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合一解说第十五章卫灵公篇
第十五章卫灵公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逐行。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作战的阵法,也就是如何排兵布阵打仗。孔子回答道:“如果你要问礼法的事情,我倒是听说过;如果你要问军旅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的。”第二天孔子就走了。孔子在卫灵公这里希望能够推行先王之道,而不是武力杀伐。感觉不能寄希望于卫灵公了,第二天就走了。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周游列国,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再陈国的时候,遭遇困境断粮了。弟子们都饿的饿,病的病,都没有力气起来了。子路看到这个样子很是怨愤,对孔子说道:“君子还有挨饿受穷的吗?君子就连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孔子回答道:“君子本来就是要承受许多磨难的,小人在穷困中会承受不了,会做出一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的。”即使在穷困中,孔子并不会改变自己的节义的。正如前面卫灵公那么问,孔子只需要随机应变,讨卫灵公的欢心,也会有个一官半职的了。可是孔子却没有这么去做。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子贡道:“端木赐呀,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道:“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道:“不是的,只是一以贯之而已。”这个一以贯之还是比较难理解的。对于佛家来讲,一经通所有经通。有这么神奇的吗?只要搞懂一部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都会贯通了。在佛家里面有一个词为明心见性,或者说是得道了。这些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先记住有这么回事就行了,有疑问没有关系。这个一字可以说好多内容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参看道德经注解相应的章节的。博闻强记的只是死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智慧的。尧舜禹为得道的圣人,孔子也是传承了这个道统的,这个是一致的。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对子路发感叹道:“仲由呀,现在知德的人可真是少呀。”这句话虽然比较短,但是含义深刻的。光要讲清楚道和德两个字就很不容易的。也许许多人说,孔子这样说是吹牛吧,怎么会知道的人很少呢?难道他的弟子们不知道吗?知道的层次也有深浅不同的。对于修行来说,有解悟,还有证悟。如果只是字面上理解了,这还不是真正的自己的,也不能够举一反三,不能一以贯之。只有真正的证悟了,就会一通百通了。知德的人少,而不断地行善积德的人就更少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道:“做到无为而治,舜就是这样的君主吧?他做了什么呢?大概只是修正自己而端正的面南而坐听政罢了。”舜无所烦劳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举用了大禹等贤臣,不用下席就可以治理天下。君主对应于心君;百官对应于五官。心贵在于静定虚空,越少烦扰就越好。君主也是贵在于静定无为。如果君主多欲而有为就不会长久了。明代的朱元璋在胡惟庸谋反后,借机废除了历朝历代所特有的丞相制度,大权在握这样才放心了。如此这般,许多琐碎的事情都由朱元璋来亲自处理,这样君主的心就烦扰了。对于君主来说,应当是静定寡欲,抓好重大决策和传达命令的,而不是去做太具体的事情的。君主只要牢牢的抓住军队、选贤用能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就可以了吧。后来的这些帝王虽然也建立了许多丰功伟业,但是要跟古代圣王比起来还是差很远的。可是也许人心不古,朱元璋不得不去这么做吧。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横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自古以来探讨知和行比较多。这里子张问行的。孔子回答道:“说话要忠信,具体去做的时候要勤勉而恭敬的去做,虽然在蛮夷之地,也能够修正自己,可以做成事情的。如果说话不忠信,不能怀有敬畏的心去坚持做,即使在城里,也很难做成事情的。站在那里,就好像看到忠信笃敬这四个字在前面。坐车的时候,就好像看到这些字在车的横木上一样。也就是说要牢牢的刻在脑子里的,不能忘却的。这样就可以修正自己,做成事情,推行大道于天下了。”子张听了之后,就把老师说的这些话记录在了自己的腰带上。这样每天都可以提醒自己要这么做了。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道:“这个史鱼呀,可真够正直的。邦国有道的时候,如同箭矢一样一往无前。邦国无道,也是如此一往无前。这个蘧伯玉可真是君子呀。邦国有道的时候就出来做官,邦国无道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才干如同书画一样把自己给卷起来放在怀里了,退隐了。”这个蘧伯玉是孔子的好友,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有十年时间在卫国。而在卫国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住在他家里的。孔子这里也赞叹史鱼,这个大夫在临死前曾嘱咐自己的儿子说,不要在自己的正堂治丧,由于自己曾经多次举荐贤良的蘧伯玉,屏退奸佞小人,而卫灵公没有采纳。