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八分钟古代印度建筑
专栏开卷八分钟
这里专为《考察报告》中部分关键词做补充备注
二十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发掘青铜时代的古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结果两个城市的繁华程度令马歇尔吃了一惊。这是西元前二三五零年至西元前一七五零年之间印度河文明的两个独立国家的都城遗址,经推算,两个城市分别都有约三万至四万的人口,比中世纪最大城市伦敦的人口还要多。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下城是居民区,有密集的住宅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街道两旁有许多店铺以及陶器制作、染布、制铁和贝壳加工的作坊。卫城是国王的宫址,庞大的夯土台基令人生畏,四周高大的围墙和塔楼显示出王者之尊。用砖砌成的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使人类的城市生活已经由可能变为现实。
哈拉帕遗址是一个有规划的城市(在方圆若干里范围内的建筑物,差不多都用同样的材料),一切都井井有条,公元前三千年人们建成这样具规模的城市,表现了他们的高度文明。在这两座城市于西元前一七五零年左右消失之后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印度河流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辉煌的城市,但在亚利安人入侵的五百年前,哈拉帕文化就已经衰败。印度文化的历史便呈现出一种断裂状态,直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孔雀王朝出现,城市文明才在印度河流域再度繁荣起来。上古印度高度发展的文明哈拉帕文化其崛起与毁灭,为印度文化增添了一个谜。古代印度建筑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自然条件。印度的北方为喜马拉雅山脉所阻隔;西面的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与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个要道进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矿产,多沼泽草原。沿海平原区气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年~前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有考古发掘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第二时期是公元前~前年的吠陀文化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第三时期为公元前~前年的孔雀帝国,这个时期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庙和石窟;第四时期是公元6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后来转化为印度教,还有专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寺庙。公元11~12世纪,伊斯兰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到公元15世纪末,印度的建筑伊斯兰化了。印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马里奥·布萨利指出,印度建筑的“整个建造活动具有一种巫术仪式的意义:首先要用占卜术来进行选址,并要将魔鬼、精灵以及除神庙所供主神之外的其他神祗都驱除出场地,以确保所选地段和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对应关系”。在马里奥·布萨利看来,印度建筑的基本主题就是对“中心”的表现。这一主题对于建筑和城市规划都是同样适用的。每一座寺庙或宫殿都是一个宇宙轴心,一个神圣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汇点。由于在整个印度地区直至今曰都将村落视为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因此,将这种中心的象征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复出现的母题。这种观念首先是在摩亨佐·达罗城得到体现。公元前年在现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个城市叫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意为“死者之丘”。城市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一条主要干道宽达7米(一说10米),城的西区是城堡,建在一个高约10米的人工平台上,城的北半部中央有一个水池,长12米,宽7米,深约2米,据推测可能是宗教祭祀建筑,水池的东面和北面可能是宅第,池的西面是谷仓。城堡的南半部是会堂和寺庙,会堂可能是祭祀用的,是一个每边长约28米的方形大厅,里面是四排砖砌的圆柱。寺庙的四周有柱廊,里面有走道和各种房间。另外城里还有高塔。从水池、寺庙等推断,这个时候古印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建筑也初步形成自己的形制。印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印度的宗教派别众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活动都以宗教为中心,我们以此可以来理解为什么印度的建筑主要是神庙。印度卡尔利支提窟像巴比伦人崇拜山岳一样,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于是,他们开始建造可以称其为山丘和洞窟的建筑。黑格尔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观点,人类本身是神或要变成神,活人与死人的严格区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筑在未受到伊斯兰教来源影响的时候,不是用来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样,属于建筑艺术的一个较早的时期。”在印度,寺庙因其巨大的体量成为山的隐喻。在印度人看来,山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轴心的象征。