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Talk和睦家创始人李碧菁我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rjvip.cn/xiaofei/1214.html

CDFTalk是第二十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首次推出的创新演讲。CDFTalk的宗旨是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向外界传播具有启发性的独特观点与个人故事,演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多领域。

今年九月的CDFTalk以“贸易、开放与共享繁荣”为主题,邀请了十位站在行业前端的讲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与思考。

这期我们将为大家放送和睦家医疗创始人、CEO李碧菁的精彩演讲:星星之火—医院。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李碧菁(RobertaLipson)

星星之火—医院

BringingNewIdeastoHealthcareinChina

“在开业之前,我们数了一下,一共拿到了来自个不同政府部门的印章,每一个印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把第一台实时B超仪展示给中国医生的那个时刻......当胎儿的实时影像出现在屏幕上时,我看到了医生们激动的泪水和表情——在此之前他们只能依靠双手和听诊器来判断。”

“年,中国的全科医生不到十万。政府也作出了承诺,到年的时候,中国将会有35万全科医生。我坚信,培养足够的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预防保健,是中国医疗行业未来的最大希望。”

“中国在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这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政策以及在这方面的大力投入,但同样也归功于中国对于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

※以下是演讲内容记录:

李碧菁:星星之火—医院

CDFTALK

各位下午好!

我今天下午准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四十年在中国面临的一些机会和挑战,而且从一些新的理念怎么创造一个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外资的、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这个机构除了影响到我们直接服务的对象的健康,也对中国的健康(体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经过36个小时的飞行,在4个大洲中转了4站,怀着毕生的期待,我在8月的一个雨夜交加的夜晚来到了北京。那时距今已经40年零8天。

当时,我到达的不是首都机场漂亮的3号航站楼,甚至也不是2号或者1号航站楼。那只是一个到达大厅,还没有这个房间大。我们的行李和雨水一起从一个很小的窗口被拖进来。

北京饭店是我在北京的新家,在到北京饭店的路上,我看到了几乎所有类型的交通工具。有马车、驴车、自行车,以及不超过10辆的汽车。

夏末的雷雨天气是非常平常的,即使现在也是这样,但是其他的景象和现在可谓是天壤之别,没人预测的到这四十年间的变化。

在我所从事的医疗健康领域,(40年来的)变化更大。比如人的平均寿命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几乎翻了一番,在我到中国的这40年中,人的平均寿命又增长了11年,孕产妇死亡率也降低了大约10倍。

这些成就令人称赞,但是依然还有很多挑战。中国的人口在不断地老龄化,慢性病的负担越来越重。当然,世界其他地区也面临这样的挑战。

尽管如此,还是要说,中国正在经历最健康的10年。

为什么来中国?为什么留下?

大家可能会想,40年前我为什么要来到中国?为什么我会留在了中国?

当我还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小女孩时,我就开始对中国着迷。当时我的父亲给我讲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这个神奇的异域国度。我在沙滩上挖坑的时候,他会开玩笑地跟我说如果我挖得够深,可能就会挖到中国去。我就会想,或许中国也会有一个小女孩和我一样在挖坑,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中途相遇。我非常喜欢这个想法,并觉得这是一个挑战。

进入大学以后,对于中国以及时事热点的兴趣,让我开始学习中国历史和语言。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缓和,我知道中国已经准备好向世界敞开大门,开始现代化进程。我非常好奇,在中国封闭了10年之后,她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我想亲自去看看。

于是我去学了MBA,希望能够在逐渐开始的中美商业关系当中找到一个位置,希望能把新产品和新技术带给双方。

当我毕业的时候,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去中国的准备。但是我发现还为时尚早,暂时还没有一个机会适合像我这样的一个小姑娘。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持续加大开放力度,产生了很多机会。在此期间,我就职于美国的医药公司。在那里,我了解到这个行业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价值。年8月,我终于获得了一个到北京为美国公司寻求商业机会的工作。

我即刻去观察中国的医疗产业,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硬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更新了。我当然了解美国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产品,而我就处在一个天时地利的位置,可以把这些带给中国。

