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值得华人一读的好书荐中外文学
白癜风优惠 http://m.39.net/pf/a_5779523.html
梁丽芳、马佳《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年版
编者按
梁丽芳、马佳《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中加文学交流的著作。严家炎教授在这篇推荐文章中,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要言不烦地介绍了该书的基本内容、特色及多方面的意义。本次推送是该文首次全文公开发表,感谢严家炎教授授权。
值得华人一读的好书——荐《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
严家炎感谢梁丽芳和马佳两位教授,为广大读者主编了一部重要的著作——《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以下简称本书),使我们有机会比较系统地了解一个半世纪来中加文化交流、文学交流的历史。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机缘,令我非常高兴和感动。
这样的中加文学交流史,确实前所未有。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它虽是首部,却已写得相当厚重扎实。它尽可能具体地应用史料来说明问题,因而活泼、亲切、生动、感人,颇有说服力。也可以说,它使我享受了一场多样而丰富的文化盛宴,让我从多个不同方面获得一系列相当丰富而难忘的感受。
一
近一个半世纪来华人移民所遇到的辛酸历史和痛苦折磨,尤其是修建东西向铁路中的悲惨遭遇和当局居然对华人“收人头税”之类的无理举动,是令华人感到十分难过的。
当加拿大最初于一百五十年前由北美大陆东部的四个省组成联邦时,位于西海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下简称BC省)曾以“十年内建成跨大陆铁路,与东部连成一体”为条件,同意加入联邦。自由党人主持的联邦政府虽于年6月启动了这一工程,但实际进展缓慢。年,麦克唐纳领导的保守党重回政坛,在BC省威胁要退出联邦的压力下,政府先与著名的美国铁路建筑商安德鲁·昂德东克(AndrewOnderdonk)签订了合同,并从旧金山和坡伦招来大批华工,其中有人是建筑美国铁路的熟练工。随后,他们还从美国和中国国内两方面招收了修建铁路的华工人。
诚然,从穆迪堡到飞鹰隘口这一段铁路工程特别艰难,公里长的路段用了一万五千多名劳工,花费数年时间才修通。筑路过程中,不仅地形、地质十分复杂,隧道容易崩塌,施工方法也十分危险。为了省钱,承包商不采用强力炸药,而让劳工们用便宜但不稳定的硝化甘油来进行爆破作业。据目击者和当时报纸公布的照片与数字,总计有七百到八百人死于这段铁路的修建,占劳工总人数5%—9%,其中大部分是华工。
在温哥华岛东面海中的一个名为“达斯岛”的小岛上,也曾经有四十多名患上麻风病的铁路华工被遗弃在那里。当时患病的华工被禁止医院,虽然维多利亚市政府定期运送补给品,但却不给予任何医疗救助。由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我们不难意识到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后华工的悲惨处境。
年起,联邦政府竟对华人征收“人头税”,由最初的每人50加元增加到年的每人加元(当时加元可买一幢房子)。加拿大政府从这项收入共获得万加元,据说BC省政府联合大厦便是用此款盖的。这就是“排华法”的主要内容。
年,BC省陷入经济危机,白人工会领袖竟然归咎于华人,号召市民暴动,驱逐华人。9月,有千余失业工人冲入维多利亚的唐人街和日本街,致使唐人街的诸多店铺遭受洗劫,甚至有华人被殴打。经中方数度交涉,才获得加元的赔偿。
年,维多利亚教育局竟然又颁布法令,不许华人儿童和青少年进入白人学校读书。……
这类事例本来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我不想再举。华人引为自豪的是,在反法西斯的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不少在加拿大的青年华人敢于直接参军,拿起武器同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正因为这样,本书才在第一章中就这样说:“鉴于加国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对加拿大的贡献,加拿大联邦政府于年5月14日终于废除了《排华法》,同年华人获得了选举权。但直到年加拿大才开放移民政策,让华人可以不受种族歧视地以计分法申请移民加拿大。年加拿大颁布人权宪章,联邦政府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年6月22日,时任加拿大总理的斯蒂芬·哈珀在渥太华国会举行正式‘道歉’仪式,平反华人移民法案,宣布对遭受《排华法》损害而尚存的受害者及亲属进行赔偿。”这虽然早就是迟到的行为,但知错而改总比不改为好。
