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修行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要求你
了知饮食如良药,
无有贪嗔而享用,
非为骄横体健朗,
唯一为使身生存。
断除贪食的颂词就是龙猛菩萨告诫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饮食应该要注意什么。索达吉堪布也跟我们讲了在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当中,要思考对饮食要持什么态度,吃饭时候的心态怎么样,行为应该如何,以什么样的量来维持身体。
我们平常把饮食当美食来追求,其实在修行过程中,应该把饥渴作为一种病,把饮食作为一种良药来进行医治,这是修行人应该有的饮食观。其实饮食只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作为修成道业的所依而已。我们只是在暂时利用假合的骨肉,没有必要过份地贪执。对饮食的目的我们也要思考,为了生存下去,精进修行一定需要身体,所以身体不能毁坏,所以还得要吃饭。
这个颂词里面强调吃饭的目的,不是为了青春永驻,也不是为了力大无穷、身体健朗,只是维持色身而已。对饮食的态度我们要做到好坏随缘,知道饮食不是为了欲望。对我们受用的饮食,喜欢的不应该生贪心,对不合自己口味的饮食不应该生嗔心。
在饮食的过程中要观察自己的食量,另外要做到定时定量。吃得太多有过患,吃得太少也是会影响修行,所以一定要适量,这种习惯对身体和修行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益的。《杂宝藏经》中说,我们应该视身体如车,视食物如油,车只有用油令其转滑就可以,不必拣择香臭。同样,我们饮食只要能维持体力,足以办道即可,不应当分别好恶。
在这个科判里面,上师开示了吃饭实际是无记法,但是利用窍诀,在进餐的过程中要观想食物来之不易,食后应该为三宝、为众生作有实意的事情。现在好多人吃饭就觉得是理所当然,也不想它的来源,这是不合理的。上师还开示,餐前念一遍供养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修行人,每餐之前要念一遍。修行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出家人在食前要念《随念三宝经》或者供养偈,食后要回向给施主。
有些经典论典中说,第一口是断一切恶业,第二口是增长一切善业,第三口将所造的善根回向给众生。《俱舍论》中也说,吃饭、走路、睡觉没有啥功德,学了这个颂词以后,我们要将吃饭转为道用,吃每一顿饭都要让它增长善根。密宗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将身体观为会供坛城进行供养。上师瑜伽中也说,供养根本上师为主的三世诸佛。或者对食物来源之农民产生悲心、感恩心。吃了饮食之后,滋养身体,用它来修持善法。这个就是我们修行人应该这样做。
平时要随学,当然刚开始不一定做得到。我平时怎么做的呢,我皈依佛门有好几年,但是还做得不够好,平时能做到的就是不杀生、不贪吃,然后适量。原来是耽著美食,有好吃的东西就是会向往,想要去品尝。现在知道了过患以后,从珍惜食物的角度来说,还是要适量。我觉得这方面家人给我的帮助大,他们能够随顺我,家里基本上吃素食,我也是非常感恩。
另外在平时做的时候,能够选择比较好的食材,把他们作为供养的对境,让他们心生欢喜心,其实倒过头来对我也是有帮助。原来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觉得顺缘一点点增多,阻力看起来会减少。我就觉得身体好的时候,家里还好,有时候自己感冒啦,家里会比较紧张,认为这个就是因为吃素引起的,体力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对应他们,其它师兄有什么好的建议。关于身体,我们学了佛法以后知道了,但是他们不是很清楚,他们也不知道有轮回这个事,我们在随顺家人的同时,我还是能够做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的地方不能随顺他们。
师兄们的分享1在金刚萨埵法会期间,遇到一位北京的师兄,她跟我分享了她的照片,就是没有吃素之前和吃素之后的照片。没有吃素之前和大家一样很苗条的小美女,吃素了整整两年,就变得很肥。每个人就说她不是吃素的。我想分享的是,吃素要注意身体的调整。在回来的路途当中,有一位男师兄分享的一点是,从养生学方面来说,当我们吃素的时候,有很多微量元素摄受不够,会导致肥胖,不是真正的胖,这是细胞缺少蛋白质引起的虚假的胖。
所以我们在吃素的时候要增加适当的纯的植物性蛋白,还有一些微量元素,要靠纯素提炼的合成剂去补充。这样的话,对我们的身体的健康会更加有保证。对于那些没有吃素的有情们,会更有说服力。因为没有学佛你没有办法跟他说轮回的过患,因果的报应,你跟他说养生健康这些他所喜欢的感兴趣的,可能更好。
2有一节课也说到饮食,当时有好多师兄发言,专门讨论了吃素和吃荤,如何抉择吃素。刚才我听了师兄的串讲,我突然发现,哪怕你全吃素,难道就没有过患嘛,一样有过患。比如说你就觉得某个素菜特别好吃,贪吃这个,同样是不好的。或者你喜欢吃西红柿,你喜欢吃黄瓜......你仅仅贪吃一种,你只要是在贪,有执着的话,同样是有过患的。第一个如何抉择吃素,那肯定是和信心有关;第二个在吃素方面,就不要贪某一种两种了。你也不能说我吃素,你们吃荤,我跟你们不一样。或者说我吃素大家都吃素,但是我就喜欢吃得多,喜欢吃某几样,都是有问题的。这个是串讲的师兄给我的启发。
3前两天,我们群里面有发一个消息,说是有几个登山爱好者,其中有一个素食者说,我是吃素的,我也可以登上什么什么高峰。结果很不幸,在登山过程中他死了,所以造成的舆论非常大。他说我吃素,我登山没问题,因为他平时运动都很好,但是很不幸他去世了。所以也给我们一个反思,不要过量,把握自己的度,要适应自己的消化而食。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就怎么来吃素,别过头,一过了之后,反而就不好了。其实有很多这样吃素吃出身体不健康的现象,反而让别人笑话。
