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麻风病,麻风杆菌,传染病,麻风病-病因学



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到目前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

麻风病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麻风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10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风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与 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风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应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因此,上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麻风病-病因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