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去的麻风病康复村
阿布洛哈村,是四川凉山州曾经的一个麻风病康复村,在大凉山崇山峻岭的最深处,也是中国最早的麻风村之一。当年建村时的三百多位麻风病人除了康复后离村和故去的,这里最早的村民只有人,其中39位是重度疾残的年老康复者。由于环境的阻隔和社会由来已久的歧视,这里的人们仍过着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不被家人、社会接纳和了解。
他们是康复村的第一代村民。年长的康复者,大多有重度残疾,麻风病使他们的末梢神经坏死,肢体失去知觉和自我保护能力,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农活。劳动中,经常扎伤手脚,走路鞋子磨掉了,他们都察觉不到。很多麻风病康复者因此遭受二次伤害,导致伤口感染,肢体残疾,只能跪行。
钱智昌,70岁。依旧用自己的双膝种植了几亩土地为生。锄地、播种,原本需要双手完成的劳作,钱智昌就把锄头系在手腕套锄地,没有手指的双手无法拾起玉米粒播种,就低头把玉米衔进嘴里,对准玉米窝,用舌头来数好几粒种子,用力一吐,玉米种就播进了土里。他在年轻时候曾用这个方法种植了十几亩地。
袁只才,七十四岁。他双目失明,重度残疾,无法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平时依靠村民的接济,住在原医疗站的厨房里,生活极度困难。他22岁时来到麻风村,至今没有家里亲人来看望过他。病治好后,他曾希望回家,但老家亲人对麻风病人存在严重的歧视与偏见,拒绝接受他,无奈再回到康复村,生活至今。
年,在政府支持下,凉山州麻风病康复中心9位工作人员陆续走访凉山州各县麻风病康复村,开展麻风病综合防治项目。除了肢体的残疾,村里很多老人患有严重眼疾,扶轮社的工作人员开始为村民进行公益性手术治疗、健康教育。
手术后,项目中心的志愿者搀扶老人回家。在项目开展以来,进行了八次集中手术活动,完成例眼科手术,十年的坚守,麻风病康复中心使得老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好转。
康复中心会在健康教育中安排老人们集中泡脚,然后去除硬皮,涂抹凡士林,弥补康复者双脚闭汗功能,减少硬皮和皲裂以及伤口的发生,保护康复者麻木的双脚。
戴墨镜的老人,不是“赶潮流”,他们早年因麻风病菌的侵蚀,眼睛无法闭合,眼角膜失去知觉,有时眼睛进去灰尘和蚊子都感觉不到。为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老人们进行健康教育,要求他们带眼镜来保护眼睛,降低眼部感染机率。
这些年来,由于村里的麻风病康复者居住分散偏远,项目中心人手不足,他们只能培训当地村民做卫生护理员,开展自助互助式的医疗护理。阿泽日作,起初她看到老人身上严重的溃疡,都会感到恶心害怕,而现在她已做护理员几年了,医疗条件艰苦,她依然坚持每天带着最基本的医护用品为康复者清洁脚上溃疡的伤口。
大家都喜欢叫他“汤医生”。汤贵生,13岁被送进麻风村,留下轻度的残疾。年轻时,他曾想离开村子外出打工,却因“麻风病”的标签,处处碰壁。有一次,他去县城取药,当他离开后,他站过的地方会被消毒。他参加培训学习,学员们都远离他,不让他入席。离村外出,遭受歧视,使他不愿再去任何地方。
年,汤医生凭借父母的一张照片和模糊的记忆,独自到广州寻找亲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远在广州的亲人,见到了母亲。可是,十几年的分离,自己的特殊病史,他已无法融入家人的生活,无奈再次回到康复村。直到年,他得知远在广州的母亲逝世,都无法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再次回村时,母亲彻夜的叮咛。
回到康复村后,汤医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成为了村里的卫生员,帮助更多的麻风病康复者做医务护理。每天汤医生都要背着药箱到康复者家中做护理,很多康复者不能行动,居住偏远。汤医生只能步行到康复者家中,这样的山路,不知走过多少个来回。
这条铁索也成了工作队成员每次访村必经的地方。可想而知,他们坚持了十年的工作何等艰难,如果需要药物和生活的补给,都要从这里出去,过索道后再走三到四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最近的小集镇。西河村变成了“走不出去的村庄”。
在康复村口,这棵孤独的树下总有康复老人们的身影。坐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生活了几十载的村庄和悬崖上的铁索。西河村也有了完全健康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如何消除社会的歧视与他们内心的自卑,是几代阿布洛哈村人想走出去的理由。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愈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z/3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渐行渐远的村落祥云麻风病村义诊手
- 下一篇文章: 最美医生候选人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