4刚才师兄说我们在吃的时候贪美味,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我特别喜欢这个,实际上这就是贪欲的增长。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从虚云老和尚这些大德的教证来说,我们净土宗很多的大德,都是很惜福的,很节约的。我这段时间吃素之后的改变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很浪费了。以前的话,这个好吃的我就吃,这个不好吃的我就不动,造成我女儿也有不好的习惯,这个东西喜欢吃,不管吃得了吃不了,她会拿很多,然后买很多。造成的后果是不惜福,浪费,也增长了贪。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修行了,上节课法本也说了知足少欲,我们吃得要适量,适合自己的消化。关键问题是惜福和我们的贪欲,保证饮食跟随学大德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平衡?
辅导员分享这个内容正好是接下来要讲的,这是汉地的一个内容,上师仁波切也讲了“食前五观”,食前的时候应该怎么进行思维。一方面我们平时要用,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这个过程。陆师兄每天中午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发供养偈,我们在每一顿饭之前都要使用。总体我们要有一个了解,就是通过闻思之后,我们这边已经讲掉了禅定品,禅定的前行让我们的散乱心逐步逐步降下来,它是通过调整身心。这里边更多地说调整身体方面,心怎么调整呢,也是通过饮食这个过程,把它转成道用。这样的调整是让我们的身心变得清净,变得清净的目的是为了堪为法器,这样佛法的甘露才容易灌地进来。所以我们现在再进一步地分析饮食。
饮食首先作为欲界众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应该怎么样饮食,没学之前很多人不一定了解,学了之后我们可以看一下。出家人吃饭前会用调羹吃三口汤,三口汤有这么一个作意,和法本当中的一样:
一、愿断一切恶断恶里面包括哪些呢,包括吃饭无分别心,不去分别这个有味道,那个没有味道,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要拣择食物,或者打其他妄想。像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有很多这样的公案。他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比如说今天吃白饭,白饭有白饭的味道,或者到学院,很多出家人,一天也就一个菜,如果有客人来,再炒一个菜。并不会在这上面分别太多,我们有时候会说,怎么今天才三个菜,汤都没有,很多的要求。这里也体现着知足少欲的一个状态。我们在寺院里边,可以看出来,现在条件好了,以前的时候就一个菜,或者饭菜全部炒在一起。前几次念佛的时候也是这样,到寺院去吃的时候,比较简单的几个菜,不会弄特别丰盛的那种。这个时候不要想:“这个地方真不好,吃饭时又不准讲话,很不自由,像坐牢。我来拜佛,还有这么多规矩,真没趣!”这就是过堂,过堂期间是不允许说话的,在过程当中保持一种寂静的状态,实际上这就是修行。
二、愿修一切善要发愿改过一切习气毛病。修道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个就是要行持善法,吃饭的目的就是为了行持善法。
三、誓度一切众生通过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是无记的,现在发了菩提心了。
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这五点,它是五种观想,这里引用的是宣化上人和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里的内容: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先计量自己有何功德来受此供养,又计算农人要经多少劳苦来耕耘这分米粮;应该筹量碗里食粮的来历,是很不容易得来的。这部分内容,正好弘一法师做了解释,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吃饭的时候,我们要思维,饭菜要经过农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整个过程还是非常辛苦的。然后经由商人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当然还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功德,比如说我今天啥善法也没有做,早课也忘记了,睡个懒觉,看了会儿电视,就想何时吃饭。出家人按照汉传,早上有些地方需要出坡的,有些地方要做早课,进行闻思修,作为我们本身来说,也要衡量一下,吃饭的话是不是浪费食物。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者,度也。看看自己的德行,是否圆满了?还是不圆满?我能够对得起这钵饭吗?看看自己今天是行持恶法还是善法,善法多还是恶法多。
后面弘一法师也进行解释了,《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每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过去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但是由于贪图利养,平时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出家作沙门,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睡眠呢?”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往事,又惭愧,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佛陀时代就有这个利益,现在也没人看得出你的前世。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古代的这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的。后来因为百丈禅师这个行为,立下了百丈禅规,整个汉地的丛林有很多需要耕作的。到云居山真如寺就看到出家人在那种田,这些人都按照丛林的规则修行,出了坡才回去安排吃饭。