我就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美国姑娘做我的合伙人,她对崛起中的中国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创立了一家公司,就我们两个人。我们开始为中国那些辛苦工作的医生们去寻找能提高效果和效率的现代化医疗器械。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把第一台实时B超仪展示给中国医生的那个时刻,这改变了我的人生。在北京,我们邀请了位妇产科医生来了解这台设备。当胎儿的实时影像出现在屏幕上时,我看到了医生们激动的泪水和表情。在此之前他们只能依靠双手和听诊器来判断,但现在他们可以直接看到胎儿的发育状况。医生们预见到他们的工作将因为这项技术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久之后,不止在妇产科,实时B超在其他医学领域也成为了必要工具。

那之后的两年里,我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把B超机带去每医院。在很短的时间里,它就被广泛接受。随后,我们组建的销售公司引进了很多“第一台”到中国来:第一台超声波,第一台监护仪,第一台中央监视系统,还有第一台核磁共振,以及最近的第一台手术机器人。

10年间,在我们以及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在医疗设备和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好的配备,有一些医院相当的水平。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在管理、流程、病人看护和满意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很荣幸在美国接待过一些医疗卫生体系的领导和官员,组织他们医院,他们注意到了很多细节,并且对这些细节表示赞赏。医院,他们会说:“为什么这里闻医院?”我会听到他们议论:“这个在中国可做不到。”

我就想说,为什么不能呢?

我的另一次经历又进一步影响了我如何继续在这个领域努力。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出生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医院都不堪重负,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床位来照顾每一位产妇。

年,我帮一位中国的朋医院申请到了床位。在她分娩的时候,我陪着她和她的丈夫。那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到医院的时候,灯都已经关了,我们通过一条昏暗的通道才走到了住院处。那里态度冷淡的护士接待了我们,等了很长时间,才办理了入院手续。办完手续之后,她还需要自己拿着行李和脸盆,爬三层楼梯才能进到产房。

这让我非常生气。在我和她丈夫,以及其他的年轻父亲们在走廊上等待他们妻子分娩消息的时候,我越想越生气。

第二天早上7点,护士过来通知是男孩女孩,孩子们都很健康。大家都非常高兴。但是我觉得这期间糟糕的体验,还是影响了这份独一无二的新生命降临的喜悦。

一年之后,我回到美国生我的第一个孩子,分娩体验的强烈对比,让我感到必须要把一些新的思维引入中国。我想到或许中国需要一种全新的全程服务的分娩护理体系。

建医院这件事情有多难?

我就想要医院吧。

那是年,我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才找到一个认同我们的合作伙伴,通过了政府的许可,批准医院。当我们做到的时候,我们非常地高兴。因为绝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在中医院,是不太可能的。

总之,当我们得到许可并且找到合作伙伴之后,我们需要开始筹资。通过美国一个小的IPO,我们募得了足医院。

有了钱,又开始发愁盖楼的问题。我们在开业之前数了一下,我们一共拿到了来自个不同政府部门的个印章,每一个印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我们还需要说服中国的医生们放弃他们的铁饭碗,来参与这样一个伟大的实验。或者是说服美国的医生远涉重洋来加入这样的一个实验。但是它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尝试,而我们也做到了。

年8月,医院开业了,迎来了首位病人。按中国的标准来说,医院非常小,只有25个床位,在中国,有医院医院。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非常美丽温馨。不仅仅因为我们的装饰,更因为我们在工作中所坚持的理念和使命。

我们用22年的时间,医院和诊所整合而成的医疗平台。但是比起这些漂亮的建筑和设备,我相信更有意义的是我们传播的这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念。

HealthCare:“健康”与“呵护”

我们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护理模式,能够解决患者的痛点。面对现在的医疗体系,我们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看到一些短板和差距,同时引进世界上的先进理念。

作为一家私营企业,我们可以非常地灵活,我们不需要背负重担。所以我们非常地荣幸,能够将这些新的理念和想法引入中国。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医疗模式的与众不同。

通常在中国,大家把我们行业叫作医疗行业,但是其实我们认为应该是“healthcare”,我们希望两部分都要重视,“健康”(health)和“呵护”(care)。

要实现这两者的结合,我们一共有三大理念:首先,坚持做以全科为中心的综合医疗服务,让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健康,让患者能够重回健康。第二,我们以患者为中心,循证医学为基础。第三,我们找到了激励医患统一目标的模式。