二
在汉学部分,作者梁丽芳从亲身在加拿大求学和大学任教的经历,首次详细地为加拿大汉学的发展和研究,从亚洲系的成立与分布,到各大学汉学学者从古典到现当代的著作,以及研究生论文类别和数目,图书馆的藏书等等作了详实论述。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传教士在中加文化交流的角色,特别是对汉学研究和大学亚洲系的成立方面的贡献,又追踪了年中加建交以来中加学者交流的情况。
我很受感动的是,本书第二章集中写的许多加拿大传教士、汉学家,他们都值得尊敬、钦佩和学习。
传教士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在中国传播西学,而且还向西方介绍中国和汉学,架起了近代东西方之间大规模交流的桥梁,对双方都产生了良好而且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中国除了建立教会、传播福音、发展教徒外,还参与了广泛的社会活动,从事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加拿大教会直接参与了齐鲁大学和华西大学这两所著名教会大学的创建和管理,开设了门类齐全的科学文化课程。到年,加拿大传教士到中国的人数由名迅速向上增加。他们已在中国创办了所各类学校(包括高小、初中、高中、女子学校、师范学校等)、30所医院,并写出了一批中加双语的重要学术著作。例如:
明义士(JamesMellonMenzies,-)他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位后,以传教士身份于年到中国河南北部传教兼教学。年他偶然在彰德发现殷墟遗址,领悟到甲骨文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从此,研究甲骨文便成为他一生的学术情结。经过整整三年的刻苦研究,到年,他在上海出版了第一本经整理的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辞》,这也是西方学者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是他从收集的甲骨中选出件经过研究编纂而完成的。明义士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此时他已收集到甲骨五万片,他详细记述了年在小屯村见到甲骨的情形,证明了他确是“第一人”的身份。后来明义士更加专注于商代历史的研究。年,史密森学会的年度报告发表了他的《商代文化》。次年,明义士应聘为齐鲁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他先后完成了《甲骨研究》、《考古学通论》讲义的写作,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甲骨文的论文,使齐鲁大学成为甲骨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中国爆发抗日战争后,明义士返回加拿大。年,明义士又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商戈研究》。明义士逝世后,其家属将刻有文字的甲骨片件,甲骨文拓片件,悉数移交多伦多大学。由许进雄积十年之久,整理成《殷墟卜辞续编》卷一、卷二,连同《殷墟卜辞后编》,一齐出版面世。
明义士
又如怀履光(BishopWilliamWhite,-)也是对传播中国古文明很有贡献的加拿大传教士。他年到福州建宁,就在当地建立了第一所麻风病院。后受加拿大长老会邀请,到河南开封主持传教事务。任内他监督建筑教堂和主持福利救济,获得晚清政府多种勋章。怀履光具有学术眼光,对中国古文明有浓厚兴趣。他受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人类学家查尔斯·库容里(CharlesT.Currelly)之托,从年到年,大量收集购买甲骨文等古文物,寄回加拿大的古文物多达数千件。怀履光除了传教之外,对教育也很重视。年代,他通过庚子赔款,把一些中国学生送到加拿大求学。回到加拿大后,他成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主任,并担任多伦多大学中国考古系副教授,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年,他创建并主持中国研究学院。此后一年中,怀履光以“壮观的中国生活和文化”为题,举办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讲座,颇受欢迎。怀履光曾发表三十多篇论文和书评,出版了多种与中国古文明、语言、文学有关的汉学著作:《建宁方言中英字典》、《洛阳古墓》、《中国古墓碑甄考》、《中国庙宇壁画:十三世纪三幅壁画的研究》、《中国犹太人:开封府犹太人事典》(三册)、《中国古代甲骨文化》等。
