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六十年薪火相传坚守与陪伴,只为降服
当车子驶入嘉湖公路南王村地段,就会看到在公路南侧一旁,有一座江南风格的院落,这院落是桐乡市康复疗养院,大家习惯叫它“康复村”,它的前身就是“麻风村”。1月31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里如今住着23位老人,他们曾经是麻风病患者,如今是休养员。麻风村也像是一座特殊的养老院。
傍晚时分,周围一片宁静,康复村里井然有序。三三两两的老人在中厅过道里聊天,远远能闻到食堂飘出的饭菜香,七八名老人在餐厅等待晚餐,角落里的收音机正在唱越剧梁祝选段。记者了解了一下,休养员中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65岁,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
晚饭前,朱坤山医生找到这位老人,交代他吃药的事情,这位老人右腿截肢的部位后遗症发作,这两天时常疼痛,朱医生每天要给他打针、嘱咐按时吃药。老朱是第二代麻防医生,不到20岁他就来到了这里,10年前他退休了。退休后,他没有回家安享晚年,而是继续留在村里工作,他每周只回家一次。
看着这些正在幸福地安度晚年的老人们,让人不禁感慨,这幅画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虽然历经多次搬迁,但是驻守在这里的医务人员却从没间断过,第一代“麻风村”医务工作者如今已耄耋之年,他们把对麻风病人的大爱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接班者。
“麻风病”,对于年青一代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了,但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麻风病”给人带来的恐惧感,却不亚于现在的艾滋病。
原桐乡皮肤病防治院副院长钱建荣,熟悉桐乡的麻风病防治史,他介绍说,历史上的桐乡,曾是浙江全省麻风病发病最严重的地方,全县累计病人人,占全省累计麻风病人总数的1/8,累计患病率居全省各县(市)首位。
年,当时的桐乡县财政拨款元,建立了麻风病防治站,麻风病人终于在漫漫黑夜中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为了不造成新的传染源,年麻防站迁移到乡下,进行隔离治疗。为了让更多的病人入村治疗,后来又陆续在南日、屠甸、高桥、濮院、钱林、炉头等地建了六个麻风村。最多的时候收治麻风病人多。
上个世纪80年代,桐乡在全国率先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治疗方案”,使得麻风病不再是可怕的不治之症。大部分病人都治愈了,回家去了,剩下一部分残疾比较重的、没有结婚的,留在麻风村。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大批麻风病患者的治愈,麻风村逐步撤并,只保留了位于乌镇镇南王村嘉湖公路旁的桐乡市康复疗养院,由市皮防院负责管理。年,身材娇小的徐红霞来这里,她已是第四代“村长”了。
刚到这里,想到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要和这些面容已变形的人在一起,徐红霞心里也有恐惧与担忧。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被需要。她觉得难以拒绝这些如同祖父祖母般的老人,用心接纳他们之后,她一干就是六年。同样,去了就安心留下来照料休养员们的还有80后护士陈张莉。
陈张莉非常内秀,不善言辞,在麻风村工作了十年,休养员们都很喜欢她,她总是带着笑容,每天从这间病房穿梭到另一间病房,为麻风病休养员滴眼药水、打针、发药、冲洗伤口、换药、理疗、心理疏导以及整理房间。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麻风病防治医护人员这样默默的奉献,我们桐乡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走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参与《桐乡60麻风病防治经验》课题调查的吴大兴主任医师说起这,满是自豪。
吴大兴说:经过六十年的治疗,成果非常显著。麻风病的患病率已经从年高峰时的3‰,现在下降到0.‰了。从年到年,十年期间,桐乡本土已经没有新发病例了。这是桐乡皮防院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桐乡经验得到了全国同行、专家的认可,尤其是,桐乡率先建立了全县性的“麻风三级防治网”,在全省各县先后得到了推广;年,还被中央卫生部顾问、皮肤病学专家马海德博士称赞为“非常好的创举”。
麻风病小知识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会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通过体液传染,如通过伤口进行血液交叉感染等,但是一般只会感染那些体内缺少抗体的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麻风病患者在服用了药物后,就不会再传染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s/18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柳城妇幼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