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出的她



北京皮肤病医院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0311796991424026&wfr=spider&for=pc

今天是第99个国际妇女节。我们准备了五个科技领域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答的形式分享很多个「她」的第一次突破性尝试,了解为科学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她」更多一点。

中国“芯”从什么时候萌芽?

??点击空白后,双击滑动解锁答案??

年,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的教材《半导体物理学》出版,作者是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从此中国“芯”破土萌芽。

谢希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也是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半导体是年在全球范围内才正式拉开帷幕的学科,却在年代末期,在科研实力尚孱弱的中国取得快速发展,谢希德功不可没。

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谢希德客服重重困难回国,补齐复旦大学半导体领域的学科空白;年,在谢希德和黄昆的推进下,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成立,在2年内培养了多名我国第一批宝贵的芯片人才。对我国芯片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半导体物理学》,也是谢希德在这两年内带领团队完成的。

谢希德教授求学留影

引领我国半导体领域发展半生,热爱探索、对科学充满无尽好奇的谢希德在51岁将自己的学术方向从半导体物理转向表面物理研究,并在复旦大学筹建的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现代物理所,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物理学家。

作为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将复旦打造为综合性大学,并积极推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输送人才,吸收最先进的知识回国投入科学事业发展。

宇宙中最重的化学元素是什么?

??点击空白后,双击滑动解锁答案??

宇宙中最重的元素是化学元素?(Meitnerium,化学符号Mt,原子序数),它被科学家莉丝·迈特纳(LiseMeitner)的姓氏命名。

莉丝在核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是第一位真正认识到原子核能够分裂并释放惊人的能量的科学家,也是把“核裂变”引入到核物理学中的第一人。

年,莉丝和侄子奥托·弗里施(OttoFrisch)联名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子导致的铀裂变:一种新的核反应》的论文,首次提到“核裂变”(nuclearfission)的概念。

论文发表后,物理学界的佼佼者都感到震惊,立即意识到这将是巨大威力的能量。

爱因斯坦被说服给罗斯福总统写信,最终成立了“曼哈顿项目”。而热爱和平的梅特纳断然拒绝参与曼哈顿计划,因为她强烈反对用核裂变来制造原子弹。

与莉丝共事近30年的研究合作伙伴奥托·哈恩因核裂变相关研究在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遗憾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具有同等贡献的两名助手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给遗忘了。而尽管莉丝在年至年间获得了48次化学和物理学奖提名,她确从未真正获得过诺贝尔奖。

莉丝去世后,太阳系第号小行星用她的姓氏命名;欧洲物理学会设立了核科学的莉丝·迈特纳奖;此外,奥地利和德国物理学会都分别设立了莉丝·迈特纳学术讲座系列......无论是否被科学界不公对待,莉丝始终保持着她对科学的高度热爱,她说:我爱物理,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了物理会怎样。

为什么程序运行中的错误叫“bug”?

??点击空白后,双击滑动解锁答案??

“bug”源于格蕾丝·赫柏(GraceHopper)的一次真正的捉虫体验:

作为计算时代的开拓者,格蕾丝参与了最早的机电计算机MARKI和MARKII的开发。一天,一台机器出现故障,在排查过程中,她发现是因为计算机继电器里被夹扁的小飞蛾卡住了机器的运行。格蕾丝顺手把飞蛾夹在笔记本里,把这次故障称为“bug”。

就是这只Bug

作为现代计算机时代的首批程序员之一,格蕾丝极大地推动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bug”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编译器A-0。在没有任何组合语言、程序语言存在的时代,所有的程序设计人员都要把程序翻译成机器码(如),在纸上打孔再送到机器里去读。格蕾丝则想要设计一种程序,让人可以用类似英文的语法把想做的事写下来,然后用这个程序把英文翻译成机器的语法交给机器去执行——这是今天编程的雏形。

然而,在年代,大部分人都尚未意识到计算机是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格蕾丝可能是第一个想到这个问题并且有机会做下去的人。

格蕾丝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级商用计算机程序语言“COBOL”。如今,COBOL编程语言在财会、统计报表、情报检索等数据管理及商业数据处理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尽管近几十年来,编程语言飞速发展,但目前大多数的金融业核心系统仍多半使用COBOL,COBOL平台超强的稳定性也是它生命一直超过预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除了“双螺旋结构”,DNA还有何特点?

??点击空白后,双击滑动解锁答案??

除了“双螺旋结构”,基因在染色体上还能移动位置,可以“转座”、“跳动”,植物学家、遗传免疫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是第一位发现这项特质的人。

在近代遗传学的发展史上,“DNA双螺旋结构”和“跳跃基因”是20世纪的两大重要发现,但芭芭拉用三十余年的孤军奋战才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芭芭拉终生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早在年,她就提出:基因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跃到另一条染色体。

这在当时的遗传学家看来与已有研究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按照传统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只可以通过交换重组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通过突变改变自己的相对性质;但是,要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跳”到别的染色体上,那是科学家们从来没有想过的。

于是,自年起,芭芭拉花6年时间自证,在年发表的《玉米易突变位点的由来与行为》和年发表的《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两篇论文向世界科学界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但并没有引起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2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