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村麻风病院忘不掉的那些事
(楠木村远眺)
一
突如其来的阳光,像阴郁春天的意外馈赠,让人沉醉。我们欣然接受这份馈赠,逆着唐崖河驱车而行:地势越来险峻,公路如蛇一样盘旋在山上,渐渐地,我们离云彩越来越近,河流被我们抛在脚下,远远地,化作一条洁白的飘带。又翻过一道山梁,我们终于到达久违的湖北西南隅的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楠木村。
眺望过远远的星斗山,参观了“冷后浑茶叶母本园”,仰望了村内那株有名的台湾杉,照例,我们来到村里的麻风病院遗址。这是一栋面朝东南的“撮箕口”建筑:正屋和左厢房,为木石混合建筑,二楼设宽阔的彩楼,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轻灵而温暖。右侧厢房,为纯石建筑,外刷雪白的石灰,它躲在阴影中,威严而肃穆。整体建筑略显违合,问了一下村民,原来建筑是分两个时期建成的:最初的建筑只有右侧,呈“一”字形,一正两厢,正中的立面略突出,饰有红色的五角星,是当时流行的政府机构建筑法式;医院扩大规模,加修了正屋和左厢房,这个部分按本地的土家族吊脚楼式样修建,自然有不协调感,而且它挡住右厢房的左边部分,不仅使本来完全中轴对称的右侧建筑凭空少了三分之一,失去平衡。于是,这栋被无数游客赞美过的建筑,仿佛一名病入膏肓却竭力隐藏病情的大个子,既灵巧又笨重。
站在一面是阳光在一面是阴影的院坝里,我喜欢的还是这个宽敞的石院坝:巨大的石块,表面坑坑洼洼,如同被强酸腐蚀过;据说,法国人用lépreuse一词描绘被侵蚀的石头表面,其原意即为“像患麻风病一样”。这些石块,自然成为已经空无一物的麻风病院的天然注脚。
说起麻风病,或许现代人已经无感,它已经和医院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在古代,麻风被称为“风吹来的魔鬼”,是一种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它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和密切接触传染,患者最明显的特点的是眉毛脱落,关节病变成瘤;重症者,或畸变为“爪手”“垂腕”“兔眼”,或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发病时,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即使被治愈,患者也会落下眼斜嘴歪、残肢断臂的后遗症,让人觉得“面目可憎”。
曾经,中国麻风病人超过50万,全国的麻风病院、防治站、麻风村超过处。随着麻风病的绝迹,各级麻风病病院、防治站、麻风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废除,遗迹难觅。楠木村的这所麻风病院虽然没有被拆除,但人去楼空,孤零零地耸立在人迹罕至的悬崖边上,无人管理。幸运的是,三十年过去了,它居然仍然保存较好。前些年,它成为电影《年代的爱情》主拍摄场地,一时引发很多人的兴趣,这也让我们承担了不少压力。很多观众指责我们说,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地方,利川媒体人和文化人没有介绍过它,报道过它?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事实上,从年起,利川电视台的主编赵建宏几乎每年都要找我商量,合作拍一部关于麻风病院的纪录片,每次我都明里暗里拒绝了他。原因很简单:我受到米歇尔·福柯的蛊惑。众所周知,福柯的研究始于麻风病,他对麻风病和鼠疫的一系列论述,医院机构尤其是麻风病院头皮发麻。
但是,真正走进这个院子,想到百年抗疫史,我才发现,我不应该错过和赵建宏的合作。
(麻风病院左侧厢房)
(麻风病院右侧厢房)
二
猎猎山风,吹乱头发。
楠木村林木茂密,茶园东一块,西一块,散乱地分布在山坡上。从茶园、山林吹过来的风,都带着甘甜味。我们取下口罩,尽情呼吸山中新鲜的空气。据说,古代欧洲每有疫情,大家都开始怀念乡村,认为乡村的空气是洁净的,而城市的空气充满有害的“气体”。
不用说,这种思维来自对传染病的恐惧,在缺乏针对性医疗技术的古代,防疫部门会刻意加大恐慌感,因为大家默认:只有让大家对疾病和死亡的感到恐慌,才能达到有效地配合。某种程度上说,恐慌是瘟疫最好的阻断剂。
但是恐慌,带来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副产品,那就是对疾病的污名化。正如福柯所说,疾病绝非只是医学范围的事实问题,而是代表一种道德批判或政治态度。我们少年时代,不懂事,会用“吊鼻龙”“张麻子”“六指姆”一类的绰号,加诸我们厌恶的人身上。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发现成人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成人世界一样会用种种疾病特点将他人标签化,强调他们与“正常人”的差别。我们现在偶尔形容某人讨厌,可恶,仍会说他像麻风病人一样。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麻风病”已经成为悠久的隐喻。《圣经》记载:古代麻风病人的衣服要撕裂,蓬头散发,蒙着上唇,遇上其他人要高喊:“我不洁净了!我不洁净了!”耶稣治疗麻风病人后,也只说病人“洁净了”而不是“治愈了”。
“不洁净”就是麻风病人的标签,麻风病人顺理成章被嫌弃,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麻风病人被隔离,被烧死、活埋的现象屡见不鲜,无数的惨剧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地上演。