另如杜森(W.A.C.H.Dobson,—)是传教士汉学家中,最具有人文学者情怀和古典文学素养,学术上最有成就的一个。他年到中国传教。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到多伦多大学任教。年主持中国研究学院,积极扩张东亚图书馆,发展东亚研究,贡献很大。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杜森仍著作不断。在他的推动之下,多伦多大学出版社成为加拿大较早出版中国研究著作的出版社。他在年就出版了《东方文明书籍选目》。杜森对古汉语的研究颇为系统而且深入,仅在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早期古汉语:叙述文法》、《晚期古汉语:文法研究》、《晚期汉语:古汉语转变之研究》、《诗经的语言》、《孟子新译并注释》、《中文虚词字典并序》。从研究中国语言的发展到经典的翻译和研究,他为汉语留下可观的著作。杜森从年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年获加拿大理事会莫森奖,年获加拿大最高荣誉勋章。年退休。他是传教士汉学与专业汉学之间的链接人物。
再如季里斐(DonaldMacGilivray,—),他出生于安徽省一个农庄。在多伦多大学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年随古约翰夫妇前往豫北传教,很快掌握汉语。年,他担纲的标准汉英、英汉词典出版,建立了他的学术地位。后接受李提摩太的邀请,加入了广学会。到年,季里斐成功扮演多产学者、通俗作家、编辑、翻译的多重角色。年他编写的《百年中国新教传教史》出版。他又是六卷本《—中国教会年鉴》第一卷的主编。到年,鉴于他在语言学和文字学方面的成就,他担任了广学会长达九年的会长,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在华文文学发展部分,作者梁丽芳根据原始资料,从《大汉公报》、家书、侨刊、社团资料、杂志等重构早期华文文学的发展轨迹,又根据资料梳理出后期台港与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梁丽芳认为移民文学不是纵的继承,而是横的移植,它的发展受到原籍国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故此,华文文学在交流中发展,也在发展中交流,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本书详细介绍了众多生活在加拿大,毕生为中国文学以及中加文学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华人学者及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几十年来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桃李满门,影响深远的叶嘉莹教授。
叶嘉莹(—)生于中国北京,辅仁大学毕业。早年曾在台湾、美国几所大学任教,遭遇过丧痛和挫折。自年起,则始终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UBC)亚洲系,直到年退休。她专业研究中国古诗词。所教的弟子也已任职于各大学。叶嘉莹的中国古典文学学养非常丰富。同时,她还善于运用西方的理论来解说中国诗词,不但拨开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些模糊不清以及困惑难解的学术问题,还打通了中国古典文论与现当代西方文论,连接了东西方诗学。
在诗词的诠释方面,叶嘉莹在《从现象学到境界说》一文中谈到:诠释者的一切解说分析,势必回到作品本身,读者才是诠释者。西方的一些理论,跟中国的“诗无达诂”和常州词派“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有暗合之处。说到《花间集》,叶嘉莹没有用西方女性主义来硬套,而是接近罗伦斯·利谱金(LawrenceLipking)的见解,即“男人也有被弃和失志之感,于是往往借用女子口吻来叙写”,“花间词人借用非写实的女子口吻来叙写,更含有象喻的潜能。”“她不盲从任何一种理论,是因为她认为‘理论’乃是一种捕鱼的‘筌’,而她的目的是在得‘鱼’而不在制‘筌’。”
叶嘉莹
