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阁寻迹而来向海而生
大家好~书馨阁又和大家见面啦本期推荐→《岛》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VictoriaHislop)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年。《岛》讲述了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一家人和麻风病抗争的故事。小说以佩特基斯家族为代表,他们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小说《岛》以位于地中海之中的两个希腊岛屿--克里特和斯皮纳龙格为背景。-------斯皮纳龙格是特别的,它的特别最初是来自麻风病,因为成为麻风病人的隔离区而成了世人眼中悲情而绝望的死地。岛上的居民却不甘就此屈服,他们把斯皮纳龙格当作是救赎之地,虽然身体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却想方设法让自己过得好一些,想方设法把斯皮纳龙格变成一个正常的地方,一个可以称之为家园的地方。读罢全书,希望与重生是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字眼。曾经,在克里特人心中,斯皮纳龙格意味着绝望、麻风病和死亡,它和所有的美好无缘,是注定要被刻意遗忘的角落。但正是每一个生活在岛上的麻风病人不屈从于命运的打击,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积极地迎来每一个崭新的日出,才使这片岛屿得到重生。也许在旁人眼中,这不过是一个被阴暗晦涩的气氛笼罩着的流放之地,但是当你看完这本书,却会发现,这座看似污秽荒凉的小岛无处不闪现着令人赞叹的人性的光芒。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人们对于麻风病人的态度。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因为麻风会带来严重的身体残缺扭曲,所以这种曾不知病根亦无法医治的“绝症”被恐惧的人们视为“天谴”,患病者被贴上道德有亏或前世作孽的罪人标签。在公元6至7世纪的欧洲,麻风被看成是“魔鬼的助手”。正是这些对疾病的误读,造成很多人对麻风病患者有非常严重的歧视。
据统计,中世纪的欧洲有约1.9万处由教会管辖的麻风病禁锢所——很多基督徒认为照顾麻风病人是一种赎罪的体现。在英国,麻风病人被认为是“活死人”,外出时要穿特殊的绿袍,胸前挂牌或是手臂挂铃,以明示身份。他们不能进酒店、磨坊、面包店,不能触摸健康人,不能在溪流中洗澡,死后甚至不能按宗教仪式举行葬礼。
而在中国,秦代便出现了收容身患疠病(即麻风)病人的“疠迁所”,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地。到了唐代,一些寺院也被辟作“疠人坊”。明代沈之问还撰著了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对麻风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鉴别诊断、辩证治疗进行了全面论述。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场景,克里特的居民们不知听信何处的谣言,认为麻风病人要逃离斯皮纳龙格,于是一群人不问缘由,直接将长枪短炮对准手无寸铁的斯皮纳龙格岛民。只因为他们是麻风病人,所以他们就活该被处死,只因为他们是“不洁净的”,他们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当一群痊愈了的病人要离开这座小岛重新融入正常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也遭遇了重重困难。除了要忍受众人异样的眼光,他们还不得不接受本该最熟悉的亲人却形同陌路的事实。很大程度上,他们就是一群无家可归的人,一群无情的被社会抛弃的人。肉体的残缺已经被治愈,但心灵的伤痛何时才能平复。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报告,它显示很多吸毒的人戒毒成功之后复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处寻求归属感。人们带着有色眼镜的审判让他们无处可逃,最终只能重新踏入那个堕落的圈子,再次坠入邪恶的深渊。如果说戒毒者不被社会接受是因为他曾经犯下大错,再难得到他人的信任,尚可理解。那同性恋者又有什么罪过可言呢。就因为他们喜欢的人是同性,和别人不一样,就要被歧视,被排挤,被迫与全世界为敌,这样的文明,未免太残忍。 也许人们排斥麻风病人、戒毒者、同性恋以及所有其他被社会歧视的人群的初衷,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维护人们内心所谓纯洁与神圣,殊不知,这样的排斥也许早已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完全沦为了罪恶的温床。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中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本期书馨阁就介绍到这里啦,节目将会在周四播出,观众对本期节目有任何看法都可以留言,同时也可以向小编推荐你喜欢的书籍哦~~~喜欢就向朋友分享下吧!
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s/1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皮防天地市皮防院持续做好麻风重症畸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