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州市首届最美湖州人道德模
?
敬业奉献模范李伟民:责任烙在心坎上“治安守门员”、“治安基石”……在湖城朝阳街道一字桥社区,居民们爱这样称呼社区民警李伟民。年55岁的他,个子有1米8,人很清瘦。从警23年来,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
年12月,年届40的李伟民从市公安局驾驶员岗位调到朝阳派出所下辖的定安社区,当了一名社区民警。摸惯了方向盘的人,突然变成一片老城区里户人家的“大管家”,夫妻纠纷、邻里纠纷、亲戚纠纷,数不清的劝解和开导工作,让这个内向的男人很不适应。不过,李伟民很快就找到了方向,先和这里的老百姓混熟,摸清楚情况才能展开工作。一个多月的走访下来,社区家家户户的基本情况他已经如数家珍。
年6月,因工作需要李伟民从定安社区调到了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一字桥社区工作,大伙都觉得老李这次是接手了个“烫手山芋”。一字桥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是当地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刚来的3个月,他一天也没回过家,不管白天黑夜,天天都在片区巡查摸底。渴了带瓶水,饿了街边买点吃的。
李伟民的警务室,就在一字桥社区最热闹的一条街上,那时仅摆得下一张桌子两个凳子。这3个月,他没沾过床,困了就靠在桌上打个盹。3个月下来,周边的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李伟民的汗水没有白流。而他的“玩命”,社区居民都看在眼里。时间长了,不少居民把他当成自家亲人一样心疼。
“他很喜欢帮助别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电话那头,是上海商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女生,湖州女孩陈立莉。她口中提到人是李伟民,资助她14年学业,圆她大学梦的好警察。
年7月,李伟民在定安社区走访中得知,社区的陈正祥患有腿疾,家庭条件一直比较困难,而当时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陈立莉品学兼优,李伟民担心小女孩可能会辍学,决定自己资助这个贫困女孩上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读大学,李伟民从没间断对陈立莉的资助,而资助金额也增加到现在的上千元。
“宁可自己少休息十分钟,好让百姓安宁一分钟。”李伟民的民警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他说,父亲是一个乡的党委书记,老党员。以前,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上,父亲都会送他一个笔记本,并在扉页写上9个字:你永远是为人民服务。而身为一名党员,他一直把这9个字牢牢记在心里。
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医疗团队:坚守,为了那期待眼神麻风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匪夷所思的一种疾病,它不但在肉体上折磨人类,还使病人在精神上倍受炼狱般的煎熬。
在德清县的一处穷山坳里,有一群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医疗团队,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为这里的近百名麻风畸残康复者服务了十几个春秋。上柏住院部是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位于距离德清县城13公里的金车山下,这里竹木葱茏却人迹罕至。
12年前初到这里时,谭又吉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住的还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白墙黑瓦,房梁泛起的漆皮记录着岁月的陈迹。除了需要救护和照料的年迈麻风休养员外,伴随他们的只有炎夏的蚊虫和冬夜的冷寂。
他年迈的父母亲还在千里之外的湖南老家,12个春节,他只回过1次家。不是不愿意回,每周都需要轮流值班照顾这里的麻风病休养员,实在挤不出时间。
11年前,这支团队主动开始了24小时值班制,每周7天,4个男医生轮着来,往往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都回不了家。
值班的夜晚是最难受的,那个时候连个路灯都没。麻风畸残康复者多是下午五六点钟就休息了,值班的长夜里,只有谭又吉一个人醒着,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与黑暗相伴,耳畔只有山麓的流水声,和山上偶尔传来的野猪嚎叫。
这里来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许多是来了又走了。现在上柏住院部团队共有15个人,而且基本都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大部分一留就是十几年。
年,护士长潘美儿获得了第42届“南丁格尔奖”,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颁发。
平时麻风畸残康复者都是下午五六点钟睡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但是那一晚,整个麻风村无眠。大家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着阿美的出现,当电视机播出阿美接过奖章的镜头时,麻风村沸腾了!有手的鼓掌,没手的,用胳膊击打,用脚跺地。有些坐在轮椅上、躺在床上的,兴奋地欢叫。“那一天简直成了麻风村的节日”,64岁的麻风畸残康复者高大爷说。
