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华博士去非洲
劳动节前不久,共青团发了一篇文章“清华博士袒露心声回应质疑:我为什么去非洲?”,在我的朋友圈炸了锅。
文章的内容非常真挚,又不失理论高度。
作者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博士,出身于东北某老工业城市的高知家庭,毕业后却选择去援建坦桑尼亚。这使周围的人不解,他也不知如何解释,于是只好追溯到最本源的念头——“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
然后,他从毛教员的“三个世界”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在非洲的见闻,表达了对西方发达国家无耻行为的不满,说明了对我国援非政策的理解,也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西方国家剥削非洲,造成其深重的苦难,以此维持本国的优渥条件,又污蔑踏实做事的中国是“新殖民主义”。中国的援助,是公平竞争、合作共赢、以真心换真心。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也作为曾经同样深受苦难的民族,中国不能放任极端不均衡的世界体系永远维持下去,应当作出努力去改变。而作为共产党员,要为了英特纳雄耐尔的的初心去努力。
当然,造成文章炸锅的原因,是作者曹丰泽“清华博士”之外的另一个头衔——网络“入关学”的代表人物。他最经典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人口密度太大导致内卷,应当开发非洲才能吃牛排住大house。
大家一直都以为“键盘政治家”都是在吹水空谈,还经常拿“非洲”作为一个梗来调侃曹丰泽,前几个月又盛传他要做选调生留在北京/回黑龙江。没想到他竟然真的选择了去非洲。
大多数人的态度,当然是祝福,惊叹,以及善意的调侃。
曹丰泽以往的反对者们,一时间也都闭了嘴。谁曾想没过多久,阴阳怪气的声音又出来了。他们说曹丰泽是为了XX万年薪,以及,为将来的回国从政镀金,云云。
当你手里只有锤子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钉子。同样,当一个人心里只有“升官发财”四字时,无论别人做什么,他都能解释为“最终一定是为了升官发财”。
不少读者应该听过“马海德”(ShafickGeorgeHatem)这个名字。他是黎巴嫩裔美国人,当年和斯诺一起去的延安并留下成为医生。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入党的外国人。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第一个拿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作为医学专家,他对我国的性病和麻风病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年去世,按照遗愿将其骨灰撒入延河。
年,马海德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年,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就是这么一位为中国乃至人类健康事业奉献终生的人,竟也受到了非议。年,新西兰学者布莱迪(Anne-MarieBrady)出版了一本研究在华外国人的书,把所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都抹黑了个遍。她的核心论点就是,这些人都是被TG收买了,为了一己私利才帮中国做事。
比如,马海德当年本来在上海开诊所,为什么就跑去延安了呢?布莱迪教授说,以往的叙述一般都是说,马海德对马克思主义很感兴趣,并希望能够帮助世界革命,因此在得知延安需要医生的时候,就报名去了。但这个以往的叙述不对,根据她查阅的大量原始资料,一个重要的被忽视的原因是,马海德的私人考虑。
当时他的诊所开不下去了,他在上海快要饿死了,天天去朋友家蹭饭,又不好意思,就想离开上海。这位朋友其实是美共的总书记Granich,就和他说,延安的红军现在没有医生,你去了就是他们的金矿啊。
因此,马海德才决定去延安。而去了之后,他受到了热烈欢迎与非常高规格的待遇,于是就一直留在延安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
尽管布莱迪教授没有明说,但她话里话外暗示,马海德不是为了革命理想,而是为了升官发财一类的物质原因前往并留在延安的。
这种推论虽然听着荒谬,但布莱迪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各种信件、日记、访谈等等。我心里也不免疑惑,莫非真是如此?否则的话,就是她对原始材料进行了手段高超的剪裁拼接的春秋笔法。我总觉得,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多少应该有点良知,基本的学术规范还是要守的。于是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证她的那些原始材料的上下文。
(许多档案在美国的档案馆,查起来很困难,我只好去查引用了相同档案的其他文献,以此获得更完整的上下文)。
九牛二虎之力的查证结果是……我真是太傻了,这类西方学者在面对中国的时候怎么可能有良知?
马海德在上海时确实很穷,也确实打算离开。但他最初设想的地方是朝鲜或者西班牙,因为那里是当时的革命前线。至于延安,在《红星照耀中国》问世以前,外界对此是非常陌生甚至恐惧的。当了解了延安的部分情况,以及真正去了延安之后,他便决心留下。
况且,马海德当时已经是日内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作为一个有美国国籍的顶级大学医学博士,回国后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他家虽穷,但也曾到达过中产水平,他很清楚美国的中产生活是什么样——肉蛋奶充足,大House住着,小轿车开着,壁炉旁坐着,收音机听着
应该有很多读者和我一样,从小就羡慕Tom家的冰箱。而这个截图的内容出自年上映的的“杰瑞和狮子”,70年过去了,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冰箱仍无法达到这一水平。
当时的延安是什么生活?规格待遇最高的是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他曾要求每天吃鸡,但实在无法满足,于是便要求每天吃糖。最终得到二斤白糖。
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所有人住窑洞,冷了就只能生火,燃料质量稍差些就呛得人透不过气。
为了“升官发财物质享受”,马海德医生没有回美国,而是去了延安。为了“一己私利”,建国后他又留在中国,与性病与麻风病斗争——这是当时西方医生认为最脏的,最不愿接触的病。
这种分析,亏布莱迪教授敢写,而西方读者还真的敢信。
(她还有很多别的分析,均是类似的问题,我仅举以上的一例)
当然了,这位布莱迪教授,恐怕脑子里真的是只有“升官发财”四字。我把以上内容与自己的导师交流,得知,布莱迪教授因为这些优(Fan)秀(Gong)著(You)作(Gong),已经被美国政府请为了座上宾。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相信马海德医生、白求恩医生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是真的为了伟大的理想而为中国革命服务呢?
我们回到曹丰泽。
在将来的一段时间,一定仍有人挑他的毛病,搜集各种“证据”证明,曹丰泽去非洲不是为了他所说的“英特纳雄耐尔”的理想,而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他们的证据有些可能还像那么回事。对此我就引用毛教员的一个论断:
毛教员曾多次把宣传稿上的“大公无私”改成“先公后私”。他说,不应宣扬大公无私,而应宣扬“公私兼顾”“先公后私”。一个好的行为,应当是让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获得益处。
毛教员提过多次,我能想到的一次出现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这是公开出版的,大家可自行搜索原文,或在本号编写的“毛选二十一篇”中找到。
周总理也是这个态度。亚非拉领导人来华时,常致谢说感谢中国对我们无私的援助,而周总理每次都要严肃地纠正,我们的援助不是无私的,而是平等基础上的互利互惠。
一切援非项目,都应当是让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复兴、所在企业,以及每个参与者个体都获得益处。这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
我家中的一位长辈,在七十年代曾参加过坦赞铁路建设,在坦桑尼亚工作生活了四年多,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衷心希望每一个真心参与援非项目的中国人能够取得希望的成就,而不合理的、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国际秩序能够早日被打破。
(全文完)
相关文章:
毛选二十一篇
[译文]西方左翼如何纪念毛主席诞辰?
往期文章、长篇合辑、提问咨询等,可加入知识星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s/19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05月03日主日证道医治大麻风
- 下一篇文章: 春季如何预防过敏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