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群,人群没有交流,都在喝着恒河



上世纪90年代末,余秋雨到印度考察。天还没亮,就到幻想已久的恒河参观,不成想,差点没被恒河的“壮观”景象送走,呕吐不止。一旁的印度文化部长还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灰心!中国再努力20年,还是有可能赶超印度的!”

听到这里,余秋雨瞬间愣住了,只好苦笑着回应道:“别,给我们多少年的时间,我们都赶不上你们,你的文明还真是古老优越……

然而,印度文化部长并没有听出余秋雨这是在讽刺他们,反而欢呼雀跃地要请他吃大餐。

回国之后,余秋雨就在自己的作品《千年一叹》中感慨:“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

那么,传说中的“恒河晨浴”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才能让余秋雨一行人等呕吐不止呢?

在《千年一叹》中,余秋雨是这样描述的:清晨,天还未亮,冰冷的恒河中已经站满了乌泱泱的人群,男人赤裸着上身,妇女们戴着面纱,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交流,只是在大口地喝着恒河水,用恒河水沐浴;河边还有很多人在倾倒排泄物,河岸上也躺满了身患麻风病的乞丐以及等死的老人,还有很多正在啃噬死牛尸体的野狗……

这些老人们之所以会选择躺在恒河边等死,是因为死在这里,就可以得到免费的火化,不远处的几个焚尸坑还在焚烧着尸体,散发着难忍的恶臭味。但即便是这样,印度人仍然不觉得恒河水是脏的,他们依旧觉得很神圣,哪怕河水里有排泄物和动物的尸体,以及骨灰……

看到眼前的景象之后,余秋雨实在没有忍住,直接吐了出来。在没有亲眼目睹恒河晨浴之前,余秋雨想象中的恒河是神圣的,是干净无比的,即使大家去参观也该怀着虔诚的心去才对,但他万万没想到,恒河竟然会是这样一番景象。

后来,在写到自己印度一行的感受的时候,余秋雨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写,于是才写下了那句:“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

有朋友劝他:“好歹印度也是个文明古国,你不应该写得这么露骨,好歹也得描绘的美好一些。”谁知,余秋雨当场翻脸:“我看到的如此,我写得如此,我的良知不允许我美化它,印度文明的衰落又何尝不是一出悲剧呢?我必须较真,写的也必须是沉重的。”

几十年来,余秋雨一直在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他也到了世界的很多文明遗址进行考察,回来之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想,都写进了文学作品当中。

去过这么多地方,只有去印度的时候,他是觉得恶心的,甚至觉得所看到的一切,脏了他的眼睛。原本是孕育了印度人的母亲河,如今却被无知的印度人肆意糟蹋到这种地步,着实悲哀。

用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的一句话来说:“天地和合,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印度人的表现明显就是想让天地不和,等真正天地不和的时候,这恶果自然也会由印度人自己食下。

只能说世人都明白的道理,只有印度人不懂,他们至今仍然在把丑陋的东西肆意地倾泄到大自然中,终有一天,他们也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字字珠玑,每句话的背后都是极为深刻的道理,如今《道德经》也被翻译成了上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然而可悲的是,世界人对《道德经》的热爱,甚至比中国人很多。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真的忘记了《道德经》,那将会是一个笑不出来的笑话。

现实中,有很多人也想读《道德经》,但因为其中的道理过于深奥,很难读懂。为了让大家能理解《道德经》,余秋雨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在保留《道德经》思想精髓的同时,采用散文的表现方式,完成了这本《老子通释》的创作。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年轻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很多问题也就因此而生,但人的一生本就短暂,又怎么能让自己始终活在这种压抑之下呢?适当的放空,才能让灵魂得到救赎。

就像余秋雨说的一样:“人的身体和灵魂,总归要有一个在路上,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而读书是来得最直接的。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四处旅行,不妨读一读余秋雨的书吧!通过他的笔触去了解世界的美好,也感受华夏文明的优越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2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