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与诸病



黄芪与诸病

主讲者:易云龙

地点:健康中医交流1、2群

时间:年2月10号

诸位老师,药王门各位兄弟姐弟妹们及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有空和大家讲讲我对中医用药方面的知识。这是第一次讲,也是本年度庚子年最后一堂免费课送给各位。趁着过年的气氛,先祝大家牛年吉祥如意!牛(扭)转诸事!

我师父曾教过我:上战场打仗得要兵器,药物、针刺、艾灸、刮痧等等都是兵器。如果想要在用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非得自己去采药认药,一个不懂药的医生不是好医生。药王门最关键的技术就是能够自己采药、认药、归纳药性、炮制加工药材,也就是药材一条龙服务!

为师也曾说过,学中医得明自然之理,如此方入中医之门。对于药物的认识也可以自然之理去认识和掌握。

闲话不多说,开始讲课吧!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是《黄帝内经》的语句。它的意思是,认识药物,首先着重的五气和五味。

五气是什么呢?

就是五性,就是寒、热、温、凉、平。

五味又是什么呢?

是辛、苦、甘、酸、咸。

反观现在的用药,完全不顾天地之道,只分析有效成分和五味,这样子是不可能把中药认识清楚的。

《本经》对药物的认识,也是先罗列性味、再讲功效、再讲一些特别的病,最后再赞赞、总结它的功效。

在我看来,就是古人说他认识一味药后,用最古朴的文字记载了它的地味、天性,然后告诉你对应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样的疾病,甚至一些特别的病你用它最好。然后呢,最后再告诉你,如果你能够用心体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拿一味黄芪来说,“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经》是这么说的。“味甘”是讲地之味的,“微温”是指天之性。“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指主治的疾病。“补虚”是它的功效总结,“小儿百病”指特别适合的人群。

黄芪,芪是草字头加“耆”,黄是黄色。耆是一个老加一个甘。老,说明其年龄大,太阳光照射和接地气的时间比较长。也说明黄芪这种草本植物,是阳气比较足的。甘呢,说明是甘甜的,味道比较好,比较中和,甘能养人。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黄芪是个阳药。我们现在教材书上把它归纳为补气药。

所以古人按个药名都不是乱来的。

如果你细细多尝一下它呢,发现它是温性的,但比较缓和的那种温,所以它讲微温。温性乃春温之气,能入肝。我们看看春天长的嫩芽,那些小苗,勃勃生机,就预示着一股上升的少阳生气。这说明黄芪的天性就是升肝的。

综合来讲呢,黄芪色黄可以入中土,助少阳升气。

讲到这里,讲下中医里头的中土,那是谁呢?

脾胃!管消化的脾胃。

脾胃谁降谁升?

胃降脾升。

黄芪是可以升发肝气的,肝木畅达就可以助土之疏泄,也就是助脾阳转运水谷营养。所以中医里头的肝升和脾气或者说脾阳升发,其实是不可分开的两截子,肝随脾升,脾升肝亦升。(注:先不要老想到肝木乘什么脾土,那是在病理层次下说的。而在正常的时候,肝木疏泄是助土的,土能运化、化生气血也是助肝的。所以有的学中医朋友会糊涂,看到木土二行就想到相克相侮,其实是病理层次。我们也要看到它们相辅相成的一面。这是在不同角度下说的。)

《本草》言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这里分三段讲解。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是一段,

“大风癞疾,五痔,鼠瘘”是一段,

“补虚,小儿百病”是一段。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在《灵枢经》最后一篇痈疽篇讲过十九种痈疽,我认为已经把所有的痈疽讲清楚了。

那什么样的痈疽黄芪最适宜呢?

痈是突出来的,壅也,拥挤也,气血因滞而壅;疽,下陷也,我们说沮丧就是收敛往下塌的感觉。也就是对于像那些痈,总是透不了的,就是升发不及时的,就可以用。

因为脓头是血所化,而血是靠气推上去的。反过来,当你看到那个脓头总是出不来,那就是说明气血不够,就可以加点黄芪把它透出来。如果你摸到那痈是硬硬的,这说明什么?血不柔也,血不柔就是气太刚强了。所以呢?对于硬的痈你就该少用黄芪啦,多用补血药把它柔化。

疽呢?本来就是下陷的,当然得往上提,不然疾病一步步内陷,人体迟早会塌下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得拉自己的气血一把,这样才能让气血继续为你做事。

下面讲“久败疮”,很久都不收敛的疮是很不好的,但不一定是败疮。因为有些疮是持久的郁热导致的。

而败疮是什么样子的呢?关键在于一个败字!也是恶疮!

