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9例山西发布
年6月1日零时至6月30日24时,全省报告法定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例,死亡9例。
甲类传染病鼠疫和霍乱无病例报告。
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流脑、白喉、新生儿破伤风、钩体病、血吸虫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6种传染病无病例报告,其余11种乙类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总数为例,死亡9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乙肝、肺结核、梅毒、丙肝、布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2.62%;有死亡病例报告的病种为:艾滋病。
丙类传染病中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包虫病和丝虫病无病例报告,其余6种丙类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总数为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8.03%,无死亡病例。
乙肝
什么是乙肝?简要发病机理是什么?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HBV本身对肝脏无明显损伤,主要通过人体的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HBV感染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可以清除感染的病毒而痊愈;免疫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可持续存在,成为慢性乙肝。
乙肝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完全没必要谈肝色变。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饮食、生活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主要是戒酒、避免辛辣刺激食品,一些如“不能吃鸡肉、羊肉、海鲜”的说法多无科学依据;避免过度劳累,远离化学毒素,慎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肝功异常、病情活动时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营养均衡。
乙型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避开流行区域、注意卫生习惯、居住条件、提高自身免疫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个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过去称梅毒为杨梅疮。梅毒螺旋体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高温、干燥、化学消毒剂等均可杀灭它。
梅毒的传染源1.梅毒患者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2.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一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
梅毒的病程分期一期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后2-4周,在侵入部位发生硬下疳。二期梅毒硬下疳发生后6-8周,由于经淋巴进入血循环的螺旋体散布至全身各处,出现皮肤粘膜入全身症状。隐性梅毒此期若不治疗,症状可自行消失,病变进入潜伏状态。部分患者可始终不出现症状,只在验血时呈现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此为晚期隐性梅毒。三期梅毒5~10年或更长时间后,病变可活动而出现皮肤粘膜,心血管,神经等多脏器的损害
什么情况下会感染1.一是要与梅毒患者有体液交换的密切接触2.被传染者的皮肤或黏膜必须有损伤(PS:梅毒螺旋体体积很小,因此即使是一种肉眼难以查见、感觉及其轻微的伤口也可能被感染)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95%的患者都是经此途径感染接吻,同性/异性以及各种方式的两性接触行为均可以传染梅毒。损害可以发生在口唇,肛门,舌,咽部,手指等部位。2.母婴传播。梅毒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传染婴儿,梅毒产妇可以通过乳汁感染婴儿。3.血源性传播。梅毒患者可经血或共用针具而感染他人。
如何预防1.洁身自好,了解性伴侣,固定性伴侣,使用安全套。
2.怀孕前期和怀孕医院筛查梅毒
3.输液或者医院,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梅毒是可以彻底治愈的疾病但必须强调一个“早”和一个“足”,也就是治疗要早,剂量要足。疫情期间如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感染上了新冠肺炎。但有一种与新冠肺炎症状相似且同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却往往容易被公众忽视,它就是“白色瘟疫”——肺结核。
肺结核
0
什么是肺结核?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2.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人体的任何器官,如脑、胃肠、淋巴、皮肤等,但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在肺部,称为肺结核。
常见症状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部分病人有数量不等的咯血、胸痛等。当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时,应警惕结核病,医院就诊。
传染肺结核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均可造成结核菌的传播。
若患者未规范治疗,则会变成耐药结核病患者,被其传染的人也将是耐药患者,其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如何预防1、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预防小儿结核。
2、做好个人生活环境的清洁工作,加强通风,保证空气流通及阳光照射。
3、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戴口罩。
4、规律作息,加强锻炼,科学饮食,增强免疫力。
5、若自己出现类似症状,医院就诊。
6、家人患有此病时应鼓励督促其坚持治疗,患者个人用品及时清洗消毒等。
丙肝
丙肝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有些人得了丙肝却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丙肝有哪些症状,耽误了治疗,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
丙肝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
⑴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⑵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
如果皮肤有擦伤或者有血液流出也可能会导致HCV传播;还有一些传播方式大家也可能不太注意,但是这些也会导致丙肝传播,例如我们去商店纹身、打耳洞、共用剃须刀等。
2、性传播
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就是性传播。一般男女都是通过性交传染给对方的,因此,丙肝患者在痊愈之前最好不要有性生活,避免传染给他人,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
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外出踏青的朋友们要特别注意预防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血小板、白细胞急速下降,有的还会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工作、生活靠近山区、林地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为高危人群。
如不幸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被蜱虫叮咬后,不要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体内引起发炎和瘙痒,且更容易感染病菌,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伤口发炎、瘙痒,或有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
年7月卫生健康提示
7月高温多雨,蚊虫繁殖加快,应采取防暑防蚊措施,防止高温中暑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生。近期我国多个地区出现本地新冠肺炎病例,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常态化疫情防控仍需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建议公众坚持不聚集、不聚餐、勤洗手、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以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有症状早就医。饭前便后洗手,食物加工时生熟食分开,防止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
来源:山西卫健委、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敬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16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