对疾病的污名化,随之而来的是对疾病多发、暴发地区的污名化。我父亲是武汉人,他于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和很多同学一起分配到恩施山区工作。他们对偏僻的恩施一无所知,临行前一打听,社会上的人都说,恩施多麻风病,人人都无眉毛,父亲的一位同学于是惊恐自杀。
恩施在古代传统的区域划分中,为武陵山区。唐宋时,恩施一带为罪犯、谪官流放之地。比如唐代名将李孝逸,他平定徐敬业之乱后,声望甚重,招致武承嗣等人的陷害;唐垂拱二年(),武则天贬李孝逸为施州刺史,将他发配到恩施山区。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亦从恩施经过,并在清江岸边的碧波峰把酒问月,留下著名的诗篇《把酒问月》。元代后,恩施一带置土司,与中原地区交流中断。因此,过去在外地人眼中,恩施山区经济不发达,为蛮夷之地。父亲那位同学的惊恐已经不仅仅是对疾病的害怕,更是对不发达地区的深刻偏见。
年,楠木村建立起恩施第一家麻风病院,收治12名患者,进行集中隔离,集中救治。年5月,恩施专员公署卫生科召开恩施地区麻风病防治村建村工作会议。至年底,恩施境内各县均建有麻风病防治村。年8月,湖北省有关部门在恩施县召开全省麻风病防治现场会,毗邻省、市十几个地区派代表参会,著名皮肤科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我国现代皮肤科开拓者之一的于光元教授和武汉市麻风病院院长卢建民到会,介绍麻风病防治经验。
漂浮在遥远云间的楠木村,如福柯描述的“愚人船”,重山远阻,驱逐在文明世界之外。前几天,我听单位的一名退休老同事说,当年城区的人都不敢买楠木村及周边村落出产的鸡蛋,因为传说母鸡误食麻风病人的唾液后,会让鸡蛋带上麻风病菌。
但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楠木村的麻风病院建立后,配套了数百亩山林、水田,在此隔离的患者分散在麻风病院各处的居民点,自耕自足,有的患者还在这里成家立业。不久,和全国大部分麻风村一样,楠木村的麻风病院一带,改名康乐村。身体健康,生活安乐,是国家和政府的期待,也代表着所有患者最朴素的愿望。最高峰时,康乐村收治的麻风病人达多人。
楠木村麻风病院的右厢房作为最早修建的主体建筑,中轴线正对东北的首都北京,其喻意不言自明。建筑的墙上还保留着大红字书写的毛主席语录:“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麻风病院集中了利川众多医术高超的名医。他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断摸索治疗经验,大部分病人得到治愈。
20世纪70年代末,康乐村修建了电影院,给患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我看过一些关于其他地区麻风病院的报道,说有些地区的麻风病患者进入麻风村后,害怕在外面受到歧视,治愈后仍不愿出麻风村。甚至他们的后代出村购买物资后,他们走过的路,没有人会再走第二遍,一直要等到雨水清洗过后,才敢有人再踩上去。
但更多的人,开始理解麻风病人,千百年形成的歧视渐渐消除。年夏,南京大学1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到江苏省一家“麻风村”做公益的事迹。这个麻风村至今仍生活着15位麻风病休养员,他们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也已61岁。大学们不仅帮老人打扫卫生,而且吃住与老人一起同吃同住,有的老人用自己的勺子将饭菜喂大学生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吃下,一点没有忌讳。
在楠木村同样如此。楠木村支部书记田云奇,一直在村中生活,他回忆说,他小时对村中的患者十分恐惧,害怕被传染,成为他们一样的患者。随着接触增多,又听医生说新村风病可防可治,传染性低,此后他和患者一起劳动,一起游玩,再无心理负担。
田云奇还介绍说,由于麻风病院的医生医术高明,给楠木村的村民治好几例怪病奇症后,名声远扬。附近的村民生病,都到麻风病院就诊。
楠木村的患者,在康乐村撤除后,都回到故乡。或许,我身边就有这些的患者,但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人对此议论过。
爱,不能发电,其实也不能真正消除歧视。但理性务实的救助和治疗,党和政府动员起来的全社会的关怀,能让污名化得到清除。
世事轮转。当楠木村麻风病院废弃数十年后,传染病隐喻随着新冠状病毒的传播再次生根发芽,考验我们早已经达成的共识。
年2月2日,云南彝良县诗人陈衍强发表了一首题为《仰望天空》的诗: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云南彝良
为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
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
来我家过年的想法
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因为这首诗“涉嫌歧视湖北人”,网友们义愤填膺,一致声讨,强烈批判;那几天,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6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通知元氏家长注意适龄儿童麻风疫苗
- 下一篇文章: 从耶稣医治10个麻风病人看信仰要懂得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