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南通流行的传染病



世界遗产名录 http://www.tongliyaya.com/mnmqh/18584.html
□何泰解放初期,南通曾在不同地区流行过几次情况不同的传染病。白喉年秋,南通地区发生“白喉”。时南通专员公署在平潮镇设立“南通白喉隔离治疗站”(医院所在地)收治病人隔离治疗。此次疫情,由于治疗与预防并举,措施得力,很快即被控制。治疗方法是:西医采用“青霉素”针剂注射以抗菌消炎,阻止并发症。中医用中药“加减银翘散”或“养阴清肺汤”给患者内服,再以“雄黄散”等吹喉,杀菌去腐。由于治疗措施得当,鲜有死亡病例。百日咳0世纪50年代,百日咳一般每隔两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50年代初中期最为明显。60年代后发病率趋于下降。麻疹~年麻疹发病率呈波浪式趋势,每隔一年出现一次高峰。年发病率为.4每万人。痢疾痢疾发病数占肠道传染病的首位,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蔬菜地区高于产粮地区。痢疾常被群众所忽视,只在出现症状时,才求医诊治。解放初期痢疾发病率波动较大,年为97.08每万人、年为.46每万人、为.41每万人。平均发病率50年代为41每万人左右,60年代为47每万人左右。伤寒年10月1日~年伤寒平均发病率为1.66每万人,年增至1.7每万人,~年发病率分别为10.00每万人、8.33每万人、9.37每万人、5.99每万人,年后逐年下降,发病率在每万人左右。

侯德剑《春回大地》

病毒性肝炎年起,建立肝炎疫情资料。~年出现两次高峰,年为38.31每万人,年为30.51每万人。~年资料不全。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历年呈散状发生,~年发病率波动在0.66~1.55每万人之间,其中以年和年病人较多,均为1.55每万人,年以后,发病率下降到1每万人以下。流行性乙型脑炎~年,流行性乙型脑发病率波动起伏,50年代发病率以年最低,为0.5每万人,年最高,为1.56每万人;60年代以年最低,为0.18每万人,年最高,为.66每万人,平均发病率高于50年代。疟疾50、60年代疟疾发病率较高,居全市法定传染病的首位。年为.03每万人,年为.78每万人,以后有所下降。~年,发病率上升,5年发病率分别为11.04每万人、.71每万人、.41每万人、3.97每万人、.66每万人。年后逐年下降。麻风麻风病早期症状轻,病程长,易复发,加之群众对麻风病的偏见等,给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新中国成立前,麻风病大多由民间医生兼治。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成立防治机构。年,按照全国首届麻风防治工作会议要求,坚持防治结合,全面采取“查、收、治、管、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始普遍使用D、D、S治疗麻风病。南通地区以海安、如皋为高发区。年如皋县于磨头乡设立麻风病防治所。年4月海安县于仇湖乡朱舍村设立麻风病防治院。年如东县于北坎乡小港村设立麻风病防治所。60年代后,麻风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往期回顾

“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八·南通中书协会员)“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七·邵连)“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六·沈仪、徐玉萍)“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五)“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四·任建娥)“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三·董成伟)“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二)“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一·艺术场馆)“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十)“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九)“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八·翟东平)“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七·王兴)“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六·古剑之家)“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五)“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四·南通印社)“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三)“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二)“抗疫防控——我们在一起”主题创作网络展(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1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