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医术灵活变通,推动后世医学



明代有名的医学家李濂在他写的《医史》里的“张仲景补传”这部分内容中提到:

仲景真的是从古至今医方的鼻祖,从汉魏时候一直到现在,全天下的学者没有不知道他的,都在不停地诵读他的著作。

就像士子对待六经一样,论者把他推举为医界的亚圣。

日本学者马波元胤在《医籍考》里引用《医林列传》时也说:

张仲景的书是众多方剂的源头,当时的人觉得扁鹊、仓公也比不上他,所以后世把他称为医圣。

东汉有个医学家叫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南阳涅阳(现在的河南南阳县)人,他生活在公元2-3世纪,出生和去世的年月都不清楚。张仲景被中外医界的名家叫做“医方之祖”“亚圣”还有“医圣”。

史书记载,张仲景小时候很好学,人也聪明,后来拜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学得很不错,当时的人都说他的医术已经超过他师傅了。

古代那些称颂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里,有不少都给读者讲述仲景神奇“望诊”的故事。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记载,汉献帝的时候,张仲景去拜见宫廷官员王仲宣,当时王仲宣20多岁。

王仲宣不认同(医生的话),药虽然拿了,但是没吃。过了三天,仲景又见到王仲宣,问他药吃了没,王仲宣回答说吃了。仲景给他诊断之后,发现他根本没按医生说的去吃药,就对王仲宣讲:“你怎么这么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啊!”话语里满是惋惜。

过了20年,王仲宣真的眉毛掉了,又过了天就死了,就跟仲景之前说的一样。后来有人说王仲宣得的是麻风病,张仲景临床经验丰富,所以能预测得准。

这样看来,说仲景的医术比他师父强,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候,战争不断,疾病也到处流行。《汉书》里提到,从汉安帝到汉献帝,还不到年呢,中国就有10次大疫流行了。

诗人曹植写过一篇名为《说疫气》的文章,在文中提到,建安二十三年(公元年)的时候,疠气四处流行,“家家都有亲人死去的痛苦,户户都传出悲号哭泣的哀伤”。

魏文帝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一封信里也提过,那时有名的“建安七子”当中,徐干、陈琳、应场、刘桢这四个人,全是得传染病死的。

张仲景自己说他家有多口人呢。从建安初年(也就是公元年)开始,不到10年的工夫,就死了三分之二的人,这里面得伤寒病死的占了十分之七。从这就能看出来当时疫病流行得多严重了。

那时候,张仲景在做长沙太守,他下定决心要解决那些危害百姓的疾病。他就跟皇上辞官,然后去做医生了。打这起,他开始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这些以前的古书。

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后,又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最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书中记载了30种传染病的治疗方法,还有条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原本有16卷,不过因为打仗的缘故散失过。现在能看到的张仲景写的这本书,是西晋的太医王叔和整理出来的。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里还夸过王叔和呢,说他整理仲景的书,选的内容都特别好。

在中国,弟子整理老师的著作是很正常的事儿。王叔和整理过张仲景的著作,不过有一段时间这些著作又变得散乱了。到北宋中期的时候,校正医书局安排孙奇、林亿等人校正医书,张仲景的著作就又被重新整理了一遍。

将《伤寒论》整理成10卷,《金匮玉函经》整理为8卷,《金匮要略方》整理出3卷。

在中国中医学界,大家都觉得,张仲景写的《伤寒论》把《内经》学说往前发展了,还确定了用“六经”来当辨证论治的基础。

六经辨证是《素问·热论篇》依据古代阴阳学说在医学方面的运用所提出的辨证纲领。所谓的“六经”,说的就是太阳、阳明、少阳(这是三阳),还有太阴、少阴、厥阴(这是三阴)这六个。

总的来说,三阳意味着肌体抵抗力强,病情处于亢奋状态。三阴病则表示肌体抵抗力弱,病情虚弱。张仲景创立的六经病症治疗,各有一定规则,这是在当时疾病流行之际,经医疗实践总结出的一个热病治疗的总体规律。

瞧张仲景写的那本著名的《伤寒论》,它对推动后世医学发展有很大作用不说,在辨证论治方面也有重要的创新呢。

诊断疾病的时候,有个大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通常被叫做“八纲”,在八纲里,阴和阳是总的纲领。

要是得了外感疾病,身体壮实的人,大多是邪从阳化,表现为表证、热证、实证。身体虚弱的人呢,病邪往往从阴化,就变成里证、寒证、虚证了。

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会用到“四论”,也就是望、闻、问、切。这其中包括观察病人的面色、身形、舌质,听病人的声音,闻排泄物的气味。

问病史、看现在的病情,再通过切脉、摸肌肤的方式来了解病情的各个方面,这样就能知道疾病是三阳、三阴中的哪一种类型了。

张仲景的《伤寒论》特别看重疾病的变化以及假象。就像有些症状,看着像实热证候,可脉象是沉细无力的;又或者像四肢厥冷的情况,脉象却是沉滑有力的,这些都是“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的现象,《伤寒论》里有不少这样的例证。

张仲景除了在诊疗手段和手法方面创造出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方法之外,还在《伤寒论》里把用药方法总结成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这八种。

也能说是用药时根据病情的八个立方原则,一般叫做“八法”。总的来讲,《伤寒论》这本书体现出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的。