但是按照印度已开始的传统,托钵乞食,托钵过程当中是一家一家去要,但是只允许要七家。不管你怎么样,今天跑完七家,你没乞到,就没得吃了。只能跑七家,而且七家是不可以挑的,比如只要挑富的人家,这是不可以的,必须要顺着一二三四五六七,穷的富的都要讨,代表一种平等心的状态,这个过程当中对饮食的耽着也可以断除,因为你不知道今天会讨过来什么。
就像当时有一个得了麻风病的女子供养伽叶尊者一碗米汤。为了赶走落入米汤的蚊子,妇女的手指断落在米汤里。尊者把手指拿掉,喝掉了米汤,并作为一天的饮食。非常了不起的圣者,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示现。而且吃的过程当中,在家人也要过一种比较简单的生活,饮食不要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很多时间就浪费掉了。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戒备己心,离开过非,不生贪念。不是说好吃的就多吃一点,不好吃的就不吃。不要拣饮择食,好吃和不好吃的都是平等,要以此为宗旨。吃的时候,不要这个喜欢吃,然后筷子像雨点。以前我们老师教过,吃饭的时候,再喜欢吃的东西,最多连着三筷子,再夹别的菜,这样就把你的分别念中断了一下,否则你是连着的,贪心就是不停增长,像这样是不合适的,最多吃三口,然后停一停,换一个地方,最起码换好了之后,实际上你就中断一下。后面弘一法师就进一步解释了,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1.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2.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3.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便是愚痴。
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嗔痴三种心,会使自己堕落,应该警惕防患。另外,对于饮食,如果食之过多,不知节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食物过饱,尤其是晚上吃得过多,不知节制也会生很多疾病。《佛说医经》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尼乾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来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淫、不能精进、多著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
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善予节制。法师辅导说,整体都要吃到七到八成,不能再多了,再多对身体不好。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著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困难,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
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嗔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呢?要把它当做良药,资助身体。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走动,人不吃粮食不能生存。吃饭不是为贪好味,而是为治饥饿的病。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
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所以在寺院里面,它的用餐叫药食。身体真正的大病,便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苦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因此,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转动,不一定要求最高质量。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吃饭不是为了要吃好东西,而是为了修自己的法身慧命,成就道业。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如果没学习佛法,真的是被欲望牵引,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让身体存活下去;依靠我们的色身,我们要修行,不要光为了吃而吃;(现在很多人生存目的为了吃好点穿好点住好点,生存的方式也是吃穿住,他们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是一模一样的。慈诚罗珠堪布当时专门分析过,生存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吃穿住)为了借助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大珠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辗转难眠。”修行人应该怎么样,正好倒一倒,不要再挑好的吃。否则你虽然吃素,吃素的时候还这个吃的,那个不吃的,列出一长串的清单,这个真的是折磨人啊,自己也折磨,所以已经吃素了嘛,你就什么素菜都要吃,来什么吃什么,不要特别去挑挑拣拣。
