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麻风村今日剩头堡



复方乌龙散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763971.html

那个地方原本就叫剩头堡,海拨在多米到多米之间,呈东南平缓、西北渐高地形,最高峰、8米。这里距石门县城多公里,距壶瓶山集镇过吊桥下山20公里,走水泥路出山23公里。这里东北抵湘连河,接壶瓶山镇耍武村;东南抵黄虎港河,接罗坪乡芭冻村;西抵后河(南北镇薛家村流出);北靠东山峰南麓板壁山、官赢尖(米)。

剩头堡位置图

寒生摄影

寒生摄影

寒生摄影

剩头堡名称的来历源于那个地方独特的地形和过于偏僻。那里三面环水,一面连山。所谓三面环水实际是三面深临峡谷,都是悬崖峭壁;一面连山,则是连着荒无人烟地势走高的绵延大山。如果环水的三面是海洋的话,这里就会是一个半岛。由于隔峡相望的三面都是同等海拨高度的大山,由此这里显得相对独立和孤野。传说当时划堡管辖,全县要划为十八个堡,划堡的官员从石门县城出发往西北乡一路划来,划到安溪(现属罗坪乡)后完成了十七个堡的划分,再越过峡谷到了剩头山,准备将此山与其东北方的另一片地方共同划为第十八个堡的,结果嫌又要穿过一条峡谷才能到达另一个地方,一下一上,山路险峻难走,一想,剩头这里就已经很荒凉,再往前走也不会强,于是便放弃了继续划下去,把剩头这个地方作为剩下来没有划的堡,称为剩一头,后来有人说这是半个堡,从此就有了剩头堡的叫法。把计划划进去而又没有到达的地方甩掉,称为甩一尾。后来那个没有到达的地方叫甩尾,叫来叫去,叫成了现在的耍武(又名合堰),即现在壶瓶山镇耍武村。

剩头堡四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

尽管剩头这个地方偏僻孤野,但山上地域辽阔较平缓,土地肥沃,林木葱郁,野产丰富,由此也就成了旧社会人们避战乱、求安居的理想之所。目前,这里有在册村民70多户,多人,除去空挂户还有40多户多人。

剩头北靠绵延的大山这是绝对的原生态无人区

为什么又叫昔日麻风村呢?正因为这隔山隔水、偏僻封闭的地理特点,使这里曾被选定建为麻风村,一度成为当时湖南省,甚至是中南地区有名的麻风病病人集中收治地,最多时聚集麻风病人达多人。鉴于当时病人不断增多,为了隔绝,就把当地的部分原住民迁移它处,这里就成了名符其实的麻风村。虽然还有一部分村民住在剩头村,但麻风村的称号已经掩盖了剩头村的存在。后来随着病人的减少和专业救治机构的撤迁,原迁出的村民又陆续迁回,这时麻风村已经名不符实了,所以剩头堡的叫法又盛行起来。

原剩头医疗站现剩头林场场部

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呢?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是一种较常见的疑难皮肤病。麻风病晚期可造成肢体残废、畸形,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早发现、及时、足量、足程、按规则治疗可较快康复。

麻风病能接触传染,建国初期,这种病较多,所以国家不得不采取集中管理和治疗的办法。麻风村建村以后,省内外送来的患者一批接着一批,有的能自己走着来,有的是抬着来的。烂鼻烂眼、跛脚跛手、流浓灌水的各样人都有。当时麻风病人从泥沙(即壶瓶山镇)经过去麻风村,人人见了都是敬而远之,活怕躲之不及。

当时的麻风村,除了医疗部门外,还有一个供销社商店是专门为病人服务的。营业员收病人的钱是用夹子夹的,夹进后要用药水消毒,当时市面上有一种象红水染过的纸币就是从麻风村流出来的。年,我当时在泥沙供销社参加工作不久,要调我到当时的麻风村商店去工作,我硬是没有去。对比今春去武汉支援的医疗人员,说明我我当时的思想觉悟太低。

从剩头堡到麻风村,再到现在的剩头林场,这中间的经历是值得记入地方史册的:

年,中南卫生部批复湖南省卫生处,同意在石门县建立麻风村,选址于石门县的壶瓶山镇西南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四周为悬崖峭壁的山上——剩头堡。

年,组建“石慈麻风村工作组”,当年收治瘤型麻风病人,似结核麻风病4人,其中儿童13人。

年,经湖南省卫生厅批准,麻风村由石门、慈利两县共管改归石门县管理,建立“石门县麻风病管理所”。

年,随着病人逐步增多,党和政府决定扩大麻风村,收治常德地区各区、县、市的麻风病人,更名为“石门县剩头医疗站”。

年,石门县剩头医疗站改名为“石门东方红防治站”。

年,工作人员自力更生修建一条长34米,横跨湘连河的木桥,使进出麻风村不再受隔河渡水的困扰。

年,恢复“石门县剩头医疗站”名称。这期间先后修建了平方米的大会堂,多套住院用房及占地20亩的职工住宅生活区,房屋面积达10平方米。修筑了12公里简易盘山路,拉通了电话专线。

年,全国推广联合化疗方案,卫生部提出了麻风防治工作的“四个转变”,新发病人不再收入麻风村而改为家庭治疗,并将部分治愈的病人陆续送回原籍。

年,医疗站耗资3万元,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在湘连河新建了一条高米,长90米的铁索桥,缩短了进、出山的路程。而今这桥成了壶瓶山的著名景点。

