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防治与马海德



01

麻风——古老的疾病

《诸病源候论》对麻风病的记载为:

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

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轸辄赤黑。

初入皮肤里,不能自觉。

或流通四肢,潜于经脉,

或在五脏,乍寒乍热,

纵横脾肾,蔽诸毛腠理,壅塞难通,

因兹气血精髓乖离,久而不治,令人顽痹;

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针灸不痛;

或在面目,习习奕奕;

或在胸颈,状如虫行;

或身体遍痒,搔之生疮;

或身面肿,痛彻骨髓;

或顽如钱大,状如蚝毒;

或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

或青赤黄黑,犹如腐木之形;

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

或如酸枣,或如悬铃;

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

眼目流肿,内外生疮,小便赤黄,

尿有余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

其间变状多端。

更甚有眉睫堕落,鼻柱崩倒、或鼻生肉,

孔气不通、语声变散、耳鸣啾啾,

或如雷鼓之音、肢节堕落等症状。

简单描述,便是像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在《岛》中描写的这般:“伊莲妮的两条腿、背部、脖子和脸上的损害正在成倍扩大,她痛苦地躺在那里,无论朝哪边翻身都痛苦不堪,身体成了一大团溃疡。”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将麻风病视为一种邪恶的疾病,得病者身体溃烂,外形丑陋。再加上其具有传染性,令人谈虎色变。患病者遭受社会歧视,被驱逐或囚禁在小岛或村庄中,便有了“麻风岛/村”的由来,更有不幸患者被处以极刑。

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导致麻风病的罪魁祸首——麻风杆菌也被查明。

Q:什么是麻风?

A: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Q:其流行性如何?

A:麻风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此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谈到中国麻风病的基本消灭,接下来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马海德。

02

马海德——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于年来到上海考察中国正在流行的东方热带病,却不曾料想,这一来,便待了一辈子。他愤懑于帝国势力和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深受宋庆龄夫人和外国进步人士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革命,为中国医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中最让我深受感触的,便是他对中国麻风病所作出的贡献。

马海德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该所成立后,他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消灭我国大多地区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

_

中共中央把积极防治麻风病写进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马海德开始率医疗队深入基层展开了调查。马海德探访了全国各地麻风院,医院,亲自为病人示范抽血以消除大众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在诊查麻风病人时,他只外罩了一件白大褂,亲切地与麻风病人握手、叙谈,这与当时装备得密不透风的随从人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人愿意和我握手……”,一位身患麻风病的老人如是道。

马海德查出患前列腺癌

__

马海德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到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马海德提出了“中国要在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为此,他经常四处奔波,积极开展中外医学合作交流,寻求有效防治麻风的方法。

_

在马海德的组织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还成立了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中国麻风防治基金会、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

强杀菌联合药疗在年年底在各地得到推广,大大加快了消灭麻风病的进程。中国麻风病人已从年的50万人,减少到7万人。

_

于北京逝世。在马海德病重昏迷的前一秒,嘱咐妻子的仍是“一定要搞好基金会”。同年,他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马海德还考虑到了麻风病人的康复问题,提出“从侧重杀菌病物治疗转变为杀菌与康复并重”,并提出将麻风病人的康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防治规划中,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麻风康复学习班,争取大量资助,在中国麻风防治中心开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等。

结语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从医之路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与误解。我们应该回望自己学医的初心,拥有着像马海德那般坚定的、忘我的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信念。

我知道你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