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麻风村学校能走出7位大学生



请问我是不是患了白癜风啊?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26851.html

  就在不久前,我们的“爱的传递幸福接力”公益支教直播报道了云南克弟小学“一师一校”的情况,昨天,新区总工会、团区委一行来到了云南省广南县另外一所“一师一校”的小学:落松地小学。

一行人与落松地小学的孩子们

  落松地小学共有3个年级,23名学生,全部教学任务都由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农加贵负责。   不同于克弟小学因硬件条件缺口导致的“一师一校”,落松地小学的情况有着特殊的原因。

“落松地”与“麻风村”

  “没有老师愿意来,刚来的时候我也想过跑,但是村民们对我太好了。”农加贵笑着说。   “落松地小学”这个美丽的名字背后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56户人家余口人,因为麻风病的原因,先后从云南省广南县的各个村寨迁移到莲城镇坝汪村,“坝汪村”变成了“麻风村”。   随着患者子女逐渐长大,教育问题变成了村民的头等困难:没有老师愿意来麻风村教书。就在这个时候,年仅20岁的农加贵来到了这里,成了这个村子学校唯一的老师,一干就是29年。

校长农加贵和孩子们

  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创立。开学那天,8个家长带着12个孩子来了,大的12岁,小的只有6岁。农加贵第一个月的工资是村民家家户户凑出来的35元,放在蒸锅里蒸了消毒后请医生转交给他。   “村里还划了半亩稻田和一亩半苞谷地给我种植,说是给我种,但其实一直都是乡亲们在帮忙打理。”

落松地小学的学生们

  “本来说好的,我教一二三年级,升四年级就去外面的学校读。”但真到了第一批学生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却没有一所小学愿意接收麻风村的孩子,不少学生因此辍学了。“我只好申请继续教下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完他们的小学课程。”

课间休息时活泼的孩子给我们展示他们的书

  年,首届学生毕业了,10名学生成绩优异,全部都被初中录取了。“为了不让别人歧视和排斥,也为了让孩子们有个好出路,我将‘麻风村小学’改为‘落松地小学’。”在当地方言里,“落松”是“花生”的意思,农加贵解释说,“这个校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一个家长,23个孩子

  “我们每天中午都会去拾柴,堆在厨房外面烧饭用。我们还在教室后面种菜,这样就可以少买一些菜了。”六年级的袁国仙说。

  落松地小学原本可以拆并,让这里的孩子们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然而尽管年麻风村的警戒线就已拆除、医生撤离,当地麻风病已经成为历史,但世俗的偏见没有消失。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教学,近三十年来,只有农加贵一人坚守在这所“麻风村”里的小学。

这个院子就是孩子们的“操场”

  二十九年里,落松地小学每3年招生一次,共招收了10个教学班,一百余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8届,7名学生最终考入大学。   如今学校里有三个年级:学前班、三年级和六年级,农加贵既是全部23名学生的老师,也是这些孩子的保姆、炊事员。他平时住在学校里,每周回一趟家,周末休息的时候还要出去采购一周的早午餐食材。

厨房外堆着的柴火

  14岁的袁国仙是落松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全校年龄最大的孩子。因为每三年招生一次,一个班里的孩子也相差好几岁。作为大姐姐,她经常帮老师煮饭烧菜,照顾三年级和学前班的弟弟妹妹,上学的时候,牵着他们的手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到学校,放学再牵着他们的手回家。

孩子们在整理柴火

  新区总工会一行人到达学校时,正值中午休息时间,学生们正在附近的山坡上捡柴禾,教室后面还有一片菜地,由农加贵领着学生们一起种植。

厨房的屋顶已经脱落了一大块,见此情景,上海东昌企业集团工会主席胡茂生当即表示,公司出资五万块钱,用于厨房的修缮。

  今年,农加贵被评为“全国师德楷模”,同时被授予“全国师德标兵”的荣誉称号。   “我也担心退休后没人接班,如果到时候确实没办法,我只能继续撑着,能顶多久是多久吧!”   

结语

  “将来你会回来么?”   “不会。”   当我们问起袁国仙长大后想做什么时,她回答得很干脆。   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麻风病早已不是当年谈之色变的“绝症”,即使是在易感人群中,也已有了十分完善的预防手段,然而许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多年前。   三十年间,从落松地小学走出去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回来,他们也从不会向外人提起他们来自“麻风村”。

临走时孩子们向我们挥手告别

  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落松地小学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支援,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帮助。   请您动动手指,将本条   如果您愿意加入我们,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学校做点什么,请直接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