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愿作鸳鸯不羡仙误导了世人数



鸳鸯本是花心的物种,却成了爱情的象征。平常所见的鸳鸯都是成双成对,飘浮在水面上,这是它们特有的习性,可鸳鸯换伴侣的频率很高,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一夫一妻制。一首诗歌:《长安古意》是唐代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得意之作。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成了千古绝唱。这本是卢照邻笔下的人间烟火,男欢女爱。只不过古人写诗,把食,色,性,抒发得比较含蓄。就因那一首诗,世人把鸳鸯引申为爱情的象征,甚至民间有说法:鸳鸯失去了伴侣,令一半也无法活下去。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一个谎言在民间说多了,传开了,不成真理也成了争论。我们误解了作者的初衷。《长安古意》以市井娼妓为中心。描写的是长安城里骄奢淫逸的夜生活,像现代人心目中的不夜城:各路人马蜂拥而至,有樵夫,有禁军军队,有刺客,有王公贵族。诗的表面含义是讽刺糜烂堕落的时代生活和阶级斗争,这就迎合了当时那些自以为怀才不遇又对朝政不满的人,从而对《长安古意》作品加以炒作,镀金。原本是卢照邻抒情的风月诗,就成了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拟古讽今,政治意味浓厚的叙政诗歌。都说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确实如此。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就可以把一件事,一个人,一片情怀,描述得玲离尽致,让人遐想万千。所以古人写诗会对人物情景观察入微。卢照邻不可能不知道鸳鸯是经常换伴侣的。他的本意是愤恨自己活得不如一对鸳鸯。缘由还得从卢照邻的身世疾病说起。正史记载的东西往往以朝廷或民族为最高利益。时代或者个人也会掺杂私人情绪,忌讳一些字句和一些现实,扭曲了事情的真相,流传的内容我们难以窥真假。正史里的卢照邻与野史有出入,卢照邻不只有麻风病,还不能行男女之事,这使得他万分悲痛:空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满腹经纶的才华,却活得不如一对鸳鸯,不如一介樵夫。古代也追星,古人对那些懂音律,会写诗画意的人情有独钟。会写诗作词的人往往会拿朝廷的俸禄,担任或大或小的官职。卢照邻凭他的才华和钱财,也不缺粉丝。据说卢照邻有过几次恋爱,都是无果而终,没有婚姻,没有子嗣。他曾经不计代价,寻遍天下良医,有了与孙思邈的奇遇之缘,成了师徒关系。世人只知,孙思邈是古代医药界的传奇,而他的文学才华更是让人惊艳,只是孙思邈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医治救人方面。卢照邻不仅依赖孙思邈看病,还可以一起探讨诗词歌赋。当时的孙思邈成了卢照邻活着的精神支柱。而卢照邻的病,不是几味中草药就能根治的,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辨证。天有不测风云,孙思邈还没治好卢照邻的病,就已经去世。随着孙思邈的离世,卢照邻的精神支柱也塌了,他认为孙思邈都不能解决自己的病,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由于受不了身体上的苦痛,精神上的折磨,最终含恨溺水自杀。也许他想着下辈子做鸳鸯吧。“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成了经典。后来白居易引用借鉴又有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作连理枝”的爱情传奇。鸳鸯隐喻爱情,是我们羡慕鸳鸯,还是误解了那首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f/2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