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物柴油行业的差别
本文最初发表于年6月,本人做了一些删减和增加,与大家共享。8年过去了,一些观点和现象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个人觉得总的来说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为了保持原文的历史痕迹,其中的主干部分没有改动,本人将根据最新进展另文与大家讨论。
首先说明,本文旨在客观地评论中国生物柴油行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不同,通过对比认识自身的优势,找出我们的不足,进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一味地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或盲目夜郎自大都是要不得的思想。
发展历史
1
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比,我们的生物柴油还很年轻,因此而形成目前政策不完善,规范不统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不利局面;但这也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多,只要我们客观、实际、虚心地学习,是很容易赶上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还有许多国家生物柴油的发展和兴起与我国不相上下。说这些不是阿Q精神,自我安慰,而是提醒大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比如日本技术,据我所知,日本的生物柴油技术首推也仅有住友公司的超临界技术是开发比较早的,而其他技术并不先进,所以国内一些公司引进日本生物柴油技术我觉得并不是明智之举。
2工艺水平
相比国外单但在碱催化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的情况,国内的生物柴油工艺开发是多管齐下,针对废弃油脂开发了许多实用工艺流程,因为我们面对的原料基本不可能直接使用碱催化技术;许多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预处理、酯化、酯交换、催化剂这几个单元和催化剂的不同组合,提出并实践了众多的实用工艺,虽然本人曾经将其总结为四个大类(见本人文章国内生物柴油工艺流程),但其中的工艺细节却是各有所长,这一点是国外无法比拟的。因此,如果在这方面我们如果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话,可以说是邯郸学步。
设备水平
3设备水平方面我们与国外设备的设计、制造及售后服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制造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差距则更大。我们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上也许并不落后多少,但我们的制造水平却难以完成,整个化工行业及其他许多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4管理方法
与国外的那些大集团公司相比,我们的管理队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差距很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生物柴油企业都是家族式的单打独斗,甚至有些技术开发领域也是如此,无法形成合力,与国外的运营方式相比整体力量太小,没有行业的竞争力。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深层次的,难以改变,也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不突破这一点,我们的进步只能停留在一隅之地,难有大跨越和大踏步的发展。
工人队伍
5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工人队伍的基本素质承逐年下降的趋势。多年来,我们企业的工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民工,城市里原有的产业工人队伍所剩无几,加之社会观念的影响,真正的产业工人已经是后继无人的局面。与国外企业的产业工人都经过很好的培训、有一定理论基础相比,差距甚远,这也是造成我们一些产品质量不达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上述的设备制造水平落后的原因。想改变这个局面,一是从自身出发,企业自己要强化对工人的培训;二是社会要重视产业工人的培养教育,毕竟没有合格的产业工人的工业社会是可怕的。
6原料情况
这一点在我看来国内优于国外,而且我国政府制定的“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发展生物质资源的一个原则且正在被一些国际组织采纳或无意识应用。目前的生物柴油几乎都是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生产办法,这比德国用菜籽油和美国用大豆油要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的植物物种丰富,所以能迅速地培育出新型能源作物,这也是我们的优势。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统筹各地的原料收集、加工和采购,令人鼓舞的是,至今为止,国内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大连、沈阳、杭州、苏州、宁波、昆明、南京厦门等多个城市已经出台了“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办法能落到实处;同时,多家单位已经在麻疯树、文冠果等多种能源作物的种植、驯化上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体系并开始进入产业化探索,形成了非常令人鼓舞的局面。
成套设备
7与国外生物柴油采用大型连续化设备不同,国内的设备都是单元间歇式设备。我的观点是,这种设备模式符合我们原料供应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特色”的生物柴油设备模式,其特点是灵活机动,可以处理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设备流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完善,降低甚至消灭单元之间结合点上可能造成的泄露和污染,通过改进提高单元设备的能源效率、人工效率和分离因数,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我们具体国情的成套设备。在此提醒我们的生物柴油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要注意与设备制造企业沟通,进行技术交流,随时提出问题对设备进行改造。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们的设备造价要远远低于国外成套设备,这就给我们进行设备改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8市场情况
7与国外生物柴油一直是被政府“抱着”的情况不同,中国的生物柴油企业从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完全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在发展,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一分钱补贴。这是我们的不足的同时也恰恰是我们生物柴油企业的优势,从宏观供应的角度看,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一方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柴油的需求,另一方面把这种资源单纯地“烧”了也很可惜,生物柴油在作为柴油替代品的同时还是优良的溶剂及许多行业的基本原料,所以我们的企业不要寄希望于政府的补贴,我们必须在“断奶”的情况下学会生存。另外个人觉得,政府的补贴不可能是永久性的,只能是一定时期内的暂时性鼓励政策,企业总是要自己长大,随着生物质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和推广,这种政策性补贴肯定是被取消,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补贴不起。因此,我国的生物柴油企业要继续在发展初期的独立自强精神,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相关政策
9与国外不同,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一直是执行国家定价的政策,而国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辅助以燃油附加税。国内原油和成品油的经营是某种意义上的垄断,这样对生物柴油进入产品油市场极为不利,一方面是准入门坎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成本价格的限制,因为国内生物柴油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而其产品终端销售却是垄断经营,这对于生物柴油企业是不公平的。总之,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国外的政府是服务,而我们的政府则是管理。
年起,我国生物柴油产品开始出口,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又是在情理之中的。我国生物柴油标准是年颁布的,但是十年之间没有被认真执行,而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生产企业都开始执行欧盟EN标准并取得ISCC认证,这充分说明了市场对生物柴油行业的引导作用;而我国的生物柴油行业,单单从标准角度来说至少不亚于欧盟国家,但是缺乏的是政府对于市场的引导和规范;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生物柴油出口欧盟(下一步是美国市场)是完全按照规范和标准在进行,企业甚至愿意投资进行市场认证和每一批次的第三方产品检测;以年为例,总的出口数量是17万吨,我们以吨为一个出口订单来考虑,每个批次的检测费用约1元,这就是大约85批次,总的检测费用是万元。而我们行业发展十年来,企业投入到标准方面的真正的研发经费也许都没有这么多。
10基础与应用研究
与多年前我们高喊“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不同的是,如今我国各级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增长,虽然与国外一些垄断集团的大手笔相比还有不足,但仍可谓是“小康”了,一些科研单位甚至可以说是“富的流油”。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科研产出却不尽人意。这些年,国家在生物柴油及生物质能源上的经费投入几乎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但我们至今连国内生物柴油的准确产量和企业数量的最基本的数据都没有。这就是我们与国外的最大差距,我们的科研机构在某种利益和需要的驱使下,不愿意做这些基本的研究和调研,同时也不愿意紧密结合实际,去研究开发实际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是热衷于“新、奇、特”的所谓“创新”,以至于我们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而国外的科研机构所研究的要么是最基本的数据调研,要么是一个生产细节的深入,要么是全新的工艺设计,都是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这种现象和反差绝对不是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而是一种科研理念上的巨大差别,是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差距,改变这种局面是一种思想改革,对于生物柴油乃至学术界都是迫在眉睫的要务。
以上对国内外生物柴油行业进行了尽量客观的分析和对比,由于作者的视野有限,一些观点可能有误,望大家留言批评指正。
更多内容所得税前扣除成本
生物柴油与柴油分子结构对比
年生物柴油行业第一次标准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针对现有大学有机实验教材的反思——乙酸乙酯制备步骤
宁守俭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9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双马化工印尼农工贸经济合作区招商项目信
- 下一篇文章: 蓖麻,处理农业上的虫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