有时候是先治表症后治里症,有时候先治里症后治表症,还有表里一起治的情况,特别灵活多变。后世对这本书进行总结,发现它总共包含法和方。

像“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育阴清热”“温中散寒”这些治疗方法,给后世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被广泛运用。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里说:“从古至今研究伤寒的人,没人能超越他。”

《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另一个版本。宋代校正医书局说这两部书“同体而别名”,意思就是这两本书书名不一样,不过内容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在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6年)对该书校正之后,其“序言”里提到:王叔和整理的张仲景著作,在那个靠竹简纸帛抄写的时期可能容易丢失,于是就用《金匮玉函经》这个书名又写了一个副本,这有“宝而藏之”的意思。

这部书有8卷、29篇内容,包含个方子。后世把这部书叫做“医学之论语”,一直流传到现在。

再有,《金匮要略方》(也叫《金匮玉函要略方》或者《金匮方论》)是校正医书局在校正前两本书之后校正的。晋代之后,这本书又散失了。

到北宋的时候,学士王洙把它整理了一下,还抄写成3卷。上卷是辨别伤寒的,中卷说的是杂病,下卷是方论。这本书并不全乎,有些只有方子没有病症的阐述,有些只有病症却没有方子。

校订本书的校正医书局,以王洙的整理成果为基础,再从很多前代署名张仲景的资料里挑选内容编成了书,总共25篇,有个方子。

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医书里,《金匮要略》收录的病种数量、论证的详细程度、所列方剂的有效程度,都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特别要提一下,这本书和《伤寒论》相同,里面没有古代封建迷信方面的内容,彻底从巫术的束缚里挣脱出来了,展现出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这本书里讲的治病要找到根源以及预防疾病的想法,对中国后来医学的发展也开了个好头。用药的时候,这本书也有不少特点,就像大、小青龙汤都能治溢饮这种病。

葶苈大枣泻肺汤既能治痰饮,也能治肺痈。后世觉得这是“异病同治”跟“同病异治”的典型例子。在药物的运用和配伍上,也存在特点。

东汉以前的书上都没有记载这些用药经验,这是张仲景在前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心得总结记录下来的。

全书里的方剂,用药少的就一两味,多的也就十多味。选药很是精准,配伍也很严谨,这体现出古代中医辨证施治和临床用药方面的精妙之处。

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卷下评价说:“《金匮要略》是仲景关于杂病的著作,书中的论述都源自《内经》。”

而神明施展变化,治病的时候没有不精准、不周到的,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确实能够看清根源,察觉到细微之处,所以用药必然有效,就像鼓槌敲鼓马上就有回应一样,真的是医方里的经典啊。”

张仲景一生,他的主要医学著作经后世医人、弟子发掘和整理后非常丰富。在我国目录学著作不太健全的情况下,这方面仍有很多记载。

像《隋书·经籍志》里就记着有15卷的《张仲景方》,在《医方论》条目下写着:梁朝有10卷的《张仲景辨伤寒》、《疗伤寒身验方》、1卷的《张仲景评病要方》,还有2卷的《张仲景疗妇人方》等。

20世纪初的时候,在敦煌发现的那些卷子里头,也有张仲景写的《五脏论》呢。这就说明张仲景在医学方面特别有名,用他名字署名的医书有不少。可惜啊,这些医书到现在都没流传下来,我们根本没办法知道书里的内容。

我国历朝历代都对张仲景的著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与引申。唐代的时候,《伤寒论》的流传范围并不广,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论述伤寒的时候,涉及张仲景学说的内容不多,只是提到“江南的各位医师,把张仲景的重要方剂秘而不传”。

他晚年写《千金翼方》的时候,情况很不一样,引用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好多次呢。

宋代的医家叶得在他的《避署录话》里说得很清楚。他讲:“孙思邈写《千金方》的时候,只有伤寒这部分没写全,好像没有完全理解仲景的话,所以不敢深入论述。过了30年再写《千金方》,论述伤寒的内容占了一半,大概这时候才弄明白。”

从这记载能看出来,早年间孙思邈没怎么见过仲景的著作,要么就是没领会多少。过了30年之后呢,他又见到仲景著作的时候,这才领会到精要之处,所以呀,才能够大量引用。

唐、宋的时候,中国有不少医家都受张仲景医学造诣的熏陶和影响呢。并且,他的医学思想和技术还漂洋过海,在日本流传开来并产生影响。

10世纪的时候,日本有个很有名的医生叫丹波康赖,他写了本《医心方》,这里面就有“张仲景方”。到了19世纪,日本又陆续发现了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这个《伤寒论》是卷子本的。

南北宋的时候,研究整理张仲景著作的工作变得更完善了,研究他的医学思想和技术的情况也慢慢多起来了。

北宋庞安时写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还有南宋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这些都很有名。

金成无己写了《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刘完素写了《伤寒直格》;明清时期王履写了《溯洄集》。

像陶华写的《伤寒六书》、方有执写的《伤寒论条辨》、喻昌写的《尚论篇》、柯琴写的《伤寒来苏集》之类的,多达数百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教育部把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著名著作,医院校学生的必读课程。年,张仲景学说研究会在河南省南阳市成立了。

年10月的时候,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牵头在南阳举办了张仲景学说讨论会,中日两国的学者都参加了这个讨论会。年呢,张仲景国医大学成立了,这所大学是为国家培育精通张氏学说和技术的专业人才的。

吕华立、黄霞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医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发表于《中国药师》年第1期,页码为13-15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2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