自年开始,12位70后、80后年轻人还组成“青年文明号”团队,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麻风疗养院。
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最美浙江人——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第二届全省卫生系统“最美天使”十大感动事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虽然我们身在山上,却拥有全球的影响力。”王景权说。曾经获得过医学界“甘地奖”的中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曾经评价王景权说,“他是我国麻风病领域年轻的学术权威,在世界麻风病防治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景权不但担任了中国麻风病协会的兼职学术秘书,还成为治疗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的专家。
如今麻风村的谭又吉、虞斌、潘美儿、归婵娟等,他们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谭又吉还主持过省卫生厅立项课题,其科研成果正惠及更多的麻风病患者。
孝老爱亲模范徐煜岑:“我是妈妈的老师”当别的孩子还围在妈妈身边撒娇的时候,他早已如小大人般忙前忙后,为妈妈端茶洗脚;当别的孩子在妈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的时候,他却在独自完成作业后开始教妈妈说话……
年7月3日的一次意外事故,让他的妈妈“忘记”了怎么说话,从此,他便当起了妈妈的老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妈妈终于会说话了,虽然现在还只有简单的几句,但对他来说这却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这个有孝心的孩子,就是德清县实验学校班的小学生——徐煜岑。“妈妈,我回来了。”放学回家,刚到楼梯口,徐煜岑就开始喊。姚建虹在屋内听见儿子的声音,赶紧开门,“锦锦,锦锦。”姚建虹笑着喊儿子的小名,伸手帮他摘下书包。“妈妈,你今天学词语了吗?”“妈妈,你今天有做口算练习吗?”“妈妈,你今天出去散步了吗?”面对儿子连珠炮似的问题,姚建虹咧着嘴笑着点点头,口里说着“嗯,嗯。”
“那我们现在来学习词语吧,昨天学的你还记得吗?”徐煜岑拿起桌上的一叠词语卡片,抽出一张画着鲜艳萝卜的卡片问:“这是什么?”姚建虹看看卡片眼珠子一转似乎有了主意,但过了一会儿,始终没能说上来,姚建虹脸上闪过一丝局促不安。徐煜岑指着上面的“萝卜”两个字,字正腔圆地念到:“萝卜。”姚建虹跟着念:“萝卜。”徐煜岑再拿出一张卡片:“这是什么?”……
这是家里每天都在上演的一幕。
对于徐煜岑来说,他的生活原本像其他很多小朋友一样:放学回家以后有妈妈辅导他做作业,照顾他吃饭,睡觉前帮他洗脸洗脚……自从那次意外之后,徐煜岑每天教妈妈说话。一个“我”字,徐煜岑花了一个星期教会了妈妈。有时候前一天教的东西第二天姚建虹就忘记了,徐煜岑就重新开始教。从一个字“我”到一句简单的“我想吃饭”,徐煜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教会妈妈。近一年过去,姚建虹已经会说几句简单的话了:“我想吃饭”、“我要睡觉”、“我想上厕所”。
因为要教妈妈说话,一下课其他孩子在一块儿嬉笑打闹,徐煜岑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着做作业。“我放学回家要照顾妈妈,所以要在学校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白天妈妈有奶奶陪着,晚上我要多陪陪她。”
照顾妈妈这个理由并没有成为徐煜岑逃避学习的借口,反而他在学校里的表现越来越让老师们感到惊喜。知道他家里的情况后,班主任王惠琴更因这个孩子的懂事而感动,还常常用他的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徐煜岑身上的闪光点,正是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
叶菊美:用瘦弱肩膀扛起风雨家庭叶菊美的家,只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残破的天花板和墙角,房间里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墙角边散落着一些晒干的黄豆丛,叶菊美就在丛中打着黄豆。
七年前,叶菊美的小叔子和小姑子因为患病而卧病不起,他们的两个孩子就由叶菊美照顾。那段时间,叶菊美既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又是三个大人的保姆,她原本单薄的身板更加消瘦。但最终,叶菊美的小叔子和小姑子还是相继离开了人世。从此,叶菊美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个孩子的母亲。
命运多舛,年8月份,叶菊美的丈夫又发生了一次意外,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去年最困难,我丈夫不能干活了,家里这么多人,重的活我也干不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叶菊美并没有气馁。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在风雨中的家。三个孩子,病床上的丈夫,这些成了叶菊美心里最大的牵挂。
“天天这样干活,我看了就辛苦,心疼也没办法。希望孩子们争气,以后让她享享福。”叶菊梅的丈夫是一名老实的农民,见到笔者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腼腆,但是当说到叶菊美这些年的辛苦付出时,丈夫很是内疚,也很心疼。好几次,都有些哽咽。
但在叶菊美眼里,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而是她作为妻子的分内事。她的这份善良和淳朴,也赢得了婆婆的厚爱:“有点什么事情,都是她帮我干。这样的媳妇我上哪去找?”
