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湖广会馆的前世今生,北京会



在北京城中,会馆有很多,它们散落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仅西城就有十几处。在这数量众多的会馆中,能够用“传奇”二字来形容的,则非湖广会馆莫属了。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它位于西城区虎坊桥西南隅,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年),道光十年(年)重修,并增建戏楼,距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关于湖广会馆的前身,有很多传说故事,其中有两个非常有名。一个传说故事是说,此地原为乱坟岗子,后在民国初年有佛山大贾斥资建义庄,雇一为面目骇人的麻风老人看管。

自从该老人在此居住后,便将原来的夜夜鬼哭和磷磷鬼火压了下去。后来老人无疾而终后厉鬼重生,有行止不端或者不孝人家常见墙外无端扔来些石头瓦砾,并传来骂声,开门却查无一人…因此湖光会馆也被称为“鬼宅”。因为这位老人身患麻风病面目非常可怕,所以周围的老百姓都不敢跟他说话,老人的身份也永远成了谜…另一个传说故事是说,此次曾是明朝宰相张居正的故宅,万历十一年(年)三月,明神宗下诏夺去张居正的职务。张居正获罪后,其府第被查抄、饿死十余口、长子敬修自杀,三子懋修投井未死,保存了一条性命。明神宗在刑部尚书潘季驯的艺求下,为张居正留了一所空宅和十顷田,用以赡养张居正的八旬母亲。因张家人多是被冤死的,从此后这里就被传说有冤魂出没。

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湖广会馆风采不再,变得残破不堪。为了保护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资源,年,政府公布湖广会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年对湖广会馆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重修后的会馆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古朴幽雅、阁楼宽敞,成为北京南城一道靓丽而特别的风景。在北京的历史上,南城的商家云集、会馆林立,仅崇文区现存会馆古建就有三四十处,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阳平会馆。阳平会馆,是旧京著名的会馆,位于崇文区前门外小江胡同内,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据传,该会馆始建于清朝的嘉庆七年(年),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20余县商人联合修建,由戏楼和三路四合院组成。

在很多史料中,提及阳平会馆时,都会在后边加上一句:“也称平阳会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由于没有明确的碑志和确切的史实记载,该会馆到底是叫“阳平会馆”还是“平阳会馆”,至今也没有一个官方的结论,可称为阳平会馆一大谜。关于阳平会馆的“身世”,除了名称之谜外,还有一大谜,那就是它的具体建造时间。前面我们提过,即说阳平会馆“始建于清朝的嘉庆七年(年)”。其实,这并非官方结论,而是后人推测出来的。是怎么回事呢?在历史上,很多会馆的建设者,有的是富商,有的是官吏,都是当时社会有头有脸的任务,所以一般会馆都会留有清晰的文字记载和历史沿革,使后人有据可查。

阳平会馆也不例外,阳平会馆戏楼的后壁正中就嵌有4联石刻,上面记载的就是会馆建置沿革和修葺情况。可问题是,或许是风化和人为的严重损坏,石刻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根本无法据此了解阳平会馆的具体建造时间。为了更好地使后世人了解阳平会馆,于是一些会馆研究专家便开始了推测工作。在阳平会馆的戏楼中,存有一块书有“醒世铎”的横匾,落款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而根据史料的记载,王铎生于年,于清顺治九年(年)去世,是明天启壬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曾为明末福王东阁大学士,清顺治时为清廷礼部尚书。会馆研究专家们正是依据这块横匾之前,即明末清初年间。

推测处阳平会馆始建于清顺治九年(年)由于历史原因,阳平会馆及戏楼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直到年,崇文区政府在市文物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将阳平会馆划归当时的区文化文物局管理。会馆是如此重要,那么,北京最早的会馆建在哪里呢历史把这个荣誉安在了芜湖会馆的身上。芜湖会馆,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十八年(年)后,当时明成祖朱棣刚刚迁都北京,在大规模的兴建北京城,就是在这时候,芜湖会馆应运而生。最初建造时,芜湖会馆被称为“京都芜湖会馆”,其位于皇城根下的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内。

会馆有东西两院,正厅3间,各式厢房小屋1间,沿街铺面房屋7间,灰棚房6间,面积约平方丈,这种规模在当时已经非常大了。明朝的初期,徽州商帮兴起,使得芜湖或为当时的商业明珠。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后,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北移。在这种情形下,芜湖商人和学子们便纷纷来到了北京。这些人来到北京后,由于初来作到,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处,他们便向当时的北京工部主事,同样是芜湖人的俞求助。俞谟,在明永乐元年(3年)以选贡的身份任南京户部主事,相当于现在财政部的局级干部,迁都北京后转任工部主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航政等。在帮助了一些人之后,俞谟开始想到:芜湖商人和举子入京照例会拜访京城的芜湖籍官员,希望他们能在京给予食宿或商业上的帮助。

而那些京城的芜湖官员,由于长期离开家乡,难免思乡心切,也非常渴望能够通过同乡聚会来排解思乡之苦…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俞谟便萌生出创建公馆的想法,于是,他用自己的财力,在京城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建造了一所名为“京都芜湖会馆的公馆。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一个中国之“最”便诞生了,俞谟也因此载入史册。“京都芜湖会馆”建造后,其他地方的在京官商,也纷纷效仿。自那以后,京城中的各类会馆纷至沓来,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京城兴起,成为传播各地文化和京城文化的重要场所。说起芜湖会馆,还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这个故事与一宗产权纠纷相关。据说,在明英宗正统末年(年),有人主张芜湖会馆的产权是他的。

这个人是谁呢?他姓路,是北京当地人。一天他拿着房产地契到来到会馆,对主事人说这家会馆的宅基地是他的。当时的主事人非常揪心,那个时候俞谟早已经归乡老死。这下死无对证了,人家又有房产地契,怎么办呢?主事人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了远在芜湖的俞谟的儿子俞日升。俞日升听说后,赶紧来到京城,同路姓人打起了官司,并且最终轻而易举地赢了官司。俞日升到底凭借什么打败了路姓人的房产地契呢?原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的父亲俞谟。俞谟这个人非常聪明,原来他当年购买这块地时,就和这位路姓人的父亲签了一份契约。当他归乡前,便将这块地无偿地“付同邑京官晋俭等,为芜湖会馆”,但忘了将购买契约留给芜湖会馆。俞日升正是凭借从父亲那里得来的这张购买契约,胜了官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cs/2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