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成两半的子爵,探讨标签化思维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www.bdfyy999.com/m/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这是伊塔洛·卡尔维诺对自己的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创作核心的阐述。这个精彩的幻想故事讲了一位子爵在战场上被一颗炮弹击成了两半,一半变得残忍冷酷,回到家乡施行暴政,一半变得软弱善良,四处游荡乐善好施,两半子爵为争夺一个牧羊女决斗,受伤后恢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刚看完这个故事,和当时的很多批评家一样,我以为卡尔维诺想讨论的是善与恶的议题。然而在后记中,卡尔维诺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表示小说的核心是人的“分裂”。我反思自己的观点,发现我之所以把目光聚焦在“善”与“恶”,就是因为我也是“分裂”的,被互联网时代的“标签化思维”局限了思考。由此引发我想要探讨“标签化思维”对原本复杂人性的“分裂”所起到的推动作用。1、什么是人性的“分裂”?人性的“分裂”这种表达看起来比较抽象,但从《分成两半的子爵》当中的形象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就会清晰很多。1)卡尔维诺对“分裂”的表达卡尔维诺用半身人的形象表达他对“分裂”的理解。随着身体分裂成两半,梅达尔多子爵的精神也变得不再完整,一个人裂成了两个半身人,好人和恶人。恶人会把遇到的动物、植物都砍成两半,用一只眼睛看穿完整的人们在邪恶和道德之间茫然地挣扎。好人则用道德约束和剥夺着麻风病人的快乐,用宽恕的善念害死了反抗恶人的革命者。卡尔维诺承认,为了营造戏剧冲突,“善”与“恶”只是被选中,用来呈现从一个人身上被分裂出的两种特性。也就是说为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特质化,卡尔维诺在两个半身人身上分别贴上了“善”与“恶”的标签。这两个标签在方便读者理解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阻碍,让读者先入为主地形成了定性思维。还好卡尔维诺在情节中留有余地,在他笔下,邪恶的一半有着冷酷的睿智,善良的一半也迂腐得可笑。这就暗示了他的核心思想,单一的特性都是不完整的,是“分裂”的表现。这种“分裂”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比比皆是。2)现实生活中,人性“分裂”的表现比如前阵子在网络上收割了大量网友同情心的苟晶。作为一个被冒名顶替上学的受害者,苟晶用“弱者”身份轻易博得了大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2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