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年代中的几个小故事张连荣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我于年2月来到辽宁省麻风病院护士学校学习,毕业医院,我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9年。

当年,医院几经搬迁,院区都是坐落在海岛或偏僻的山沟里,工作和生活非常艰苦,至今保留在我的记忆中,有几个难忘的小故事,小小的故事,医院一段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难忘岁月中一代献身国家麻防事业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男友吹了

年,我护校毕业后,医院参加了工作。医院坐落在瓦房店松树偏僻的山区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我处了一个男朋友,关系一直很好,可牵扯到我的工作问题,对医院的要求,原因就是不让我在这山沟里度过一辈子,担心我被麻风病患者传染。对方说,如果你能离开麻风病院,咱们可以继续谈下去。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在事业和爱情的选择中,我还是选择了事业。最后,对方无奈提出了和我分手。

说心里话,当时,我虽然不想结束这段很深的感情,但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我还是舍痛放弃。男朋友虽然吹了,但是我想和这样不理解我的人也很难在一起生活一辈子,更谈不上什么幸福了。

我和孩子回家被乘务员赶下车

由于历史上人们把麻风病视为“不治之症”,社会上对这种病特别害怕。有一次冬季假期,我和孩子回家乘公共汽车,当乘务医院职工,硬是把我和孩子赶下车,望着远去的汽车,我们母女在雪地里哭成了泪人。

我的爱人医院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大夫,那个年代时常出差从事麻风病的外防工作,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辽宁的村镇山乡,他们,同样遭到了社会的歧视。外出调查走访,旅社一医院职工,就拒绝接待,他们只好在大车店里过夜。

(90年代,医院的医务人员与麻风病患者在院区)

植树挖坑把我累哭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医院搬到了瓦房店海边的一个海岬,那是土城子乡王崴子村,医院条件相当艰苦,医院,改善院容院貌,领导发动全体职工自力更生,修道架线、打井、挖水管道、植树造林、种菜等等。对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深挖树坑,要求是一米见方,深一米,宽一米。职工当时是每人分了10棵树坑的任务,那里的土地很贫瘠,树坑特别难挖,地下全是石头。我个子小,没有力气,我挖呀,挖呀,累得是满头大汗,直不起腰,手磨出大泡,晚上上床都困难。劳累了一天的腰酸腿疼浑身难受,坐在山沟里家的炕上,我望着天上的星星,当时真是泪流满面。

但是,当我看到领导带领职工们抡起镐头、大锤,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打了一口6米深的大井,医院全体人员的吃水问题,看到通过我们的劳动,院区里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的时候,每个人发自心底地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欢欣鼓舞。

医院前辈们的创业精神真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60年代,医院附近的河边自娱自乐)

放弃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医院所在地王崴子是偏远的山区,孩子上学路程很远,每天上下学都要翻两座山、跨过一条河,孩子们一走就是十几年,有人算过,他们读书的过程总计要走两万五千里。

有一年,一个幸运的机遇降临到我的头上,我曾有机会调到大连去。当时,大连三建公司要成立卫生所,渴求大夫和护士,我和爱人都符合条件,对方对我们的条件也非常满意,加上我的弟弟在三建是中层干部,他对我说,企业很需要你们,企业把你和姐夫一起调到卫生所工作,还能给你们分一套房子,这对孩子上学有很大的好处。

对我来说,这真是天大的好事,为了孩子的前途,我的思想有些动摇,打算全家搬进大连。当时找到刘建华院长讲了此事,院长听了我的请求后对我说:你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再说,医院外防工作的骨干力量,医院的工作确实需要他啊。看到老院长诚恳的表情,医院工作的现状,经过一番思考,我最后决定放弃这个机会,我也舍不得和我朝夕相处的这些好同事,医院的工作确实需要我们。如今想起来,尽管有人说我作出这个决定是个“傻子”,但我这个人就这样,既然决定了的事情,从不后悔。

子女上学受歧视

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事。

那是年12月,随着改革的发展,医院在大连建了门诊部,医院的职工和家属全部搬到大连林茂街。当时,我的两个孩子面临上高中,为了入学,我连续一周去了第12中学联系孩子入学的问题,可学校就是不要我的两个孩子。几个来回下来,孩子对我说:妈妈,学校不要我哥俩,我们不念书了。

当时我也不知道学校因为什么拒绝孩子入学。我记得当时学校的领导找了很多借口,提出缴纳借读费、户口不符合要求等等。经过努力,当我都达到了学校提出的这些要求之后,校方还是不通过。

最后,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说了心里话:“听说你们皮医院搬迁来的,我们害怕学校师生被传染麻风病,所以不要你家的孩子入学。

无奈之下,我爱人初正枝亲自到学校给他们个别老师讲了一场麻风病的科普知识。但是教导主任说,为了学校师生负责,这样吧,你们作为医院做个全面体检,你们拿自己的体检单来,如果没问题的话,我们学校再接收孩子入学。

为了孩子上学,医院做了检查,拿了健康的体检单送到学校,这才让孩子最后上了学。孩子入学后,两个孩子也受到学校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歧视,好在孩子都挺了过来。

(70年代,医院干部群众在院区的一张合影)

失去了心爱的丈夫

年起,他就在外防工作岗位上工作,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遍全省市的千家万户,查病治病、宣传、讲课,最多时一年能出差外访多天。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70年生下女儿,72年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三个孩子,我付出很多的辛苦。

尽管这样,我还是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默默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由于我的支持,爱人初正枝被评为全国麻风防治工作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并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撰写了国家级论文4篇,国际论文1篇,获得过市科技奖。我虽然是三个孩子妈妈,也不甘落后,撰写过国家级论文5篇,市级3篇。

我的爱人初正枝由于常年在外防工作,60年代用自行车代替交通工具,跑遍全省各地,风餐露宿吃饭不及时得了胃病,年6月做了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出院后,他开了一个月假条,仅休息18天,因工作任务重,又缺少人手,他又奔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我的手上,至今保存着他当年的笔记,记录了他和同事们共同完成的工作任务:编发麻风防治知识宣传手册17万册;宣传单69万多张;展览图片1万多张;举办麻风防治知识讲座5万多次;办培训班多期;摸清全省麻风病流行情况,逐年减少,年—年共发现病人名,临床治疗名,总治疗率为88.2%,现症病人只有35名。全省发现过麻风病的56个市县中,39个市县无现症病人;其余17个市县也达到部分颁发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这些数字记载了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更记载了一代麻防人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的光和热。

不幸的是,爱人初正枝后来又患肺结核病,最后发展到肺纤维化,56岁那年,他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岗位。

欣慰的是,我所讲述的那些难忘的故事已经过去,催人奋进的故事正不断诞生。我想,九泉之下的爱人有知,定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祖国今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分享经过奋斗后的喜悦和快乐。

作者简介:張连荣,女,中共党员,年毕业于辽宁省麻风病中级卫校。毕业医院从事护理工作39年,任主管护师。

责任编辑:曲嘉钟

(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插图由作者单位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