在创作方面,叶嘉莹从现象学学说找到中西创作论述的契合之点。她认为,现象学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主体,也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在主体向客体投射的意向性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所构成的世界。借用这个解释,她认为中国诗论中也一向认为人心之动常带有一种意向性,与《毛诗》大序中“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同样道理。
叶嘉莹还从诗六义中“兴”的解说引申,构建了“兴发感动”这个概念,认为这是释词的重要方式。她以为“感发作用之本质”是打通王国维“境界”和“在神不在貌”的总枢纽。她认为西方存在主义及现象学发展出来的“经验的形态”(指作者某种基本心态在作品中的流露),显示出作者的本质,遂含有一种感发力量,亦就是她说的一种感发的本质。(见叶嘉莹《文本依据与感发之本质》,收入《词学新诠》,第87—92页)
叶嘉莹学术著作有年出版的《迦陵文集》十种。年,她还与海涛教授合作出版了《中国诗研究》StudiesinChinesePoetry一书,收集了叶嘉莹十三篇论文和海涛三篇论文。
年,叶嘉莹首次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中国,写了长歌《祖国行》。年她应邀回国讲学,以南开大学为基地,每年自费回国到各个大学讲授诗词。年初,她把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捐赠出来,加上慈善家蔡章阁的慷慨赞助,在南开大学成立中华古诗词文化研究所。
四
中加文学交流史介绍华人创作的篇幅,应该说是相当多的。这里只能就作品获奖的情况,扼要作些摘记。
说到加拿大华人的新诗,我首先会想到洛夫。这是因为,洛夫著作相当丰富,仅诗集就有《石室之死亡》《西贡诗抄》《时间之伤》《魔歌》《昨日之蛇》等十三四部,《漂木》一诗就有三千行。而且诗的质量又都相当高。除了诗,他还有五部散文集、译著多种。洛夫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多种语言。他不但是台湾现代诗的奠基人,而且是世界华人诗坛最具震撼力的诗人。
洛夫
二十年的加拿大生活对洛夫有着很深的影响。《松鼠家族》《异域》《鲑,垂死的逼视》(《漂木》第二章),这些诗的灵感都来自加拿大的生活感受。尤其是鲑鱼(三文鱼),每四年一次从太平洋回游到它们的出生源头,即使遍体鳞伤,也从不改变。雌鱼产卵,雄鱼守在身旁,它们把鱼子埋在安全的石块之下,体力耗尽,便双双死去。这是一种很令人震撼的自然现象。洛夫在阿当斯河亲眼所见的这一壮观场面,激发了他的心灵意象,使他大彻大悟,创作了这样的新诗段落:
我们终于在空无中找到了本质/新的机遇/也是新的轮回/麻麻的,有点痛/一种初醒时的怔忡/我们,安安静静的溶解/全生命的投资/参与一个新秩序的建构/一个季节之外的太和/我们开始/以另一种形式优游于/急湍与凶恶的漩涡中/十月的黄昏/隔年的雪比秋水温柔/河滩上的沙石比落叶温柔/我的载浮/载沉/最后在沙丘上相拥而眠/淡淡的夕阳/微温的梦/
我们等待蜕变成为蜉蝣/犹之一群白鸽/噼里啪啦从魔术师的衣袖中飞出/单细胞/富于蛋白质/此外就别无含意了/一种令人惊悚的/而又那么自然的/不存在
这也许就是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要为洛夫颁发“新诗大奖”并用五十万元人民币做奖金的原因了。
弗雷德·华(FredWah,—)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诗作不断,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目前,他是所有加华英语诗人中作品最多、获奖最多、知名度最高者。年,他以长篇散文组诗《等待萨省》WaitingforSaskatchewan荣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的诗歌奖,此奖是加拿大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他除了写诗,也写小说和论文,可以说集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于一身。
弗雷德·华出生于萨斯克彻温省的激流镇(SwiftCurrent),他的祖父关存礼因为20世纪初加拿大歧视华人移民的人头税和年的排华法案,无力将侨乡的妻室儿女接到加拿大,无奈之下便和自己经营的中式咖啡馆中有着苏格兰和爱尔兰血统的出纳弗洛纶丝·坦波尔结婚。弗雷德·华的父亲在加拿大出生,但在中国长大,拥有一半中国血统和一半爱尔兰、苏格兰血统。他的母亲原籍瑞典,6岁来到加拿大。弗雷德·华丰富糅杂的血统明显地反映在他十七部作品中,身份认同成为其诗歌最主要的主题,其中,《等待萨省》和年散文诗体自传小说《钻石烧烤店》两部最为典型。《钻石烧烤店》全书分为节,都围绕着父亲的“钻石烧烤店”展开,所有情绪和思忖都指向种族、宗教和身份认同。有评论者这样生动地评价:“《钻石烧烤店》将记忆、菜谱、历史和叙述炒在一起,如此地可口和暖胃,就像是用钱可以买到的精心烹调的最好的酸辣汤。”可以说,它既写出了白人对华人的歧视,也写出了华人对白人的不屑。
