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之外ldquo探寻红色基因,



北京痤疮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INTERVIEW

专访

石元春

★探寻红色基因传承曲周精神★

      z"fill="rgb(,,)">

“两院院士”

石元春教授

人物简介

1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的工作,年开始持续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达20年之久。

曾获国家和部委奖十余项,主持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王丹萍科学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等。

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于—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01回忆入党故事

石元春院士一生都致力于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也见证了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不断发展的艰苦历程。刚逾九十大寿,回忆起与新中国的点滴,七十载岁月风霜犹在目。他的青年时代正处在党夺取政权后的时代,属于新中国建设一代的党员。作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石元春院士始终要求进步,积极接受党的教育,遵从党的领导。

解放前,高中时期的石元春院士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对国民党腐败深恶痛觉,曾演唱话剧《山那边有个好地方》《团结就是力量》等红色经典。年步入大学后,恰逢新中国成立,作为一名进步青年,他又积极入团入党。年土地改革时期,身为大二学生的他,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己思想改造的历程,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阶级立场、锻炼自己的批判思维,完成了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劳动人民先锋队”的立场转变。在石院士的回忆中,尽管这段思想改造是非常严格、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很痛苦的,但他就此坚定了信念:人的一辈子,应当是为劳苦大众服务、为我们的国家服务的。

土地改革后,石元春院士果断申请入党,并积极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他回忆起土地改革时期自己负责的四个村子中,不幸有一个村子感染了麻风病,他发现自己无意之中更多地去了另外三个村子,反倒忽略了这个传染病肆虐的村子,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经受住党的考验。经过上级党组织的教诲和鼓励,他更加坚定入党决心,作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要“继续锻炼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此后,他积极接受党组织考验,终于在年研究生时期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六十多年后,再回忆起当时入党的情景,石元春院士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一代党员,就是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听党的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人人生道路的重大选择。”

PIC.01

石院士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

本科毕业之夕要填报工作志愿,石元春院士的九个志愿中,前八个都是希望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而最后一个则是:完全服从党组织分配。短短九个字背后是一名进步青年的拳拳报国心、浓浓赤子情。但党又交给了他一项特别的“考验”——年,石院士最终留校成为了北京农业大学首届研究生。尽管暂时不能像同学们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他还是收拾心情,决心大步开辟新天地。在导师李连捷教授的带领下,石院士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刻苦学习,努力实习,在山西黄土高原进行作物土壤的研究。毕业后,他又加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四年间穿沙漠、过戈壁、翻天山,考察艰苦万般,在盐碱地上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地方。回校后紧接着便开始开展各项教学和研究工作。回顾自己的五六十年代,石院士形容这是一段“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幸福时光”。能在热爱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付出,他感到无比幸运。

02解读曲周精神

七十年代一个突然的机遇——一通电话改变了石元春院士的后半生。在时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益教授的联系下,他开始在邯郸曲周县建立盐碱地改良实验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钻研探索治理之道,后期效果显著。

说起曲周的这段经历,石元春院士还能准确地回忆起许多细节。年6月1日,石元春院士等一行人从邯郸出发,驱车前往曲周。正值麦子丰收的时节,经过永年县时,看到窗外麦浪滚滚,教人心旷神怡。可是当汽车驶入曲周县后,再见不到半点麦浪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地盐碱,满目荒凉。回邯郸的路上,石院士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是搞土壤的,特别是搞土壤改良这一块,被人们叫作“地球修理工”。一块盐碱地,就像是地球上长了个疮疤。土壤出了问题,我们的农民在那儿受罪了。我感到担子特别重。于是他跟沈其益教授说:沈校长,我们必须来。

曲周县旧貌

这年秋天,石元春院士和同事们正式驻扎曲周县张庄村,开始盐碱地治理。事情开始得并不顺利。当地的干部说,过去几十年改碱的人来了好几波,“来的时候一只虎,走的时候一只鼠”。社员们表面上对石院士等人很尊重,实际上并不相信这群北京来的“白面书生”,专家们费很多功夫做出了设计图,却迟迟没有村民愿意配合动工。张庄村的党支书赵蛾是个直性子,他问石院士:“你们在这里到底能呆多久?”“治不好我们就不走了。”石院士回答得也十分干脆。“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今晚我就召集支委会讨论。”赵蛾拍着石元春的肩膀当即允诺。第二天,村里的老乡就跟着专家们轰轰烈烈下地挖沟了。第二年,麦种下地,原本寸土不生的地方,麦苗一棵棵长出来。周围全都传开了,说是北京来了“高人”,“农大老师”的光辉形象自此深深烙在了曲周人民的心中。

昔日曲周

从盐碱地到“米粮仓”

粉碎“四人帮”后,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大会通过的《-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其中一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就是要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由于之前石院士及其团队在曲周县的盐碱地改良中的出色工作,无形中使得北京农业大学“战胜”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水利科学研究院,成为了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主角。

此后,石元春院士作为首席专家,带领百余个研究单位、千余名研究人员,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研究工作,最终使得黄淮海平原从一个依赖“南粮北调”的严重低产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今国家重要粮食产地,带动了我国黄土高原、三江平原、南方红黄壤等低产地区的治理,为缓解我国粮食短缺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石元春院士是第一获奖人。

01

治理前

02

治理后

对于曲周精神的理解,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字。第一个是责任。当年初入曲周,看着民生艰难,怀着满心酸涩,日夜奔波,住着“三透风”的房子,与村民不断交流沟通。“治不好就不走了”,这是对曲周盐碱地的责任,是对党和国家的责任。第二个是奉献,一年八个月奔波在外,有的老师根本无暇看管家中幼子,只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是科学,用科学的设想、科学的设计,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工程。最后两个字是为民。为了曲周人民,为了中国人民,这正是共产党的初心所在。“责任、奉献、科学、为民”,这就是石院士解读的曲周精神。

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墙上的中国农业大学校训

03拳拳报国心

改革开放前期,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党和国家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教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年,石元春院士受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他心中自觉肩负着党的重要任务,在职期间鞠躬尽瘁,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直至年校长任期已满,转而担任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新世纪以来,石元春院士依旧活跃在科技教育前线,为国家科技发展长期规划战略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二十余年,年逾古稀的石院士凭着对生物质前景的科学判断,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

年,为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又一次让接近九十岁高龄的石院士感到热血沸腾。他又把专家们召集起来,尽管那时候精力不足以支撑他做报告,但他依然表示自己可以写文章,后来完成了《农林碳综合工程》这篇文章。石院士说,“作为一个党员,必须有基本的党性——按照党的纲领为人民、为国家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PIC.02

石院士向同学们解读文章

04寄语青年人

面对几位零零后的采访学生,石院士说,“人家都说我们和年轻人有代沟,但是我觉得在党的初心下,我们是没有代沟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红色基因需要传承。这个红色基因是什么?就是党的纲领、党的精神、党性。而传承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青年一代进入社会后,要做的就是报效社会、回报社会。现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无数先辈几千年来的文化科技传承。享受了现在,谋划了未来,方是当代青年典范。”石院士还叮嘱道:“如果你们问我怎么样传承的红色基因,怎么样为民为国?我只能告诉你们‘奉献’,奉献自己,报效社会,报效国家。”这便是石院士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5·2

专访石元春院士视频片段

END

Q

A

土院学子

欢迎投稿

苗双喜老师

下期采访对象

下期采访对象:苗双喜老师

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向他询问?

你希望之后能看到哪位老师的分享?

你还希望通过「三尺之外」了解什么内容?

文编部长期接收邮件投稿

期待你的想法!

投稿邮箱:clstwczxwb

.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s/1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