他可真是忠心可鉴的,活着的时候劝谏不听,就以死来谏。卫灵公听说了就重用了蘧伯玉。卫国多君子,虽然卫灵公无道,可是还是启用了一些贤臣,所以卫国不至于亡国。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道:“如果可以与之言的又没有说,也许就会有失于人。如果不可以与之言的又说了,也许就会说错话了的。智者不会有失于人,也不会随便说不该说的话的。”孔子传道向来是因材施教的,对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对于上等根器的人,就像颜回这样的,就可以探讨易经了。对于根器较为普通的人,可不能随便说了,说了也是白说,可能还会有误解的。孔子也不完全是像史鱼那样死脑筋的。如果邦国有道的话,就可以出来做官的,邦国无道,那就退隐等待天时了。这个卫灵公还是好脾气的,如果碰到一些暴躁的君主,也许会把他的儿子给杀了的。遇见贤明的君主,就可以说出自己的主张的,这样就不会失于人。遇见不贤明的君主,说了也白说,也许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了。本章开篇,卫灵公一问就是杀伐的事情,孔子第二天就走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道:“有志的士,有仁德的人,是不会为了求生而有悖于仁义的,他们宁愿舍弃性命而符合道义的。”孔子这里并不是机械的教导自己的弟子为了虚名而去死的,也许后来许多人误解了孔子的本意了的。不该死还是不要去死的,比如前面探讨过管仲的问题的。公子纠的部下召忽据说是跳河死去的,为了自己的主人殉命了。对于一些昏庸的君主,尽力去劝谏就可以了,有些人也许为了虚名而冒死直谏,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这样也不值得的。前面孔子也说了,不可以说就不要说,可以说才可以说,不要自讨没趣的。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句话流传很广的,平常我们经常都有用到的。子贡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德呢?孔子说道:“作为一个工匠如果想要做事利索一点的话,一定是先要准备好利器工具的。对于木工来说,如果工具没准备好,没打磨好,就很难开展工作的。在一个邦国里,要多去侍奉那些贤能的大夫,也要多结交一些仁德的士人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这些仁德的人,自己的仁德也会有所增长的。比如孔子在卫国,跟伯玉相处的就非常的融洽的,可以说是莫逆之交了。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怎么样治国呢?孔子回答道:“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佩戴周朝的礼帽,乐舞就采用《韶》舞。放弃郑国的那些荒淫的乐声,远离奸佞小人。郑国的乐舞是靡靡之音的,听了使人堕落,奸佞小人的花言巧语让人麻痹大意,往往比较危险的。”《韶》舞尽善尽美的,前面有讲到孔子的弟子伯牛生了麻风病了,孔子从齐国回来就马上赶过去看望他。给弟子带来了《韶》的乐曲,伯牛很是喜爱,每天自己孤独的弹奏着这首乐曲死去了。正乐修养心性,使得心静定而远离物欲的。邪乐会扰乱人心的。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用的太多了,是我们的口头禅的。孔子说道:“人如果没有远虑,就必定有近忧的。”前面孔子说了君子无忧的,君子不怨天尤人的。话虽然这么说,可是世人如果没有想着远的忧虑,也就会想到近的忧虑了的。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的。世人不是担忧明天,想着昨天,就是担心着今天的事情。然而《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念念稍纵即逝,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感叹道:“这个世道大概要没救了吧?我没有见过爱好美德就像好色那样的人了。”这里的好色,大多数的解释是好美色。也许这不是孔子的本意的。道德于内,而色为外。君子好道德,而小人追求外在。这个色只是外在的,比如谄媚的言语,谄媚的表情,华美的服饰,当然也包括女色的。世人都只是注重外在了的,即使是仁德,也是伪装的仁德的,只是在外在的虚假表现而已。孔子感叹,世人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内在的道德,而不是求于外在的物欲的。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说道:“臧文仲这个人大概是个窃位的小人吧。明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德的人,却没有能够举荐。”窃位指的是知道贤德的人而不能推举。臧文仲远不如前面的史鱼的,临死还不忘记举荐贤德的人才。柳下惠这个柳下可能是他居住的地方的。我们听得比较多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的。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道:“亲自厚责于己,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薄责于人,这就会远离怨恨了。”对自己严格,对别人也严格,这样别人也许不会太多怨恨的。对自己宽松,对别人严格,别人就会比较多怨恨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带兵,对待自己的亲属也非常的严剩余65%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z/22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转发转散未成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十问十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