吃饭和睡觉自来就是佛门重要的修行,并且被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围绕饮食的问题而设立。我们的身体每天在新陈代谢,每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只是在接受饮食时,不可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嗔恚心、差别心、轻慢心去受食,去计较东西的好坏,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来接受供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所以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心,吃饭的时候断除的是贪嗔,还有差别心、轻慢心,反过来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这样一顿饭吃好,功德不得了,所以吃饭应该是策励身心。
这样基本上就把汉传的“食前五观”给大家有个详细的了解。
在法本20页,上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怎么把吃饭转为道用:
第一个就是用了显宗的方法,类似于刚才介绍的“食前五观”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把吃饭转为道用。
第二个用密宗的方法,将身体观为会供坛城进行供养,这个要以清净观作为摄持,未来大家有机会学前行,进入密法的时候,会教些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迅速地在吃饭时让你培积大量的资粮,吃饭过程一边吃一边在上供下施一边在培积资粮。
第三种方法上师瑜伽中说,供养根本上师为主的三世诸佛,就是我们平时念的供养偈,通过上供下施的方式,当然这个里面有具体的修法,具体的修法在前行里面有的,叫“施身法”,要进行复杂的生起次第的观想,依靠这样的观想,可以让你迅速积累福报。
第四个就是食物来源之农民产生悲心,这个也是显宗的“食前五观”的方式。当然作为出家人的话,还需要在吃饭之前作些供养,会拿一点点东西,比如饭啊,面啊,米啊,拿一点点出去。它这个是当时佛陀降服鬼神的时候,对他们做出的承诺,所以作为出家人的话,一定需要这样去供养。比如说当时降服了大鹏金翅鸟,还有降服了鬼子母,后来法师辅导里讲的,就有这么一些规定。比如说他供米的话,不允许超过七粒,面的话不超过一寸,包子的话不超过指甲许,蔬菜是不施的,所以用这样的方式。
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等于把饮食作为修行的助伴,行走坐卧都可以用来修行。
问答
问:我们在吃素的时候,一不小心吃了一口肉或者鱼,那么你是吃下去呢,还是把它吐出来呢?如果吃下去的话,有没有什么罪过?或者把它吐出来,又有什么罪过?
辅导员回答:要看你用什么见解作为摄持。
一般按照显宗的方法,把它吐出来。如果从过失的角度来说,这个不是你故意要吃的,稍微忏悔一下就可以了。按照密宗的方法,它有很多特殊的方便方法,但是你见解要够,实际上我们很多情况下见解并没有达到那个要求,也开始学着吃荤。
密宗的修法里面有很多转的方式的,如果你有这样的见解作为摄持,你可以通过吃肉的方式跟众生结缘,但这个见解比较高,像类似于济公活佛这样的,他可以吃下去再吐出来活的,这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个要搞清楚。
在我们目前阶段,还是以这样的方式比较好,如果你真的不当心吃下去,忏悔也可以的,因为即便是吃肉,它不会断你大悲心的种子,它只是部分影响你大悲心的种子,这在戒律里面有写的,它属于支分罪,不属于根本罪,这个要搞清楚。
问:就是不小心吃了一口肉,是不是可以吃下去后自己进行忏悔,只要自己没有贪心就好了?
辅导员回答:但是你已经知道了就不要吃下去,因为有的人会以这个为借口,不停地在吃。因为我是碰到过这样的师兄,假装自己不知道,想想味道蛮好,再来一块吧,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本身是吃素的,后来变成吃荤的了。
问:那南传的出家人不是可以吃肉的吗?
辅导员回答:南传的戒律不一样的。
问:平时我出去吃饭的时候,中午外面的食堂或者小饭店里,素食的话只有几个青叶菜,我如果只吃青叶菜的话,早就面黄肌瘦了,所以像有一些豆制品啊,它会有肉泥的,我吃的时候尽量把肉泥吐出来,有时候肉泥很细,你也弄不干净的。如果天天只吃黄芽菜,估计也受不了,像法师所说的,非得搞得面黄肌瘦的,怎么办?
辅导员回答:戒律里面有规定的,如果你是受的是菩萨戒,那你就不能再吃荤了,不要找任何借口。如果你没有受菩萨戒,没受这条戒律,这个时候是可以吃的。如果你只守了五戒,是可以吃的,过失是有的,只是部分影响你,可以通过忏悔的方式就可以了。
问:那我今天吃饭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吃到什么,吃饭之前我就这样想,如果今天吃到荤的话,我就跟它来结缘,把我所有的善行回向给它。
辅导员回答:你的见解还没有达到那个见解,要以清净心作为保障的,如果你要去食用五肉,当然按照南传的,这是可以的,它有它的经典来源,只要是三净肉,都可以去吃。
如果按照汉传的,已经守了菩萨戒的,那你就要按照这个戒律来,就不能再吃肉了,任何借口都不要有,哪怕这顿饭不吃,或者延时吃,这都可以的。
如果你的见解更高了,超越二元对立了,这个时候你又可以用,它是破除你的我执,这个时候你有能力和众生结缘。现在和众生结缘,结的什么缘呢?
