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二本十本是指一个东西中国的方
本文约字,阅读完成大概需要3-6分钟。东北人嘴里说的好像是“一本”,湖北人说是“二本”,到了上海人嘴里,又好像是“十本了”。到底是几本?其实他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而且这是一个国家——日本。中国汉语方言图超清版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从南到北,地域文化及方言差异很大。方言虽然有趣,但很难交流。中国人说的话,除了上文小故事里面展示的在同一个字上发音不同以外,在许多用词和语序上都有一定差异。
01麻烦的方言——令人一头雾水的地方词汇
方言往往令人费解、而且难懂,经常容易引发误会,除了在同一个词发音上有区别,对于同一件事物,各地方言用词都不一样。尤其是南方方言,更是艰涩难懂,已经到了不用普通话就绝不可交流的地步。东南地区方言分布例如在广州话里面,“儿媳妇”是“心抱”,儿媳妇怎么能是用心抱呢?“麻风病人”是“本地状元”,这又是什么说法?更有意思的是“凑在一起”在广州话里面是“共埋”,“我想共埋你食”就是我想和你一起吃饭的意思。外地人听了恐怕满脑子都是“埋人”、“殉葬”,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其含义。02有趣的方言——生动、委婉而又儒雅的乡音俗语
不得不说很多方言在个别词句上颇具古时风韵,在遣词造句上也经常会使用今天只有在文言文中才会接触到的字和词。成都话里面有“贴心豆瓣”,乍一听似乎和吃食有关,实际是“心腹”的意思,用方言一说,徒增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四川人用豆瓣做酱,“酱”与“将”又是谐音,因此贴心豆瓣也就是“心腹干将”。北京话有“柴禾妞儿”,意指“乡下姑娘”,柴禾,多有农村生活气息。而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武汉又有“夹生红台”的说法,说的却是又蠢又笨还不懂规矩的人。在上海话里,“连档码子”是“同伙”的意思,在广州“砂煲兄弟”是“酒肉朋友”的意思……03那些方言里有而普通话里面没有的词和音
环渤海方言分布不能否认,在各地方言里面都有相当多的外地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词和音。即便是在和现代普通话渊源颇深的老北京话里面,也是如此。下面是来自北京话里面的几个例子:抽立——输、负、败搓火——上火、着急不吝——不在乎不忿——不服气底儿朝——有犯过罪的前科04严谨的方言——以专门的词去区分动作的不同
事实上在古汉语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就比如今天人们所说的“姓氏”,姓和氏在先秦是两个东西,而在中国进入现代以前,名和字也是两个东西,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渐渐合流了,成为一个词汇。广东省方言分布图在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特征的粤语里面,依然有这个特征。以“打”为例,粤语里面有十几种打法,分别都有专门的词去对应,而不是单单以一个“打”字概括。做——悄悄地打凿——用指关节敲头挞——用手背去打捆——用手掌去打砌——狠狠地打……晋语区在北方的山西,依然有类似的情况,同样以“打”为例:垫、卸(读xie,轻声)、惩现、捶绞、……另外还有闽南语里面的“没有”分得很细,“无”是“不存在”,而“未”是“目前没有”,强调时间。在普通话里就没有这么多讲究,“没有”可不就是“没有”。以上可见,方言的确很“严谨”,熟悉方言的人,以方言交流,往往能达到言简意赅,而不产生歧义的效果,这也是方言的一个好处。05听音辨位——方言使用者的高级技能
这里的“听音辨位”指的是同一方言区的人们,更是能凭借一个人说话的口音以及部分用词来判断出他哪里人,有时甚至可以具体到村。这一点在中原以及西南官话区做不到,但在多山的地区是可以做到的。在广大的东南丘陵地带往往会出现这种十里不同音的情况。在北方同属山地省份的山西,同一个县、甚至同一个乡镇的每个村口音都不一样,用词也不一样,即使互相听得懂,但还是能从说话方式上辨别出明显的不同。部分山西方言情况可惜的是因为普通话推广,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年轻一代会说本土方言的已经难能可贵,能“听音辨位”者就更是凤毛麟角。06小结
方言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地方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方言也是如此,也是要靠每一个人去亲自出力保护的。我们应该以掌握方言为荣,而不是片面地认为方言“土”,上不得台面,如果只会一口标准普通话,连一点带口音的家乡普通话都讲不了,那怎么才能证明你的确是那里的人呢?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s/22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类能征服疾病吗青瞳视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