在困难面前,叶菊美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笑容,不怨天不怨地,更可贵的是她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家里再困难,叶菊美也不会忘记打理门前的那些花儿,用叶菊美的话说,看着这些花儿盛开,心里就变得暖暖的,什么苦痛都在花开的时候烟消云散了。“希望孩子们听话,长大后有出息,要懂得感恩,长大后有能力帮助别人。”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叶菊美笑着说道。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叶菊美用她的实际行动向孩子们诠释了“责任”二字的意义,更难得的是她始终坚持“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决心。我们相信,阳光已经悄悄地照进了她们的生活。
助人为乐模范陈根花:热情支持慈善公益作为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52岁的陈根花是一位热心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女企业家。农民出身的陈根花,始终不忘扶助残疾人事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十年多来,她与丈夫共捐资社会余万元。
年起,她先后在企业的所在地捐资近万元,兴建了中学、小学、幼儿园三所学校和一所敬老院,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
年,又为自己所在村户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和家庭电话,一次性投资达万元。
年,江西九江发生特大洪灾,陈根花不学别人上电视捐款,而默默无闻地带着万元现金赶赴灾区送到灾民手中。
在湖州,陈根花的企业捐资铺路架桥是出了名的。据统计,十多年来捐资额达余万元,共架桥梁7座,筑乡村公路10多公里。
……
除了固定的支助对象外,陈根花还多方面地进行支助活动。0年3月,陈根花知道织里镇云村村许多老人在筹款修桥。她第二天就派人送去1万元,并告知村里,如有多余的钱给这些老人们办一个活动室。为了表达对陈根花的感激之情,云村村12位老人租用了铜管乐队敲锣打鼓,一路步行地将制作好的奖旗送到了集团公司。
十多年来,陈根花把支助病残家庭和特困户作为一种己任。年,漾西乡东角兜村一名8岁女孩身患白血病,陈根花捐助10万元,使女孩的病得到治愈。她还为轧村乡一名患疑难病症的8岁男孩治病,6年中已捐资达20余万元,目前病症有明显好转。
在安吉县报福镇上张村,21岁的小女孩陈思宇、梅溪章湾村19岁的小女孩雷丽兰,这两位白血病患者都得到了陈根花捐助,经治疗都得到了有效地治疗,正在康复中。
……
十多年来,经她支助的白血病患者并治愈的有8名、换肾患者2名、心脏移植手术患者2名,捐助资金达余万元。
陈根花与丈夫潘阿祥还收养了多名孤儿,经他收养的孤儿多已长大成人,其中有一位已完成浙江大学的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受陈根花夫妇捐助的学生达多名。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陈根花的企业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陈根花和她丈夫还是把支助慈善事业放在重要的位置。
企业在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阿祥扶贫济困爱心基金”0万元,暂定10年,每年从基金中拿出万元用于扶贫济困。同时,又捐赠给埭溪镇五石坞村建造群众饮水工程,解决了人的饮水问题。随后,又为特困家庭患颈椎畸形的湖州籍小女孩高青青捐助6万元,为漾西陆家湾村官田圩四岁白血病男孩捐助3万元,在汶川地震时期,企业向灾区捐款万元……
罗红美:照顾残疾三兄弟一句诺言守廿年有时候回想起来,罗红美也不由得吃惊,不知不觉间,自己义务照顾村里王家3个智残兄弟,已经21年了。
年,49岁的罗红美,是长兴县白岘乡和岕口村妇女主任。她所照顾的三兄弟中,老大53岁,最小的也已47岁,20多年前,三兄弟的父亲老王因中风已卧床多年,母亲和3个儿子都有智力残疾,一家人生活贫困,无力造房,住在村口的一间矮旧的老仓库里,极少和村民交往。
罗红美记得很清楚,21年前,自己当选村干部后第一次走进王家时的场景:仓库低矮,光线昏暗,除了隐约看到3张床,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
老王见到罗红美,摸出一张破碎的钞票,请她帮忙买点菜,家里已好多天没有开锅了。罗红美二话没说就去集镇上买了些菜,帮他们烧了顿饭。收拾妥当正要离开时,老王犹豫了半天,终于张口了:“你能不能帮我照顾家里4个人?以后我家里的宅基地,你拿去造房子。”
罗红美说,当时自己只觉得心里酸酸的,想到老王家没亲戚可以托付,当即点头答应,但宅基地却坚持不要。
这一句承诺,看似简单,罗红美一直坚持了21年。
从此,罗红美成了王家的常客。老王和妻子还在世的时候,她一个月去一次,每次先去菜场买些荤菜,再带些自家种的蔬菜。2年老王去世后,她每星期去一次。6年前,老王的妻子去世后,她一有空就过去看看。
这三兄弟虽已成年,却不会收拾屋子做家务,连自己的衣服也不会换洗。罗红美每次去,把一大袋脏衣服打包拿回家清洗。逢年过节,罗红美总是早早赶到王家,为他们烧好饭菜,再回家和家人团聚。
几年前,有村民跑来告诉她:老二不见了!罗红美一听就急了,马上跑去,村里村外找了一遍不见人,她又发动村民到煤山镇、小浦镇、牛头山等地寻找,还印发寻人启事,在镇里的“农民信箱”发布消息。可一连三天毫无音讯,罗红美急得吃不香睡不好。
直到第4天,一位村民在乡里发现了老二,将他送了回来。看到老二浑身上下又脏又臭,脸上沾满泥巴,罗红美哭着一把抱住他。
在罗红美手把手的指导下,三兄弟现在会干烧饭、洗衣等简单的家务活,还添置了一台洗衣机。在罗红美托付下,平时他们跟着村民打点短工。
当地农村刚开始办理低保时,罗红美听到消息,第一个帮他们递交了申请材料,现在三人能拿到每月0多元的补助金。领到补助后,罗红美又帮他们办了张存折,将每个月的钱存起来。自从老二走失事件发生后,细心的罗红美又替他们办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来源:湖州发布
编辑:木木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治白癜风天津哪家医院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3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送给天下母亲一座岛
- 下一篇文章: 灸法秘传,万分珍贵,务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