全科医生是患者的“合伙人”

为什么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是我们体系中最首要的理念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我刚到中国的时候,有一次我觉得不太舒服,我的朋友就介绍我医院。我到了那儿之后去挂号处,那的一位女士就问我:“你准备挂什么科?”我说:“我嗓子疼。”然后她说:“什么科?”我说:“我不知道。”

她建议我去了耳鼻喉科。医生说我是上呼吸道感染,给了我一些抗生素就让我回家了。两天之后,我觉得更不舒服了,浑身到处都疼,我又先医院,看了三次不同的科,三位医生给我开了不同的抗生素。

直到一周后,我的这个朋友来酒店看我,他发现我得的是肝炎,医院待了一个月。

在这期间我想了很多,我觉得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他们去看病之前自己会做诊断,并且知道需要去看什么科。在美国我都会直接去看家庭医生,她对我以及我的家庭很了解,对我以及我的家族病史也很了解,之后她会帮我做一个诊断,或者推荐我去看一个专科医生,或者帮我召集几位专科医生来诊断。

有多少人去看过全科医生?有人吗?举一下手。

都没有去看过全科医生。可能大家对于全科医生不太了解。其实,中国是有全科医生的历史的。我们有照顾领导的“保健医”,我们还有给老百姓看病的“赤脚医生”。

现在,赤脚医生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正努力尝试建立起一个全科医生或者说家庭医生的队伍,给我们带来更现代、更精准、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从年开始,和睦家就通过把患者和家庭医生进行配对的方式,提醒他们注重健康,并且掌握患者、病史及家人的状况。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从社区诊所、医院、医院,再到家庭医疗等等。整个系统当中都有相关的记录,我们可以跟踪患者的病情和健康情况。

年的时候,政府再次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概念,但是为了进行分级诊疗,我们需要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在年,中国的全科医生不到十万。政府也作出了承诺,到年的时候,中国将会有35万全科医生。

我坚信,培养足够的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预防保健,是中国医疗行业未来的最大希望。

以患者为中心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一讲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在有了我朋友分娩的那个经历后,我们开设了医院,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分娩机构,我们提供了无痛分娩的服务。我们都知道分娩是一个令人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是在和睦家,我们为每一位孕妇提供无痛分娩。从年开始,我们是中医院。

无痛分娩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痛苦中的产妇会释放对胎儿不利的荷尔蒙,其次,疼痛会让她消耗更多的氧气,影响子宫内的供血,从而可能会产生胎儿的宫内窒息。所以无痛分娩不仅仅只是一个舒适的问题,尽管舒适也很重要,对于宝宝和妈妈来说是更重要的安全的问题。

所以在年的时候,中国开始越来越多的讨论无痛分娩。相信你们也多少听说了一些。我也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年,北京已经有了39医院。

统一医疗过程中各方的目标

最后,我想谈谈我们是如何通过使用保险产品来使医患利益统一的。

我们患者的根本利益是健康,但传统上,医院是需要按照服务收取费用的。诊疗费,医药费,手术费,提供多少服务就收取多少费用。医院提供过度服务的问题,过度用药、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就是保险公司向我们提供一些资金,我们需要用这些资金为患者进行预防保健护理。如果我们做得好,患者不生病,就可以跟保险公司分摊剩余的保费。我很高兴这让我们挣了钱,保险公司也很高兴,而我们的患者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况。

基于这笔钱,我们需要照顾患者们的基本需求、他们的慢性疾病、他们的预防保健,他们所有的需求。如果患者生病需要住院,需要手术,保险公司就会赔付其中产生的费用。

如果这个模式能有效地做下去,用最低成本保持患者的健康,我们最后是有收益的,我们可以在年底与保险公司分享收益。患者也很高兴,因为他们很快就能康复。通过与保险公司分担风险与收益这样一个模式,医院和患者的利益统一了起来。这是让我非常自豪的模式。

图中是我们服务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的状况。大多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医院,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少。

