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伟大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带给



文|水月正能量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想尽办法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虽然占有的外物越来越多,却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导致精神的荒芜,渐渐陷入迷惘、空虚、焦虑不安。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经典名著《月亮与六便士》(李继宏译本)。小说畅销多年,极受读者欢迎,书中传达的精神优于物质、自我意识优于世俗观念的思想让人潸然泪下,影响了几代人。

《月亮与六便士》封面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

他用叙述者的口吻为我们娓娓道来,谨慎而克制的启发式分析,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思考,凝练深刻的文字耐人寻味。他塑造的人物,鲜活生动。迥异的性格和观念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形成巨大反差,特别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和启迪。

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一生跌宕起伏的法国画家高更,他种种乖谬绝伦的行为在斯特里克兰身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人到中年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为了追寻儿时的画家梦想,一夜之间抛弃一切,远走他乡。他对周围的人冷酷无情,对世俗的一切不屑一顾,但他无法不响应内心的召唤,一心一意专注于创作。尽管生活窘迫、贫病交加,却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心中梦想。他辗转来到让他灵感迸发的塔希提岛,后来不幸患上绝症,死前完成了不朽之作,最后在宁静和安详中死去。

作者毛姆在开篇评价道:

“斯特里克兰是真正的伟大。他固然有种种缺点,但在世人看来已经是瑕不掩瑜。他发人深省,他引人注目。“

高更自画像

斯特里克兰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带给我们怎样的现实启发呢?接下来我将从心灵成长的角度为你解读。

一、敢于质疑世俗观念,反省自己的生活,追寻人生的意义

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斯特里克兰为何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甚至不惜抛弃别子,走上艺术创作之路?

妻子艾美,和她姐姐一样,深受当时世俗观念的影响。她爱慕虚荣,利益至上,推崇家世、权利、地位、名利所带来的体面和享受,对丈夫的艺术爱好冷嘲热讽。

斯特里克兰与妻子在观念和志趣上的巨大差异,让他倍感压抑与束缚,他不得不偷偷学画画。

他像向往蓝天的鸟儿一样,向往着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渴望从事艺术创作,不愿再屈服于世俗的观念接受命运的安排,过平庸无趣的生活。

一边是六便士象征的世俗生活,一边是月亮象征的崇高理想和美妙的精神境界,斯特里克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斯特里克兰是少数敢于质疑世俗观念的人,对此毛姆给予了肯定:

我强烈地感受到绝大多数人共有的这种生活是不完美的。

心理学大量实验证明,人的普遍心理是容易从众从俗。因此,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当你开始观照内心并反省自我,你就开启了心灵成长的大门,高举了自我意识的大旗。

作者用亚伯拉罕和卡迈克尔两个医生的事例做对比,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叩问: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要找寻人生的意义?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无人能脱离意义。我们是通过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是有灵魂有思想,人会通过自身的认知和意识活动,给外在世界赋予意义。我们也只能根据自己的内心来理解真实的自我。

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许可以用财富、地位来衡量,但是一个人幸不幸福,只能由心灵去感受。良好的心灵状态是幸福的直接源泉。这种良好的心灵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对自我的满意和内心的安定。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满足感和安定感呢?

二、遵从内心的召唤,发掘自身潜能与优势,实现人生价值

从小想当画家的斯特里克兰迫于父亲的压力成为证券经纪人,但他心里始终被某种神圣的精神境界吸引着,渴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此,毛姆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加以描述:

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否深埋着某种创作本能,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

作者还在后面的章节借布鲁诺船长的话解释道:

掳获斯特里克兰的激情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种激情让他不得安宁,不停地催促着他。他是个永远在路上的朝圣者,昼夜思慕着某个神圣的地方。

作者反复强调这种创造美的激情,是潜在的本能,是内心深处强大的力量,无法压制。

当你开始聆听内心的声音,不难发现,是什么点燃了你的激情,带给你“心流”体验?那就是潜意识深处的本能与优势。当你发现它,就想要全然地实现它、恢复它,就像一颗种子会“迫切要求”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一样。

