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鄙薄名利婉言谢官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药王——孙思邈:鄙薄名利、婉言谢官,孙思邈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很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医生。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知道了,要召他去做医官。孙思邈鄙薄名利,多次拒绝朝廷的召请。开皇二十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派专使带着仪仗,捧着“御诏”,到幽静的五台山下,召请孙思邈去长安担任“国子博士”。孙思邈借口有病加以拒绝。他宁愿留在民间行医。贞观元年(公元年),孙思邈四十多岁了,他的学问和医术更加成熟,名扬四方。刚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孙思邈很敬慕,特地派使者到华原,请他到京城长安一会。皇帝的盛情难却,孙思邈只好动身到长安去。在宫廷会面时,唐太宗见他葛袍素巾,神采奕奕,五绺飘拂,风度翩翩,深为喜悦,对左右的人说:“有道德的人真是与众不同!”他赐孙思邈就坐,两人说古道今,谈得十分投机。孙思邈还阐发了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一贯惜才的唐太宗,对他更加钦佩,要他留在长安,授以官职,孙思邈婉言谢绝说:“圣上雄才大略,朝廷里不乏良臣猛将.我久居山林,不问世事,与鸟兽为伍,对陛下的圣恩只好心领。”唐太宗见孙思邈的品德清高,淡于名利,也就不再强求。只请他在长安住一段时间,为史官提供些有关资料,以后再回故乡。就这样,孙思邈在长安住下,每天公务之余,还是继续行医。他常用创造性的医疗方法治病,使城里人大开眼界。一天,有个汉子与别人打架,右眼着了一拳,肿得像个熟透了的桃子,山人搀扶着来见孙思邈。孙思邈看见他的患处已经发青,充满淤血,一定耍把淤血排掉,才能用药。可是怎么排呢,用针挑吧,怕不小心碰到眼球,太危险。他想了一下,便一个人跑到后院去。不一会带来包东西。他吩咐病人躺下,接着打开小包,拿出两条虫放在病人淤血的部位。两条虫蜷曲了一下,便叮着红肿的地方吮吸起来。周围的人大吃一惊,原来是两条蚂蝗!孙思邈静静地在旁边守着。只见蚂蝗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眼内的淤血却越来越少。孙思邈见吸得差不多了,便把蚂蝗拿掉,用水洗净患处,然后给病人敷上消淤的药,病人顿觉眼睛好得多了。大家不禁称赞孙思邈的医法神妙。孙思邈在长安住了不久,因为怀念家乡父老乡亲,便向唐太宗辞行,赶回华原五台山去。药王山药王庙显庆四年(公元年),唐高宗李治又一次召见孙思邈。孙思邈这时已经七十多岁,尽管须发皆白,但精神饱满,身休结实,步履稳健。唐高宗见了,觉得奇怪,向他请教长寿秘诀。孙思邈回答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我经常不管刮风下雨上山采药,听说那里有人生病,哪怕跑几十里路,也要去治。磨练多了,也就百病不生了。”交谈了一会,唐高宗觉得这老人不但深通医理,而且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要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属门下省,掌侍从规谏之官)。孙思邈以年迈为理由,再次辞掉皇帝的高官厚禄。唐高宗见他再三推辞,就赠他一匹良马,并将已过世的鄱阳公主的旧宅赐给他居住。孙思邈雕像于是,孙思邈只得再次居留长安。当时的知名之士如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都以对待师尊的礼节,来侍候他,与上次一样,他在京城仍然不断给人治病,收集药方。鄱阳公主的住宅宽敞舒适,但孙思邈不是一人享用,而是把许多路远或者行动不便的病人收留下来,住在里面。最多的时候住过二十多人,甚至还住过一个印度人。孙思邈不但为病人诊治,还与弟子一起为病人煎汤送药,嘘寒问暖。有一天,卢照邻来了,他告诉孙思邈,近来浑身发痒,有得病的感觉。孙思邀为他切脉,看过肤色、眼色,又检查了痛痒的部位。他的脸色沉重起来,与卢照邻讲了名医张仲景和王仲宣的故事,最后告诉他得的正是王仲宣得的那种“疠疾”病。这是一种绝症,卢照邻听了,惊吓得呆若木鸡,要求老师给他吃“五石汤”。但是,张仲景的“五石汤”,究竟是哪几种药合成的?能不能治好“疠疾”?当时都不得而知。孙思邈决定留卢照邻在住宅里养病,试着用各利药方医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都没有效果。卢照邻的病越来越沉重,麻风病的各种症状,越来越显露出来。开始是一只手麻木,后来一只脚也难以行走了。孙思邈全力为卢照邻的疾病奔走,设法治疗。但卢照邻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为他的疾病奔忙,心里越发不安。他想古往今来,“疠疾”一直就是“不治之症”,与其全身溃烂而苟延,还不如及早地了却此生。想到这里,卢照邻就悄然离开孙思邈的住宅。后来,卢照邻投颍水自尽了。孙思邈为自己未能治好卢照邻的病而感到内疚。他深深感到,作为医生的重大责任,下定决心要继续钻研医学,进一步采集民间药方,为传播医道献出自己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f/22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澄沙之味美味的豆沙馅铜锣烧中,藏满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