问:但是发愿可以的吧,总比莫名其妙吃进去要好吧?
辅导员回答: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殊方便,我记得有个咒语,可以消除食荤的过失,如果有这个过患,就可以念这个咒语。现在都有很多的开和遮,我们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怎么样做。
问:就是守菩萨戒的情况才不能沾那些荤的,在家居士来说能守菩萨戒吗?
辅导员回答:守菩萨戒的几率还是蛮高的哦。
菩萨戒分成菩提心戒,愿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像我们学前行的,第21课我记得都要守的。灌顶的时候,三戒同时受。密乘戒肯定是在下面戒的基础上受的,但是它不一定每一条都守,这里边还需要辨析。
作为我们本身来说,万一吃了的话,用念咒语、忏悔的方式,它是可以得以清净的,它不是根本罪,是支分罪,要搞清楚,所以如果你家里暂时避免不了,那尽量三净肉这一类。
我记得当时上师开示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杀生,你是家庭主妇,你去杀生,这就不合适,守菩萨戒肯定影响很大的。你每杀一条生命,就等于菩萨戒全部毁犯了,这个时候三净肉,最好三净肉都不要沾。所以守菩萨戒之前务必考虑清楚,你是家庭主妇嘛,你需要在家里做菜嘛,需要做菜的话,这条戒估计还守不了。
问:如果你不做荤菜,叫别人做呢?像我吃素,家人吃三净肉,但是你如果守菩萨戒的话,比如你叫阿姨做菜,那我有过失吗?如果有,那我就不守了。
辅导员回答:叫别人做过失更大,那肯定有过失,你除了自己作的过失,还有教人作的过失,你有两重过失,比自己作的过失还要大。
问:那我养了两条狗,虽然常年吃素,但有时候看着真的很可怜,就买点肠给它吃,那有过失嘛?
辅导员回答:所以修行人一般不养宠物,因为养了宠物之后,就会有这种过失,宠物所造的过失,那由主人来承担。
问:那我们下面的流浪猫流浪狗,有的人说没有猫粮了,我去买一点,猫粮里估计有荤的在里面。
辅导员回答: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末法时期,你要作到纯善,这是很难很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修行人,作为菩萨,作为学习了菩提心的师兄,他应该怎么去取舍?应该总体善为善,你是救护生命,该承担的因果你还是要承担,不是说我救护生命了,这些过失我就不去承担了。
那宠物送给你了,是不是送宠物的人也有罪过了?
辅导员回答:你可以拒绝嘛。
问:那已经送来了怎么办?不能转移吧,转移不是嫁祸给别人嘛?
辅导员回答:人家并没有受持这条戒律,这个时候可以给别人养。
问:那这样的话,没有办法收流浪狗流浪猫了。
辅导员回答:所以这里面要鉴别。如果是救护生命,如果流浪猫流浪狗你不去救它,它就要死亡了,这时候你把它救护过来,救护过来你的发心是为了救度众生。所以菩萨到浊世来救众生,他自己下地狱都可以。
为什么要这样说啊?你当菩萨这么好做啊?你看我们上师怎么说的,为了度化一个众生,千百万劫做他仆人都可以,为什么要这样发心啊?作菩萨的时候,你再多的苦你都愿意受的,只要众生快乐,这个才是菩萨。
举个例子,菩萨有一种能力叫禅定,他这一定可以定很长时间,可以不感受外界的身苦,菩萨既没有身苦,也没有心苦,所以他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就像在花园里面游玩一样。但是如果当时他发愿是以凡夫的身份到这个世界来示现,一定要检别了,他会感受身苦,心苦是不会感受的。他作凡夫的话,他就要感受凡夫所有的经历,就只能把他当作凡夫了,他必须要去感受这些苦,类似于像宗喀巴大师、蕅益大师,他们示现就是这样,最终通过感受身苦、死苦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问:法师开示的时候说,我们对于饮食,除了不要贪、嗔以外,我们也不能不对饮食不分香臭,自己心里还要清楚这个饮食是好的,这个饮食是差的,供养上师三宝的时候,要用色香味俱佳的饮食,这两者如何在生活当中圆融?
