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播报丨关于土葬的由来,土葬的仪式有哪



来源丨讲历史网本刊主编丨江洋

责任编辑丨罗国虎

如今,土葬慢慢被火葬所取代,绝大部分的城市是明令禁止土葬的,然而,在少部分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土葬依旧存在。关于土葬的由来你知道多少呢?土葬的仪式又有哪些呢?

土葬是丧葬的一种,是把人的遗体放入棺材之中,然后将棺材埋入土地下,并且在上面立碑刻字,以供后代祭祀。

土葬由来已久,大概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土葬是西欧的莫斯特期墓葬。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的形式多种多样,旧石器时代流行竖穴墓,汉代流行大石墓、瓮棺葬,战国时期流行石棺葬、砖石墓,六朝至隋唐流行洞室墓等等。土葬一般只葬一个遗体,有些也会有合葬,比如夫妻或者家族。

在古代,土葬一般都伴随着陪葬品,尤其是在皇室贵族,陪葬品可谓相当的奢侈,甚至还有活人陪葬,在商朝很流行。以至于后代出现各种盗墓者,靠盗墓中的珍宝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

土葬的形成和人们的观念有关系,人们认为死者入土为安,入土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其次在古代,生活的地方土地广阔,百姓大部分都是以农业为主,认为土地是生命的根本。再次,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它附属建筑。

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也有视土葬为最坏葬法的,如藏族民间实行火葬、天葬、水葬,而对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人或强盗及受刑而死的囚犯用土葬。土葬的葬法在如今看来是劳民伤财、占用土地,所以现在才流行火葬。

土葬的仪式也是有一定的习俗和流程的,大致可以分为初衷、报丧、哭悼、守灵、入殓、出丧、守孝。

初衷

一般前辈亲人病危昏厥之际,晚辈需要叫魂儿,人们认为亲人的灵魂还在,还能唤回。亲人去世之后,要趁热给死者穿殓衣穿鞋,要将死者的眼睛合上,有的地方还喜欢给死者修容打扮。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之后烧纸焚香,家属号啕大哭。门前鸣鞭炮,以示乡邻。

报丧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即亲人去世之后,孝子要选择一个日子,去通知亲朋好友。

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入殓

指将尸体移入棺木。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5天或7天入殓。

出丧

出丧是殡葬仪式最隆重的一天。一路吹锣打鼓、炮声隆隆,越隆重表示对死者越尊重。直到将死者运送到指定地点。

守孝

从老人出丧开始,要守孝七七四十九天,有的甚至守孝三年,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时不挂彩灯。

《酒都播报》第五届“冬日暖阳”







































白癫风医院
白癜风初期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s/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