点点事情,看到他们的生活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谢谢这些爷爷奶奶们,祝福他/她们!撰稿:阿嫦
照片:阿嫦、梅子
编辑:大榕树
审核:梅子
项目介绍
由欧洲联盟资助,乐施会和中国发展简报共同推行的项目“建设富包容性的社会:增能和提升服务残障人士公益组织的服务质素和倡导能力”,旨在推动实现以下愿景:令残障人士享有基本服务和工作的权利,并且在公正、包容的社会中,有能力提供并倡导高质量的服务。具体来说,我们要确保残障人士增能、残障人士公益组织更专业高效,同时推动性别公正的工作,有能力提供并倡导高质量的服务,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更具包容性。
自年4月起,乐施会、欧盟、中国发展简报共同支持伙伴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市西山区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展开针对农村地区的残障群体、尤其是因麻风病而致残的康复者的项目。
大理州洱源县在历史上也曾是麻风病高流行的地区,而炼铁乡的“山石屏村”就是曾经集中收治麻风病人的地点之一。该村的前身是年成立的“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年起,汉达开始对山石屏村提供助学支持;年,汉达云南团队成立,开始有计划的在山石屏村开展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康复等服务,为消除对麻风病的歧视以及麻风康复村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李桂科医生则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麻风病防治和康复者们,在李医生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山石屏麻风博物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麻风病、麻风村以及康复者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基于麻风康复者的现状与需求,乐施会、欧盟与中国发展简报将支持伙伴以洱源县炼铁乡为示范,通过社会组织与疾控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的合作,共同开展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康复等综合服务,提升社会组织服务麻风残障群体的专业能力,使得麻风残障群体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使其生活与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8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期樊宝玲专栏ldquo
- 下一篇文章: 扶贫一线小爱同学的驻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