辅导员回答: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就是为了断除自己的耽着、贪执。但是在供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比较好的。像我们每次供在佛前的,我们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尽量挑好的食物、水果等,用这些来进行供养。
这个实际上是什么差别呢,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差别智。差别智的时候,就是要分别,你要知道好坏、取舍。然后根本智的时候,无二无别的,不再区分的。这两种一个是对自己的,一个是对他人的。比如上供下施的时候,你要挑那些好的,不可能去挑烂的嘛,你自己都不愿意吃,你说你用来上供,说我无分别,这就不合适了。
问:我们很多师兄很节俭,他吃坏的东西,我们一起的时候,他也这样吃,到底这种坏的应不应该吃,不是那种彻底坏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
辅导员回答:这个实际上要看的。
第一个这个应该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把范围推广到别人就有问题了。就像印光大师、谛闲法师,他们吃起来都很简单的,就一个菜,或者菜梗梗,甚至于你吃的菜里面有菜梗梗,你吐掉,他们会拣起来吃掉的。但他绝对不会要求你吃,除非你到了他的寺院,那你要按照他丛林的规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不会要求你。你和他一起吃饭的话,会有压力的。所以那些高鹤年居士,什么什么居士,他们后来就待在印光大师身边,自然而然不敢浪费了,就不需要说的。
当时我和我家人到东林寺去,我女儿当时很小的,辣椒什么,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到那儿她不敢,那种地方就是那种摄受力。你只要敢这样,马上赶你出去,管你出家人在家人,是真的赶出去哦。在那儿吃就是很有威仪的,你吃多少就要多少,到那种场合你也不会去浪费的。
问:关于吃的戒律的问题,好像是弘一法师讲的吧,你在受戒的时候,必须非常清楚这个戒律是怎样的,你犯了戒,又会怎样的,才是真的受了戒。比如说菩萨戒,之前假设我不知道菩萨戒是这样的,连三净肉都不能吃的,假设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了受戒的偈子,其实应该不算是真的受了菩萨戒吧?
辅导员回答:一般情况下,你不一定得到戒体,得到戒体没有这么简单,很难的。确确实实你没得到戒体就是没得到戒体,得戒的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你想受个皈依戒就可以不堕三恶趣了,要真正的得戒才行。你都没得戒,你也坐在那行列当中,你也没听懂,也没这个意乐,那你肯定没得戒。首先你要听得懂,有意乐,然后在得戒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去得戒。
真正得戒不是那么容易,你受戒之前最好先学戒,了解一下,然后再去受戒,这样是比较如理如法的。你像五明佛学院出家之前,都要学一段时间戒律。但是你要知道听完这个之后,当你哪一天你愿意去了,你戒体就有了。慈诚罗珠堪布专门做过开示。
问:受了菩萨戒,连三净肉也不能给家人弄?
辅导员回答:三净肉有过失,不是不能弄,这个只能总体衡量了。如果你连这个都不弄的话,可能造成家人的反对,这个时候你弄,但是要忏悔,应该这样。守这些戒之前,务必要搞清楚,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戒怎么开许,怎么去遮止,犯戒怎么去清净,什么是犯戒,什么是破戒,破戒怎么还净,都要搞清楚。
有些根本戒,破戒了之后,你连还净的资格都没有,哪些根本戒是不能破的,这些都要搞清楚的。不要说似是而非,戒律都是佛陀制定的,只有佛才能制戒,菩萨都不能制戒,必须要佛来制戒,制好戒之后,就是要严格守持。他开许的地方你可以开许,不开许的地方你自认为可以开许,这个肯定有问题的,学了才能知道。
问:饮食的时候,补充材料看到,破饮食和痛苦的时候,正当进餐的时候,它也苦性的,我就没太懂,正在吃的应该是香的,为什么还是苦的?
辅导员回答:因为食物还是要分的,我们用的是有漏的食物,有漏的食物引发的必定是苦。一开始可能是乐受,但是如果你一直吃呢,你还会乐受吗?像包子一直吃,就算你能吃五个,吃到第六个你还会开心吗?本身是苦的自性,如果它是乐的自性,每吃一个都会很快乐的,但是不是,吃下去就变成苦的自性,这叫坏苦。但在过程当中,又会产生行苦,这是比较细微的。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cs/1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快攻萨棒极了平凡玩家月中领宝箱之路
- 下一篇文章: 别人都像躲瘟疫般躲开,她却陪麻风病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