大家还记得我刚才让你医院吗?那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现在我们已经有了7家医院、2所在建、14家诊所,覆盖了中国的一线城市。

从无痛分娩的普及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医院参与医疗体系,我看到一些地方开始模仿学习我们的理念和模式,并且在一些政府的新政策中也有所体现。我不知道这些与我们团队的工作有多大关系,但我确实看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产生了影响。

作为个人,作为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的创立者,我们的愿景是尽我们所能帮助改善中国的医疗状况,尽管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影响可以走多远。尽管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我们在每一个病人、每一家诊所、医院上坚持努力着,从未动摇自己的信念。

今天,我们不仅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私立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医疗保健平台,我们服务于数百万的患者,同时我们也把医疗服务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带到更广阔的中国社会。

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中国面临着很多挑战,有很多事情需要应对。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多的病患,最高的癌症发病率,老龄化和慢性病情况严重。

但是,就像我一开始提到的,中国在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这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政策以及在这方面的大力投入,但同样重要的,也归功于中国对于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带来了世卫组织、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以及中外学界、商业机构的共同支持。

历史上,这种开放的精神,能够让一位英国医生在年的杭州医院,让奥地利和加拿大的医生作为野战医生去帮助革命,并让他们成为卫生部门的顾问。这种精神也使得美国医生马海德帮助中国消除麻风病。

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一个美国女孩来到中国,带着新的想法,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克服各种困难,并最终取得积极的成果。正是这种精神,现在也激励着中国的改革和创新,为人们带来福祉。

我真诚地希望,这种开放和合作的精神,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新的想法和积极的影响。

谢谢!

After36-hourairjourney,stoppinginfourcontinentsfourtimes.Andafteralifetimeofanticipation,IarrivedinBeijingonastormyAugustnight.Thatwas40yearsandeightdaysago,exactly.

First,myarrivalwasnttoourbeautifulterminal3atthecapitalairport.Itwasnteventoterminal2orterminal1.Itwastoanarrivalhallthatwasnotquiteevenasbigasthisroom,andourluggagecameinthroughaportinthewallalongwiththerainwater.

OnmytripbacktoBeijingtomynewhomeattheBeijinghotel,Isawallmanneroftransportation.Therewerehorsecarts,donkeycarts,bicycles,andatmostIsawabouttencars.

LatesummerrainsarenotunusualforushereinBeijing,eventoday.Buteverythingelsethatcreatedmeonmyarrivalcouldnothavepossiblyforetoldthechangesthatweveseeninthese40years.

Inmyownfieldofhealthcare,thechangesareevenmoreimpressive.Lifeexpectancyhasmorethandoubledsince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InthelastfortyyearsthatIvebeenhere,lifeexpectancyhasgrownbyelevenyears.Infantandmaternalmortalityhasdecreasedalmosttenfold.

Thatisreallyimpressive,butmanychallengesstillremain.Chinahasanagingpopulation.Ithasanincreasingburdenofchronicdiseases.Andtherestoftheworldhasthesechallengesaswell.Butthathavingbeensaid,Chinaisnowenjoyingitshealthiestdecadeinhistory.

Atthispoint,youmaybewonderingwhatbroughtmetoChinafortyyearsago,andwhydidIstay?

Well,myfascinationwithChinabeganasachildinNewYorkCity.Myfatherusedtotellmestoriesofamysteriousandexoticcountryontheothersideoftheworld.WhenIwenttothebeachandduginthesand,hewouldteasemethatifIdugdeepenough,Imightgettothatcountry.AndIthought,well,maybetheresalittlegirlinChinadiggingbackwithaninteresttomeetmehalf-way.Ilikethatideaandsawitasachallenge.

WhenIgottouniversity.MyinterestinChinaandthecurrenteventsofthedaybroughtmetothestudyofChinesehistoryandlanguage.Thankstothesewingoftherelations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China.IlearnedthatChinawasabouttoopenitsdoorsandmodernize.IwantednothingmorethantobeabletoseewhatwouldhappenwhenthedoorsofChinaopenedaftertenyearsofrelativeisolation.

SoIarmedmyselfwithanMBA,andIpresentedmyselffortheworld,hopingthatIwouldfindaroleinthatemerg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1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