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在中国治病救人的外国人
马海德:在中国治病救人的“外国人”
医者马海德到达中国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政局动荡,战火不断,科技和医疗水平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中国人民不仅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扰,还时刻遭受着疾病的折磨。然而马海德的出现,给此刻火烧眉毛的中国送来了一剂良方。
马海德一、医者之源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的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中。幼时家中并不富裕,温饱问题还没能解决,一家几口又不幸染上了麻风病,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天无绝人之路,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个良善的医生。这位医生不仅为他们一家治好了疾病,还宽容的未收诊金。
正是受了这位医生的影响,尚且年幼的乔治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誓要学好医学,像医生一样帮他人治疗,减少世间病痛。
就这样,年17岁的乔治考入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习医学预科,两年后,又进入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深造。在求学期间,乔治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从他那里得知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同时也了解到这个国家的人民饱受战火和疾病的摧残。
二、结缘的起点
对中国的好奇和强烈的治病救人的信念促使他将中国作为研究东方热带病的第一站。在年从瑞士日内瓦大学毕业后,乔治就和两个同学一同到达了中国上海。
他积极地帮助中国人民寻找热带病“病根”,发现除了药物,中国人民更需要的是解决吃穿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调整社会结构。
亲眼看见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当时政府的腐败作为后,本准备停留一年的乔治毅然决然的留在了这里,把这里当作新的家,和这里的人一起抗争。
在上海这段时间,乔治结识了作家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还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对他帮助甚多的宋庆龄女士。
马海德与宋庆龄经友人的介绍,马海德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国家有着一群不畏生死,信仰社会主义的共产党人在跟国民党政府斗争,争取政权。
三、深入阵营
年初,中共中央计划邀请一名外国医生和一名外国记者到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希望通过他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情况、抗日意愿告知国内外人民,让他们知道在中国,还有一群不同信仰的人努力,中国不是没有希望。
经宋庆龄女士的举荐,乔治和一位名叫斯诺的记者被批准前往延安。为了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乔治和同伴南南北北几方辗转,终于在6月份到达了陕北红军驻扎地。
在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待解说下,他对这些中国人组织的社会主义政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会有更好的未来。
当时的乔治或许还没预想到自己会与这个中国政党缘分颇深,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它,缠绵一生。
马海德与毛泽东陕北生活环境不好,风沙漫天,刚来到这里时乔治很不适应。但再苦再难他也一心扎根在这里,生活不适应就努力适应,语言不通就学语言,为了和群众方便熟悉,他还结合当地黄土文化将名字改为了马海德。
他时常在村子里走访,不管是皮肉外伤还是感冒咳嗽,有任何不适的人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帮忙救治。久而久之,当地人民都认识了这个高鼻梁,大眼睛的外国人,还亲切地称他马大夫。
延安缺少医生,他就去治病;缺少物资,他就利用外国人身份求助国际援助;缺少翻译,他就承担起和国际医生沟通的任务,不同的身份下是同一颗任劳任怨的心。
马海德在这里跟红军同吃同住,参与了红军长征,会军等多次事件,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早已把自己看作了红军中的一员,中国人民的一员。
四、安定身心
年考察任务结束后,马海德跟随红军回到陕北延安开始了一边诊疗一边考察的生活。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马海德就整理出了自己来中国之后的见闻,并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关于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见解。
他还多次提出想要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终于,年2月,27岁的马海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总理还评价道:“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年,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火不熄,多年的战争不断消耗国内资源。马海德受宋庆龄的帮助,不断向国际呼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z/21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情寄语,传递力量张桂梅思政大讲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