而神庙只有和山联系起来的时候才真正具有神圣性。印度的神庙最主要是支提和毗诃罗。支提(Chaitya),原义是火葬的柴堆,泛指礼拜场所,在佛教建筑中特指塔庙、祠堂或佛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利(BuddhistChaitya,Karli)的支提窟。毗诃罗(Vihara)意思是休闲安居的园林,佛教建筑指的是僧房、精舍和寺院。早期的支提和毗诃罗是木构建筑。这种毗诃罗(僧院)主要包括一个正方庭院,围着几排僧房,它也许达三层,或更多层。院子中间是一座小庭堂,有石柱或木柱支撑。而遗存至今的多为仿木结构的岩凿建筑,称作支提窟或毗诃罗窟。这种石窟建筑常常位于峭壁上的岩穴中,是印度典型的建筑类型。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大地的隐深处和神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佛教的僧徒依山凿窟,这些石窟往往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印度桑吉堵坡印度神庙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堵坡(Stupa)。帕瑞克·纽金斯说,所有的印度庙宇都是庙山,佛教传统的古典结构是堵坡,但它根本不是一座建筑物,而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土山丘。堵坡是用来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它往往采用象征天宇的半球形的建筑物。马里奥·布萨利指出,堵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如:一种神秘力量的中心(世界的轴心):一种从外部看的宇宙形式;作为墓穴、衣冠冢或圣骨所;以及佛陀传教和圣迹的纪念物等。它还被建在新占领的土地上,作为一种祭品和忠于土地的象征。它代替了祭坛的意义,并被视为法力遍及宇宙的佛陀化身。而据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堵坡具有“宇宙之树”、“众神之窟”、“宇宙之柱”以及“太丘之初”的意味。最著名的一个堵坡是建于公元前年的桑吉堵坡。桑吉堵坡的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x8米,立在4x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半球体是用砖砌成的,它的表面贴一层红色砂石。四周有一圈印度特有的石栏杆,每面正中设一个门,朝正方位。栏杆仿木结构,在立柱之间用插隼的方法排着三根石料,断面呈橄榄形。立柱顶上用条石连成一个环。门高10米,覆满了深浮雕,轮廓上装饰着圆雕,题材大多是佛祖的本生故事,英国学者渥德尔形容道,除了象征品(其中莲花代表无染无着是最突出的),繁复的花卉藤萝,侍候的天神天女和禽兽之外,这些雕刻的伟大特色是本生故事。也有少数佛陀生平历史场面。马里奥·布萨利则说,桑吉建筑群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宗教意义方面,也体现在它将建筑与雕刻糅合为一体,从而可以通过其装饰来追溯起源。在这里,堵坡真正成了佛的化身,它更是对佛及其统治整个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无边法力本质的显现,即通过一种非偶像化的形式来表现佛的存在。它以一种对天穹的隐喻,象征着佛的无处不在和无迹无形。通过这种方式,佛不仅被视为是人类的导师,更被视为是宇宙的本体。富有意味的是,在桑吉宰堵坡的顶端,有一个方形石栏围着的直径逐渐变小的具有树的造型意味的圆形伞状结构。除了桑吉宰堵坡之外,在锡兰尚存有原始状态的堵坡,如阿奴拉德普勒古都内公元3世纪始建的睹婆罗摩“达伽巴”(Thuparramadogoba),这种堵坡在锡兰被称作达伽巴。C(1)勒·柯布西耶——用钢筋混凝土表达印度精神
柯布应邀设计昌迪加尔新首府,独立后的新政府想借助这一作品树立印度走向现代化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柯布先进的社会理念和建筑思想,意图用这个建筑群体来象征印度民族的独立和自由精神。这一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如他所认识到的:必须崇尚自然,尊重传统,才能使现代的思想、方法、技术和材料在印度获得生命②。粗犷裸露的混凝土与独特造型的格栅遮阳完美结合在一起,既延续了他的粗野主义风格又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柯布结合本土设计的几点创新之处:在建筑中设置大体量的风塔以创造自然冷却系统;应用便于就近获得的材料和废弃材料;各种大体量空间以绿地穿插其中,整体象征着一个有机的生物形体。
(2)路易斯·康——用土砖阐释的新思辨
正如路易斯·康在他的建筑哲学中所表述的不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在材料运用上与勒·柯布西耶擅用工业化的产物钢筋混凝土不同,他钟情于出自手工业传统的砖,将这一材料提升到印度现代建筑语汇的高贵地位,并唯美地诠释了建筑的空间和立面特征。其代表作品是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其特点在于:在平坦的地势上将单体逐渐抬高,且让墙体与风向一致,以利于通风;户外取土造出一片人工湖,以利于降低温度;整个建筑布置极有韵律,有一种强烈的45°斜线动势,这种规则的形状不仅创造了层次分明的空间次序,而且反映了建筑群内各功能空间的不同重要程度(图2)墙体一律使用清水砖,墙壁各处设计了不同几何形状的大开孔,利于通风并形成丰富的阴影和深邃的空间,并通过光线的明暗突出了砖面的纹理,体现了建筑的永恒和宁静在西方现代建筑师的实践中,对印度现代建筑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也许就是柯布和康了,他们在印度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智慧对印度的现代建筑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2.3 时境发展——自身的超越尽管大量的西方现代建筑大师带来了印度现代主义的新思路,但是现代主义在印度的扎根,却还是要依靠印度自己的建筑师,而难能可贵的是,像B·V·多西、查尔斯·柯里亚等印度建筑师虽然都受教育于西方,却扎根于印度本土,立足于印度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探索出了一种寻古借西的方法,有着自身独特的面貌,开创了印度式现代建筑的道路。(1)B·V·多西——本土建筑师的起始之道
