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l30年不穿白大褂,他们却是麻风病患
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在深圳麻风病学界
有一个特殊的现象
▼
“一个麻风病,搞了三代人”
田心,为麻防事业献身一辈子
黄田生,他曾为麻防事业断了两根肋骨
黄俊新,他不穿白大褂只身上门抢救麻风患者
这些最可爱的人一代代地从满头青丝变白首
我们不忍心将他们的故事
遗留在岁月风尘中
例如——
深圳首张麻风病分布图
竟是医生用格子全手绘
文革期间,深圳麻防站因多次搬迁、水灾以及人为因素,麻风病防治工作几近空白,防治资料缺乏。自年发现首例流动人口麻风病患者后,非深户籍麻风病患者逐年增多,且传染性较强的多菌型麻风病人占80%以上,对深圳市健康人群构成一定的传播风险。
为了重新掌握深圳麻风病患者的情况,刚调入深圳的麻风科医生黄俊新,自创一套格子法来画地图,最后通过对年以来有记录的全市例麻风病人进行全面调查、访视,终于重新将资料整理归档,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深圳市麻风防治档案资料。
为不给麻风患者压力
麻防医生不穿白大褂
从年至年,深圳市麻风病联合化疗率均达%,而常住人口的畸残率仅为5.03%,显著低于其他地区麻风畸残率。可以说这些成绩,是麻防医生们用“口水”换来的,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普宣传,从病原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愈后到自我护理,预防畸残,使患者掌握麻风病科学知识,自觉规则服药。
不穿白大褂拉近医患距离过去盛传麻风病是通过呼吸和接触传染,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麻风科医生看病时一定会手套口罩全副武装,见到麻风患者如临大敌。然而,深圳这一批麻风科医生却不大一样。
如田心医生,检查病人时不戴手套,黄俊新医生在麻风患者面前从不穿白大褂。“作为医生,应该以身作则,跟社会说不要歧视麻风病人,那就脱去白大褂,和病人同台吃饭,大方握手,就像朋友。”
如今,这个“传统”仍旧延续着,在深圳市流动人口中开展的麻风病人自我护理工作里,医生和病人并没距离。
因为这样,许多麻风病人都说:“医生都不怕,自己怕啥?”
脱鞋过河去山里送药
直至基本消灭麻风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田心、黄田生、黄俊新等新老“麻防人”就已经开始爬山涉水于沙井、公明、观澜、盐田等偏僻地区,做了无数次普查、上门看诊等工作,终于使深圳麻风病人越来越少,直至年深圳成为广东省首个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城市。
徒步十几公里脱鞋过河去送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还是个交通非常不便的城市,黄俊新经常要跋山涉水为居住偏远的麻风患者送医送药,“有时候还得步行十几公里,脱光鞋过河去送药。”
跟着黄俊新跋山涉水的手术包
麻风患者常常居住在穷乡僻壤,交通方便时,麻防医生们会开着这部摩托车前去给患者送药或做手术
曾被患者“扫地出门”千方百计取得信任在那个麻风偏见挥之不去的年代,有时候连麻风患者都会嫌弃自己得麻风病——因为担心暴露病情受到歧视,曾有麻风患者拒绝合作且用扫把将送药的麻防医生赶出门外,尽管饱受委屈,医生们还是没有放弃,他们从各方面为病人设想,甚至请患者一起在餐厅吃饭,从而消除病人的顾虑,得到了病人的信任,接受治疗。
黄俊医院的麻风患者
光阴似箭
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医生如今也两鬓白霜
麻风病也没有当年那样让人闻风丧胆
但仍有一样东西,永远流传
那就是这批元老们对深圳麻防事业的初心
▼
黄俊新
麻风防治科主任医师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医生这份工作让我深谙为人处世的许多原则,“专注、专业、责任、对完美的追求”,就是我为深圳麻防事业献身30年的最深体会。END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6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萨义德流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