这个过程会带给你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让你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让你认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与使命,让你更加坚定地行动,直到达成所愿,将潜能和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实现”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有成长并努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特·伊姆雷在谈获奖感受时说:“没有什么感受。我只知道,当你说,我喜欢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上帝就会抽出身来帮助你。”

斯特里克兰正是意识到一直深埋在心里的创作本能,才做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摸索,去实践。

然而,远大目标的路上往往布满荆棘,胜利只属于少数锲而不舍,心志坚强的人。

三、在行动中磨炼心志,坚定信念,克服重重阻碍

斯特里克兰的伟大还在于,在追寻远大目标的路上战胜了内在的欲望和外界的重重困难。

他有着强大的意志和坚毅的性格,他的行为有着慷慨激烈的风采,而他的灵魂有着勇往直前的气概。虽然渴望得到认可也许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但斯特里克兰不介意人们对他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他心里那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热望,那种催促他走向某个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目标的热望,我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这种东西从心里连根拔起,哪怕为此而弄得苦恼不堪、遍体鳞伤他也在所不惜。

他执着地追求着目标,在行动中坚定着信念,使他对外界的看法毫不在意。而同为画家的斯特罗夫却难以忍受不被认可的焦虑与夜以继日的孤独。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对于一个内心丰盈的人来说,孤独并不可怕,孤独有利于他们专注地思考和享受精神的慰藉。

曾拥有舒适生活的斯特里克兰做起了搬运工、粉刷匠,船员,为的只是赚钱买画具。他忍饥挨饿,住收容所,向别人借钱,这一切不但没有打倒他,反而磨练了他的心志。

对他来说,饥饿、清贫、孤寂、在实现伟大目标和崇高理想面前微不足道,丝毫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他从不抱怨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失去勇气,即使在疾病和死亡面前。

渴望实现目标的热望激励着他不断挑战自己,攻克难关。就像无数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心甘情愿地忍受苦难。

四、不断地内向求索,抵达美妙的精神境界,完成了伟大的作品

几经波折,斯特里克兰终于到达了塔希提岛,在那里他得到了久违的理解与包容。

作者感叹:

假如他生来就在这种环境中度日,他可能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恶劣了。”他在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各种让他的灵感喷薄而出的必要条件,至少他后期的作品揭示了他毕生追求的境界。

可好景不长,他得了麻风病,时日无多。他深知那几年将是他最后的机会,于是默默地工作着,终于完成了不朽的画作。

他似乎已经见识了宇宙的灵魂,迫切地想要将其呈现出来。斯特里克兰似乎终于彻底地将他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我想肯定都已呈现在那幅画里。也许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宁。纠缠他的魔鬼终于被驱走,完成那幅他用了毕生的痛苦去准备的作品之后,他那孤独而痛苦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他愿意接受死亡,因为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

他用画笔讴歌了人的生命力和大自然,表达了对无垠的时间和空间的敬畏。

他远离了社会文明,原始的回归和自然赋予他的灵感与力量,使他洞悉了自然与人心灵共通的秘密。

大自然的灵魂和他的灵魂契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心灵成长的最高境界。

俄罗斯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认为,任何时期的伟大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表面,而在内里。

被视为“现代画家中的诗人”的保罗·克利说:“艺术家只有积极与大地对话,才能创作出最完美的杰作。”

由此可见,斯特里克兰已然成为了伟大艺术家。他终于达成了目标,完成了使命,实现了人生价值。他获得了前所未有自在与安宁,彻底摆脱了空虚焦虑、痛苦不安。他的灵魂获得了新生,他愿意接受死亡。

尾声

斯特里克兰从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人蜕变成了伟大的艺术家,这得益于他一直走在心灵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路上。尽管这条路充满坎坷与波澜,但他坚定不移地追寻着心中的月亮,到最后他的心里满是光明。

回顾他的一生,正是在心灵的指引下意识到自身潜在的创作本能,发现了宏大的内心世界,用一生去追求精神的最高殿堂,并力求将它表达出来。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他在苦难中磨练心志,用坚毅的行动去实践,终于达成所愿,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他不断专注内在、探索自我。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达成内心和谐,成为自己名副其实的主人。

生命仪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于顺应,经历一段时间的挣扎与磨炼,强大的心灵终于挣脱束缚,迎接来了自我的解放。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2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