多西是在西方现代思想教育下的印度第一代建筑师,他曾师从及合作于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但他的实践价值在于结合了两位西方建筑大师优秀的思想,且能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现实出发,重视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采用低成本手段来创造适于低收入人群的建筑形式,并注重对“适用技术”和“中间技术”的挖掘和应用,强调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多西的代表作是年为自己设计的桑珈(Sangath)事务所,该建筑充分体现了多西追求地区共鸣的建筑思想。其作品主要理念是:根据地形,建筑埋入地下半层,以取得较好的隔热效果;以长向的具有洞穴意向的筒拱作为建筑构图的主体,反映了佛教支提窟中的屋顶意向,并且在比例结构及基座上均与印度神庙相似,而且起到了隔热通风的作用;整组建筑围绕庭院中一个类似露天剧场的台地布置;发光的外贴碎瓦片起到了反射阳光、减少热能吸收的作用;半圆形屋顶不仅形成良好的通风,还提供适当的储存空间;拱顶雨水的集收和排散通过滴水和排水渠引入庭院中的水池,同时也起到降温作用
(2)查尔斯·柯里亚——继承传统,探索地域精神
查尔斯·柯里亚同多西一样通过其特有的智慧和社会责任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当代乡土建筑之路。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使他在西方学习的思想方法不可能直接应用在印度特有的地域环境之中,但他却把这种挑战看成一种机遇。他一贯的主题建筑模式是他以不变应万变的“开敞空间”(open-to-sky-space)。另一种是被他称之为“管式住宅”的重要范型(图5),这种模式是为低收入人群解决通风降温的目的而设计的,是一种在没条件使用空调的社会里才有的空间形式,也是一种节能的方式。查尔斯·柯里亚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结合印度传统建筑技术中的生态思想,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印度的建筑精神、理论与价值的古为今用的创新思想,用现代的建筑语汇对话传统建筑概念,较好地解决了干燥气候下建筑的遮阳和通风问题。他一再强调本土的生活环境模式和地形的意义,并直面传统,认为“如果你不去真诚、公正地倾听过去,它便不会成为你作品的一部分”。
“穷人的建筑师”劳里·贝克
贝克年生于英国,年,他作为一个建筑师,参加“世界麻风病防治团”来到印度。他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和西高止山地区的农民和部族人口中工作了20年,最终于年,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雅各布在特里凡得琅定居。年,他被承认为印度公民。
英裔印度建筑师劳里贝克他的设计作品包括印度的中产阶级和穷人的住宅、学校和医疗机构建筑、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贝克认为,住房应有与环境交融,无烦扰的自然特色。他设计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未抹灰泥的砖墙,或花格砖结构、无框架的门和窗户,尽可能地放进自然光线和空气。作为一个甘地主义者,贝克不赞成奢侈的建筑。他使用当地能够得到的材料,例如泥土、砖瓦、石头和椰子树,尽可能少地使用钢材和水泥,从而节省开支。从年以来,贝克设计了多幢住房。年,他与前总理梅农(C.AchuthaMenon)、著名经济学家拉吉(K.N.Raj)和T.R.Chandradutt合作,建设“乡村发展科技中心”,向印度的穷人提供廉价住房。In年,印度政府授予他国家最高奖(PadmaShri)。贝克还赢得了其他几项奖励,例如BabuRadmaitae金奖、“联合国环境奖”(UNOHabitat)、“联合国荣誉奖”(U.N.rollofhonour)、“国际建筑师学会奖”(InternationalUnionofArchitectsaward)和“年人类年奖”(PeopleoftheYearaward,)。.年,中英格兰大学(TheUniversityofCentralEngland)授予他荣耀博士称号。年,喀拉拉邦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称号。年,贝克成为被认为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提名者。贝克写了几本书,其内容涉及低成本建筑技术、乡村住房、“绿色建筑材料”、贫民窟改造、节约用水和抗地震设计。劳里·贝克(LaurieBaker)年生于英国,年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建筑系。二战期间,他曾作为“国际友谊救援组织”的救护队员,奔波于中国和缅甸。年他因伤归国途经印度,在孟买遇到了圣雄甘地,他非常赞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同时也被其简朴的生活所打动。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以及他本人教友派信徒的宗教背景,促使他后来重返印度。年,印度政府公开招募志愿者到印度麻风病学院工作,志愿者需要具有规划、建筑知识同时还需具备麻风病知识。于是贝克来到印度喀拉拉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贝克与当地居民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住宅、学校、医院等大量建筑,他把每一座建筑当做工艺品来对待,在符合当地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出极高的美学价值。他敏锐地捕捉到印度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这个农村人口高达82%的大国里,村民们都有着很悠久的自建住宅的传统。印度建筑师阿什沙根贾(M.N.AshinGanju)曾说:“当代建筑师只能从农村中产生。”●1而贝克则用50多年的时间详尽地诠释了乡村建设的实践。他深入学习当地传统的建造工艺、建筑形式,挖掘仍适用于当代的各种细部处理手法,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节省造价的设计手法,汇编成《降低造价手册》(CostReductionManuel)。在经济落后的印度乡村生活的50年,使贝克深刻认识到没有人有权利浪费或不恰当地使用能源、材料,甚至金钱。也是在印度的生活使他开始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3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摩天推荐宾虚古代罗马的老司机们,
- 下一篇文章: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召开2016年全市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