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究竟有多厉害,可以左右王朝进程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234.html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清圣主康熙,可能就算是一个,两岁得天花,差点儿要了命,没想到活下来了,也就是因为这天花,让他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清的皇帝。

满族人,他们主要生活在寒冷的东北,也就是今天黑龙江吉林附近地区。清朝入关之后,天花这种瘟疫,就成了清朝王室贵族挥之不去的梦魇。

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公元年。新年伊始,万物复苏,没想到一种邪恶的幽灵“天花”也醒来了。没过几天,北京城上下犹如兵临城下一样,一片恐慌。正是天花(俗称痘疫)爆发了。

正月三十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北京户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无北京户籍的生人(不论出痘与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约定带出二十里外”。

此时顺治皇帝赶紧出城,到南苑避瘟。

一个半月后,顺治的亲叔叔,摄政王多尔衮的弟弟,满清入关,战功赫赫的和硕豫亲王多铎,身体强壮,年仅35岁,却被天花掳走了生命。大清朝天花之烈可见一斑。

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13岁亲政,励精图治,好不容易把反清复明的流寇平息个差不多的时候,22岁的顺治皇帝也被天花夺取了生命。

顺治帝当时有八个儿子,长子和四子已先后夭折。剩下的六个儿子是:九岁的二儿子福全,八岁的三儿子玄烨、四岁的五儿子常宁、一岁的六儿子奇授、不到一岁的七子隆禧和八儿子永干。常宁以下诸子岁数太小,只有福全和玄烨两个尚堪择取。

长期以来顺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认为其年稍长且贤,想立为太子。但玄烨聪明好学,早为皇太后所垂爱。

若想保得大清万年基业,就得选出一位不但德才兼备,而且能够抵抗天花的皇子,继承王位。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接受钦天监供职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建议,立八岁的康熙为帝。就是因为康熙在两岁的时候已经出过天花,有了抗体,天花就无法再伤害到这位皇帝。

在《十七世纪俄中关系》这部外交使臣的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汗[指康熙帝]坐在御座中央,人很年轻,脸上有些麻子。”

脸上带着麻子的8岁娃娃康熙坐在了皇帝宝座之上,可谁知道,能做到皇帝宝座,也正是因为这脸上的麻子。

麻子,是天花痊愈后留下的伤疤,当时的人们已经总结天花病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被感染过一次就会终生对天花病毒产生免疫,以后再也不会患天花病了。

天花这种瘟疫,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这种“一触即死”的瘟疫,是当时世界许多国家的噩梦。法国诗人伏尔泰曾经估计,18世纪的欧洲,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天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脸上遗留有“麻子”。这或许也可以从西方的画作中找到痕迹。

康熙帝亲政以后,他没有忘记天花给大清朝带来的灾难,于是如何能解除天花对百姓的伤害,也成了康熙皇帝日理万机的一部分。

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医院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甚至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许入京觐见皇上。康熙十年(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康熙下圣旨给理藩院:“凡是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若有未经出痘,而尚有疑虑即欲回去者,着问明具奏。”

理藩院传谕蒙古各部后,各部王公等回奏说:“臣等出痘虽未知否,但特来庆贺元旦,仰赖皇上洪福,想亦无妨。俟行庆贺礼毕,始敢言还。”

而各部蒙古首领含糊其词的回答,更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渐渐南方的传统种痘疫苗法传到了北方。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中,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旱苗法,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这两种方法都是让种痘者轻度感染上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病症消失后,相当于已得过天花,从而具有了免疫力。

康熙防痘种痘的推行是从宫中开始的。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出痘,其时正值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关键时期,为了能腾出更多时间亲自护理出痘的太子,康熙皇帝竟然连续十二天没有批阅奏章。太子康复之后,宫廷里还举行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搞得十分隆重。

这种疗效显著的种痘疫苗法,康熙不仅在宫廷中推行,而且在八旗中也普遍推广,甚至推广到漠南、漠北蒙古。当时西洋传教士殷弘绪在写给一位欧洲教友的信中写到,他曾见证了年,康熙派人给蒙古推行种痘法这件事,并说效果很好,病家为表示感激,送给御医们许多鞑靼(蒙古)盛产的马匹、皮毛。

虽然这是康熙皇帝对抗瘟疫的重大功绩,但是在大清近年的国祚中,天花一直若隐若现。

瘟疫与王朝末世

瘟疫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起起伏伏,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有人说瘟疫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说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以达到朝代更迭或类似的重要目的,那么瘟疫就是神一手操控的,改变人类历史轨迹的大手笔。元朝铁蹄仿佛乘风而起,一路势如破竹准备荡平欧洲大陆的时候,一场瘟疫让元朝铁骑一夜折返。明朝末年瘟疫肆虐,独染明朝兵将,李自成大军摧枯拉朽。清朝末年的大鼠疫,也成为了加速清朝灭亡的加速剂……

上古瘟疫

在上古时期,瘟疫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史诗《黑暗传》就记载,神农氏尝百草就是为了救助被瘟疫困扰的百姓。

夏商周瘟疫

到了夏商周时代,在殷墟甲骨文中有疥、疟、首风、疾年等文字的记载。《山海经》中有疫、疠、疟、风疥的记载。商代已有麻风病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周礼》中也记载了流行性疾病和季节的关系。《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秦朝瘟疫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在秦始皇即位,征讨天下的时候,就有“天下疫”出现。

汉朝末年瘟疫

汉朝末年,倒数第二个皇帝汉平帝时期,出现了西汉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卷十二《平帝传》。这是中国最早对隔离制度的记载。公元年,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趁大疫流行,立太平道,最终发起“黄巾起义”,撼动大汉末世。

瘟疫扰赤壁奠定三国鼎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中明确记载了曹军的真正败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也就是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军遭遇了瘟疫。据有关专家研究,曹军中流行的瘟疫就是血吸虫病。赤壁之战曹军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延缓了王朝统一的进程。

明朝鼠疫灭亡

明思宗崇祯执政时期,瘟疫频发且疫情严重。据统计,共发生大瘟疫达六次,尤其是明末年,北京、天津两地,分别于二月和八月发生流行性鼠疫,据《明实录》记载,“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鼠疫在北京达到流行高峰,累计已造成北京20-30%的人口死亡,出现了“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人间地狱景象,鼠疫导致北京防备松弛,造成李自成大军轻易攻陷北京,崇祯帝自尽,明朝灭亡。

宣统二年东北鼠疫

年2月20日,距离大清王朝最终灭亡,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清皇室的发家之地——东北,发生大鼠疫,这是自欧洲“黑死病”以来,人类又一次大规模的恐怖瘟疫事件。仅以官方统计,瘟疫波及东北及俄罗斯南部地区,仅中国就造成了六万多人死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2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