年的作品《是一扇门》动用诗歌对“突然”的刻画能力去颠覆闭合:突然的问题,突然的转变,突然的打开。写作充满即兴的灵感,整个诗作的文本混合着旅行、探究、纪实。第一部分,蓝色伊萨多拉(IsadoraBlue)沿着尤卡坦半岛的一个村落的海滨,看到了那些遭受飓风摧残的破碎之门。其他三章中回荡着同样的主题,带着对杂糅和“中间性”的诗意探讨。整个诗作围绕着门的意象展开。这部诗作获得了年BC省图书奖中的诗歌奖。
年底,弗雷德·华凭借在加拿大诗歌界的杰出成就和知名度,荣获“—加拿大国会荣誉诗人”称号。
古华(—)是年代在中国已经成名的作家,他的小说《芙蓉镇》被拍成电影,很受欢迎。他年来加拿大参加卡尔加里冬奥文艺节之后决定定居加拿大。他笔耕不辍,在台湾用“京夫子”的笔名出版了几本历史演义小说,很有可读性。他可能是极少数能够依靠稿费生活的加拿大华文作家之一。可惜到目前为止,他仍未把加拿大生活写进他的作品中。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古华这些挥洒自如的演义作品,无疑也带有加拿大价值观的省思。
古华
张翎(—),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年到卡尔加里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她曾经住过加拿大几个城市,最后定居多伦多。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作品,一发而不可收,成就卓越。她的小说《羊》《雁过藻溪》《余震》《阿喜上学》《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分别获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余震》由冯小刚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年上演,获得很大成功。此前,她发表了《望月》(又名《上海小姐》,)、《交错的彼岸》()和《邮购新娘》(),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转折,千丝万缕地联系着故国和异乡的空间。
张翎的《金山》写19世纪末从广东开平县到加拿大的一个华侨家庭的四代沧桑。这本书获得首届华侨文学奖,美国企鹅出版社翻译成英文出版(),引人注目。小说以方得法家族为叙述中心,用某一年或几年时段为标题,侧写人物命运变迁。作者交错使用侨乡开平与金山(维多利亚、铁路建设工地、温哥华、新西敏市)为场景,人物和情节在时空的替换中发展。方得法16岁()到加拿大参加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历尽艰辛,还受过伤,筑路完毕,开洗衣店谋生。他31岁回乡娶妻六指,两个儿子后来到了金山,但六指始终未能成行。加拿大的种族歧视政策,从人头税到禁止华人入境,使得六指来加拿大的梦想一次一次落空。方得法不忍心失明的母亲没人照顾而希望六指留下,也是他们分隔的原因。阴差阳错,方得法最后在加拿大去世。解放后,六指被贫农抢夺家财,混乱中死在管家的抢下。小说后来由方得法的外曾孙艾米回乡处理方家碉楼托管手续、追回家族历史开始,最后也以她将要在碉楼举办婚礼作结,首尾相接,完成了一个圆形结构。
张翎
陈河,原名陈小卫,在中国当过兵,曾任温州作协主席。年移民加拿大。他曾发表中篇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和《去斯可比的路上》(),前者以苏联解体后东欧城市为背景,获首届郁达夫文学奖。年,他的长篇《布偶》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红白黑》,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时代血泪史诗,一部悲欢离合的深沉生命恋曲。陈河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加拿大目前最有潜力的华人作家之一。
孙博(—),毕业于上海师大中文系。移居加拿大。现为网电视的总监。他的创作以中国新移民为主要对象,叙写他们在加拿大的种种困惑、挣扎、两难选择与坚毅奋斗,实践了作者“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19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在北大荒种木耳,父亲当村长带富全村人
- 下一篇文章: 看图猜案14看漫画,推理出历史真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