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杨绛先生与一位如皋年轻人的书信情缘
杨绛先生赠予作者的签名
《柳絮》有云“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即杨花像雪,也如“暮发成雪”,以致使人悲伤。不过像钱锺书、杨绛伉俪那样相濡以沫,厮守到老,即使白发如雪,也终生无憾。我仰慕两位先生的学问,更艳羡他们的文人爱情。他俩是不可分割的。“爱屋及乌”,我因为长期沉醉于“存钱”——收存钱着民国旧着,也 本世纪初,笔者淘得几册民国剪报,其中有一份《中书君最近作》,收录了钱先生写给冒孝鲁先生的数首轶诗。冒先生是如皋人,与笔者是同乡。一边是偶像,一边是乡人,我真心渴望考证出写诗的时间地点,增补乡史。我是“钱学”边缘人,苦于资料匮乏,便想到了向杨绛先生求教。
机缘凑巧,年《中华读书报》上打起了关于《堂吉诃德》译本的笔战。人民文学出版社西班牙语文学编辑胡真才同志撰文支持杨本,我连读数遍,欣喜不已。联系杨先生的机会也来了,不过钱锺书先生回绝生人,自有妙喻:“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偏偏生活中的我是个食客,极喜鸡汤,总觉得“鸡蛋”好吃,“鸡汤”更鲜,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信胡编辑。不料两位老人都很认真,年过花甲的胡编辑在同年9月23日回信,他将来信和材料转寄给了杨先生。先生年过鲐背,工作繁忙,虽未回信,但是还是打来电话给胡先生,叙说了钱锺书写诗、存诗的具体情况,胡编辑也有所思,来鸿一并告知。虽然杨先生没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两位老人严谨多思的治学态度感染了我,鞭策着我。通过不懈努力,年年初,我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钱锺书赠冒孝鲁轶诗考》,理清了诗作的背景,丰富了钱冒的交游史。
杨先生、胡编辑对我的帮助,不仅于此,更像杨花漫漫飞来,一丝丝温馨,绵绵絮絮,落在我心里。我希冀拥有杨先生的签名本,便寄去两本小书,三联书店的《槐聚诗存》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倒影集》。胡编辑从成都出差回来,在得到杨绛先生的允许下,亲自送书至钱府,求得签名。
年圣诞节前夕,我收到了书。拆开信封,小心翼翼地翻开两书,喜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杨绛先生书写的“彭伟先生存览”跃然纸上。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圣诞礼物。虽是片言墨迹,但两处细节尽显书者谦虚严谨的名家风范。一是“存览”,意为“收存浏览”,在杨先生心目中认为自己的着作不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好好珍藏”。事实上她是伫立在思想巅峰的高人,俯视世间,最懂人的渺小,才有了那份真挚的“谦卑”;二是《倒影集》是她的着作,因此落款“杨绛”,钤印“白文杨绛”;《槐聚诗存》的签字没有落款,只是在着者名下面钤印“白文钱锺书”,表明此书是钱先生的着作,她只是代签。
杨绛先生赠予作者的墨迹
深知我爱书心切,杨绛先生对于我的请求总是一一允诺。我觉得自己像一本无趣的长篇小说,有点没完没了了,杨先生本是可读可丢的,但她像一位学养深厚的老年读者,总是默默地翻阅着,静得像“柳絮池塘淡淡风”,只有亲和,没有抱怨。我因为长期收存老书,恳请杨绛先生毛笔书写“书缘书人书事书话”,以便将来出书使用。我坚信真诚是友谊最好的桥梁。在千字长信中,我坦言道,自己书多学问少,看不懂钱先生的《管锥篇》,只是爱读《围城》等等。信中还附有海安书法家仲贞子的赠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信到北京,大雪纷飞,胡编辑通过电话告知杨先生。杨先生谦逊地说,她不是书法家,等天气转好,到时再说。年1月20日,胡编辑不辞辛苦,再去钱府。杨绛先生很赞赏仲贞子的书法,也明了信中所说,愿意赠字。她告知胡编辑,她写字,越是随便一点,越是纸差一点,就越能写好。给我的字,她一挥而就写在一张普通的白条上,清秀的文人书风跃然纸上,成为寒斋中的珍爱之一。
杨先生传承了五四作家关爱读者的风气,事情是小,意义却大——“杨花飞尽飞无踪,化作春泥春又绿。”
▎文章原题:《杨花飞尽又绿春——有缘杨绛》
作者:彭伟,生于年,江苏如皋人,先后就读于如师附小、如皋中学和新西兰国立奥克兰大学等校,获奥克兰大学经济学、亚洲文化学双学士学位,现任职如皋日报社副刊编辑。业余喜好藏书撰文,作品散见于《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新文学史料》《天津日报》等报刊,多见于《藏书报》《江海晚报》,编著有《域外旧书话中国》和《如皋档案精品选图集》。
为缅怀先生,《如皋日报》副刊今日特推出整版,追忆!致敬!点击“阅读原文”,可至原版面↓↓↓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cs/1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王牌驾到,福音至
- 下一篇文章: 原因不明的老年男性黑棘皮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