年,剩头医疗站搬迁至常德市,更名为“常德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搬迁后剩头麻风村原有的的国有土地由石门县政府收回,划拨给石门县林业局开办县属国有林场。即现有的剩头林场。当时剩有的75名麻风治愈病人仍居住在剩头医疗站,由常德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负责治疗和管理。

年,石门县出资余万元,在原址重建了麻风村治愈存活者住房。

自年建站以来,麻风村共收治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43个县(市)的麻风病患者人。截止年底,常德市辖区仍有麻风治愈存活者人,其中麻风村集中管理治愈存活者17人。

剩头麻风病治愈者集中安置小区

年5月23日本笔者采访时,该地尚有治愈存活者15人,其中两名本地治愈者住在当地自己的家中,另13名治愈者住在新建的安置小区。15人中有女性3人,其中有一对夫妇治愈者。15人中衡阳籍3人,湘阴籍2人,桑植籍1人,慈利籍1人,桃源籍1人,澧县籍1人,石门县磨市镇南岳1人、罗坪乡安溪1人、壶瓶山镇江坪2人、剩头本村2人。15人中年龄最长者86岁,最低者63岁,其余均在70多岁和80多岁。他们都属于无家可归或自愿留在剩头享度余生的。每名留存者国家每月发放生活费元,由国家安排有3名服务人员为他们服务。负责人龚春波,人称龚院长(实际这里是一个麻风病治愈者养老院),当地人,主要担负物资采购、集镇取药(由常德市防治所快递定期配送)内外联系等外勤工作;厨师陈凤兰,龚院长之妻,负责治愈存留者膳食调理;护理兼打扫卫生一人。每名存留者有一间电视、电热水器、床、柜、卫生间配套的住房和一间可放置物品和自己开小灶改善生活及烤火用的杂屋。他们说比住养老院的条件还要好,是石门县的郭县长来了为他们修的新房。他们中有的能劳动的还自己种点作物。他们中除了眼瞎不能使用手机和不会使用手机的外,一般都有手机,时常还保持着与老家亲人的联系,家中有主要亲属的也时常来这里看望他们。他们说,国家对他们很好了,只是自己成了不作用的人,不能为国家做贡献了,他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进入到这里来就再也没有出过山,更别说回过家、与家人和亲属再有过团聚。他们从年留存的75人到现在止已只有15人了,这26年间已先后去世了60人。目前存在的这15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享受到了国家给他们的优厚待遇,虽没有与外界接触,但他们通过电视也了解了世界的精彩和变化,他们是不幸中的幸运者、幸福人。从今春发生的新冠疫情事件能很好地得到控制看,也只有我们的国家对待这些事情能做得最好,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制度所体现的。目前在湖南的茶陵、益阳、邵阳还分别有这种防治所,只是存留的治愈者这里是最多的。

麻风病治愈者覃事云、彭艮春夫妇劳动归来路上

而今的剩头堡全称叫石门县剩头国有林场,行政事务属石门县壶瓶山镇管辖。有茶园面积约亩,大部分已受益,主销鲜叶。烤烟是这里的主产,种植面积在亩左右,烟草部门在这里建有烤烟育苗大棚和专业烤房。烤烟年收入有一户20多万的,10多万的还不在少数。这里是在年修通上山土公路的,应该是石门县最后一个通水泥路的村级单位,今年的二月间才完工。林场内还有环山公路约8公里是沙土路,能基本贯通到户,相信今后会变成水泥路,因为这里种什么得什么,留得住人,只是出山远一点。剩头林场能有今天的变化,得益于有一个好的村支两委,和各级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

寒生摄影

寒生摄影

以上是四年前剩头堡的面貌寒生摄影

剩头因为有一个亚洲第一高的吊桥而出名。从官方了解,壶瓶山保护区正在筹备申报华南虎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野外放归项目。如项目申报成功并实施,这里会更加出名。现在每年来这里体验走吊桥和参观的游客很多,摄影的人也很多,其中一部分人还要登上剩头堡,去购买那里的土蜂蜜、土腊肉等土特产。因此,剩头的名声会越来越响,麻风村终将成为历史!麻风病也不再为人所恐惧!

以上是今春才完全峻工的上山水泥路

笔者这是第三次到剩头,第一次是年,当时我还只有10岁,那时我母亲在剩头参加大炼钢铁,去剩头只有小路,从湘连河河谷登上剩头山要走很窄的山坡路,去的目的是打板粟。第二次是四年前,已经有了土公路上山,坐的镇政府联系点村的唐主任的便车上去的,土公路黄泥巴很多,路面阴湿,上、下的车子压了很深的痕,跑起来很打滑,一般的司机根本不敢跑。这次去的目的是为人购买土蜂蜜,范书记带我到了农家去买。最近是张三次到剩头,是一位摄友“楼上有人”相邀,与摄友“闲云一片”同行。“楼上有人”说:“壶瓶山所有通水泥路的村都跑完了,就这剩头村才通水泥路,应该去跑一次”,于是就有了我这一次的随同采访。

每到一次剩头,真是一次不比一次同,剩头正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那里的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去了还想多去!

编后寄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1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