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马蒂森用22年教学经验告诉你,写



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m.39.net/disease/a_t5oft8k.html
在你的印象中,作家是不是那些一睁眼就能开始写作,整个生活都围绕在写文章上的人?而你,是一个整天围着孩子转的母亲,或者是没有片刻清闲的职场人员,虽然内心饱含对写作的热情,却因为无法成为全职作家而黯然神伤。但艾丽斯·马蒂森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凡是愿意为写作付出热情,能够排除一切困难安心写作,哪怕每周只能抽出几个小时,你都可以成为作家。艾丽斯·马蒂森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本来是一个全职主妇,而且小宝宝刚刚出生,琐事缠身。但是对写作的热爱,促使她排除万难拿起了笔。她请了一个家政员来看孩子,每周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艾丽斯·马蒂森就是在用这每周的四个小时里坚持写作,不仅写出了诗歌、小说,还成为了老师去教授其他人写作。《写作课》这本书就是将作者22年的授课经验倾囊相授,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剖析,总结出了一套小说创作的规律和技巧。《写作课》这本书的英文标题是Thekiteandthestring(风筝和线)。艾丽斯·马蒂森认为,小说作品应该像风筝,如何让风筝飞得又高又好,取决于对线的把控,而这里的“线”就是写作小说时的技巧和方法。一、写作时既要释放情感,也要遵循常识如果写满字句的书稿是一只风筝,那倾泻而出的情感便如同天空中呼啸而过的狂风,我们需要一根线来牵引——同样,作家当然需要创作的自由,但也需要理性控制,二者缺一不可。艾丽斯·马蒂森的意思是,在写作小说时,当然要具备充沛的情感,这就像迎面而来的风,让风筝能够自由地向高处飞。但是与此同时,要把握好感情的释放程度,要用理性来克制过度的情感,适当拽紧手中的线,不要让风筝飞出了你的视线。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困境,就是我们生活的范围这么有限,又没有经历那么多人事变迁,怎么写得出有趣又值得读的作品呢?其实,作者在写作初期也有这样的困惑,作为一个只做过夏令营辅导员和教师的全职妈妈,如果完全依靠真实的生活素材,无疑会力不从心。但是作为小说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用你的大脑进行想象,用虚构来完成你的作品。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亦真亦幻,小说家完全可以不为现实生活所约束,凭空创造人物和事件。但新人作家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过度地进行心理刻画及主观描写,将情感肆意地在描写对象身上挥洒,却完全看不到人物的行动。这就会使得作品过于随意,也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时,就需要理性的常识来指导作品的写作,用外在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举例来说,如果要表现一个人的嫉妒之情,不能单单大段地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要通过写这种情感所导致的行动,比如把借来的贵重首饰故意弄丢,更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妒火中烧。那么,如何来安排情感和常识,感性和理性呢?作者说,先放任情感自由挥洒,再用理性梳理调整,如此反复。二、写作的灵感一闪而过,抓住它、完善它就像放风筝,虽然要不断控制绳线使其飞得更高,但前提是让它飞起来。艾丽斯·马蒂森在这里的意思是,虽然通过合适的技巧和方法能够使小说更加完整,但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先开始动笔写小说。那么对于新手作家,如何动笔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并将它落实到纸面上。我们将脑海中突然闪现的想法或灵感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作者所谓的创作原点A,那么如何从A发散到B,再逐步推进到C和D,把一系列不成形的想法汇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呢?那就是以现实为支撑,与虚构合二为一。即当作品需要事实来支撑合理性的时候,就呈现真人真事。当事实无法支撑故事的完整性时,就进入想象的世界,用虚构来填充。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作品《岛》就是将整个作品放在了希腊的斯皮纳龙格岛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年这里是希腊麻风病人的隔离区。作者在这个现实背景下虚构了一个佩特基斯家族与麻风病抗争的故事,让它显得更加合理、更加感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可以说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虚构出了一个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如果故事单单是完全凭借想象天马行空,估计不会受到如此大的欢迎。正是因为《西游记》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当时的朝代中,他们在西行取经的路上会遇到寻常的百姓被妖怪抓去,某国的国王生病需要医治这种种蕴含着现实的情节,才会使这部魔幻巨制在情节上显得引人入胜又合情合理。所以,艾丽斯·马蒂森告诉新人作家们,要时刻留意自己脑海中的想法,把这种种一闪而过的灵感迅速捕捉起来,并通过不断地筛选,从中确立小说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运用现实与想象相交叉的写法赋予小说以血肉,从而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三、合理设置巧合,凸显小说的灵魂让风筝自由翱翔,灵感自然会降临。本来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原来是失散多年的亲人,偶然一次驻足却撞破了保守多时的秘密……文学就是由诸如此类的各种巧合构成的。合理地在小说中安排巧合,能够更好地服务小说的主题,凸显小说的灵魂,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那么,如何能够在不动声色中巧妙地运用巧合呢?艾丽斯·马蒂森为我们提供了3个建议。首先,巧合是为小说增加魅力的,但不能因为巧合来改变整个故事的走向。第二,可以先发制人,以巧合作为小说的开头,来引发之后的故事。第三,可以创建群体。人数增多,会使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在这种密集的成员组成中,巧合的发生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在小说的开头将少年和他的羊群安排在一座教堂中过夜,并在这里做了一个梦开始了整个故事。后来少年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和历练最终发现,原来自己苦苦追寻的宝藏,就在一开始过夜的教堂里。这种首尾相呼应的巧合的精心设置,让读者在读到最后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感,不仅不生硬,还使得小说的整个主题有了质的升华。所以合理地运用巧合不仅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有助于呈现主题,呈现作者想要带给读者的那种惊喜之感。四、借鉴“采石场”笔记,搭建属于你的写作大纲在空中任意驰骋的风筝需要一根结实的线,写作也是如此。而一份优秀的大纲便是这根结实的线。写作小说时,需要事先树立一个核心事件,作为引导故事发展的主动力。然后再以此为中心,构思相应的因果关系及细节,丰富整个故事。但是,作者艾丽斯·马蒂森认为,过于程式化的写作大纲会束缚住写作者的思维,影响想象力的发挥。那么如何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感性直觉和理性思维呢?这时就需要一份不同于以往的优秀的大纲。作者在这里推荐运用“采石场”笔记来搭建属于写作者自己的大纲。“采石场”笔记并非艾丽斯·马蒂森所创,而是来自《米德尔马契》的作者乔治·艾略特的创作笔记,因其笔记本的名字叫“采石场”,这个构建大纲的方法由此而产生。“采石场”顾名思义,就是将原始天然的材料转化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材料的地方。写作者可以将所有可能用得到的材料全部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无论是搜集材料的阅读笔记还是小说的构想,以及自己在创作小说期间读过的书籍、旅行过的地方,这些都可能为后期的小说创造提供素材和灵感。比如《米德尔马契》中有一个年轻医生的形象,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人物,增加他的专业性,乔治·艾略特研读了很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医学材料,并作了详尽的笔记。这样在小说中出现这个人物时,对于他给人们看病的时候的表现,人们就不会觉得不贴合实际。写作者从“采石场”笔记中选取素材组建文章大纲的时候,是具有灵活性的。这个大纲并非是提前写好并一成不变的,写作者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及时的调整思路。所以在艾丽斯·马蒂森看来,一份优秀的小说大纲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大纲。所以,如果你也刚刚开始进行小说的写作,或者进展了一段时间却遇到了瓶颈,艾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会提供给你一种不错的解决思路。因为作者在其中向我们传授的都是自己通过实际写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拿起笔并坚持不懈地写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2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