疮,气血所化也。败,不正常也。可以从形色气味辨证。形,可烂如棉而失去皮肤之弹性;色,无鲜活之色;气,正常的肉有腥味,此臭味、发霉味等;味,难闻也。这就是败。

臭水沟败不败?死猪肉败不败?烂棉花在水里败不败?种种不一而足,皆因气血俱损,阴阳不能相济,形气相夺,神也被夺,萎焉?废焉?!

请问大家看过这样的恶疮没有?那些天天在外科换药的,您认真看过他们的恶疮嘛?不怕我们中医没地方施展,关键在于你看到这样的情况,能不能用中医指导治疗?

学中医不只是经验,更多的思维和自信心。我实话告诉大家我没有治过这样的病,但是这病给我看的时候,我就有信心说我能治。为什么?因为我把治痈疽的基础知识给弄懂了。

“排脓、止痛“,我认为就是在用黄芪升发的时候,促进死血的排泄,所以会有好多脓。脓出来了,自然里头的压力也缩小了,哪里会胀得痛啊!

西医它是不懂阴阳的,它只知道消炎,它只知道我要清疮,保持干净的疮面,之于肉长不长的回去,它实在不知道。所以它治过的痈肿留下疤痕硬结的多。这就是不懂身体气血的原因。

而中医是需要知道的,气乃血之帅。补血先补气,气足自然能够化血,气血足了收口就快。又是碘伏又是盐水,涂涂抹抹的,何时收口?

请问盐水能用于疮嘛?

盐对应中医是什么?是肾?肾者主水,肾为腐。盐水能把坚硬的东西化腐烂。你说你的伤口本来是腐烂的,你现在还来浇水,它能好嘛?你究竟要把这疮口腐烂到什么时候。

所以一看那西医换药,到底对还是不对呢?自己去分析,看看自己的伤口能不能愈合也知道了。

而不是一味得认为西医高大上,多牛逼!实际上它有很多的错误!

用在别人身上好像不关你的事,无痛无痒不要紧,等你有一天你有伤口了,我在你伤口上撒一把盐看看,是不是不会痛?!

有一首歌不是乱唱的,“不要在我伤口上撒盐”,那是多么伤心欲绝!

再讲“大风癞疾,五痔,鼠瘘”一段,“大风癞疾”都是古语,《诸病源候论》中是专门记载这些病和症的一本书。我翻了很多书,癞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病,大多时候都是解释为麻风病。

“五痔”有哪些?这个问题我研究的不深,所以我也不好讲。刚好和大家一块思考。

“鼠瘘”呢,大多时候讲的是瘰疬,也就是淋巴结肿大。为什么它叫鼠瘘呢?因为老鼠嘛,都是人人过街喊打的,它聪明、小巧的,那个淋巴结呢,一个淋巴结肿大会导致另一个淋巴结肿大,一串又一串的或者一团一团的,小小的,每一个都分界的比较清楚,就像老鼠打的洞,有一大个的,有一连串的。当然这是形象的比喻。

请问蛇为什么吃老鼠?占了它的巢。老鼠对应的是子时,子属水。蛇呢?是脾土,土可以克水,所以蛇会吃掉老鼠。

其实我认为《本经》里头讲的黄芪主治的“鼠瘘”是形成了瘘道口,因为是瘘道的形成开始都是一个小口子,深深的,阳气通不到最深处,那里就得不到阳光,血变为水。旁边的肌肉越来越塌陷,最后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口子。这就是瘘。刚好用黄芪从底下一点一点把阳气提起来,让肌肉长起来,这样瘘才有可能长好。

最后“补虚,小儿百病”这一段。补虚可以说是黄芪的功效总结。

小儿百病?为什么可以主小儿百病?黄芪它奶奶都说过了:主厥阴肝,通春气,主少阳生气的。她的小孙儿呢?放在生、长、壮、衰、死这几个阶段,生就是属于升发的阶段。所以黄芪主小儿百病是从这里说的。你可以不用想得太复杂。

好了,今天的内容讲到这里。有许多地方还有待补充,欢迎各位老师朋友指正和批评!

大家晚安!

温馨提示:

现阶段,新冠疫情肆虐,横扫全球。西医借其先进科学技术,难挡新冠病毒;反观中国,中医渗透,一方清肺排毒汤,病程皆用,挫杀病毒而免疫力回升。是知古代疫情,皆因有中医之功而能救济黎民百姓于水火中!亦知此次疫情,全球学中医之人必会猛升!此时此刻!

我的中医基础班第一期准备开讲了,欢迎各位咨询!

收取费用:元/月,前半年;元/月,后半年。

具体开课时间:辛丑年(年)农历正月十五。

讲课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为主,贯穿诊断、用药治疗、病案分析等知识。

适于:临床医师、在校学生、爱好中医健康养生者。

我们的优势:以老百姓语言追根溯源讲解中医理论气化阴阳五行之妙用,以实际修行经验、中医西医结合讲解基础理论的理解,以临床病案结合生活讲解中医基础的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