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经典神作樊登讲论语学而,一生必读



今日推荐:《樊登讲论语:学而》作者:樊登。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雍也第六

孔子说,“赐也达”。

“达”是通达之意。关于通达,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通情达理,形容一个人能够换位思考;第二种解释是通权达变,古人讲权变之术,遇到问题自己要能够灵活地权衡,懂得变通。孔子说,子贡很通达,从政对他来讲没有难度。

季康子又问冉求怎么样,是否能做官。

孔子回答他,冉求会的东西很多,从政也不在话下。

孔子对他的这三位学生是相当得意的。其实,善于从政的除了这三位,还有冉雍,此时的冉雍在季氏已经当了五年的家宰。季康子问孔子这些问题,可能是想找一个人替换冉雍。

他最终选择的是冉求,冉求会打仗,懂管理,也善于收税、理财。冉求当季氏家宰期间,一心为季康子聚敛、赚钱,最后被孔子责骂。

“果”“达”“艺”这三个特点,被孔子认为“于从政乎何有”。三位弟子的底色,孔子都十分认可,从政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的道德操守、原则、礼法、才能,他们都已经满足了。此外,三位还各有闪光点,子路果断,端木赐灵活,冉有有才能。

善为我辞焉:闵子骞为何拒绝做官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费”在古代有两种读音,一种念mì,一种念bì。此处,我念的是bì。“费”,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闵子骞名为闵损,子骞是他的字。季氏让他去费当宰。

如果你喜欢看戏或者听评书,可能经常会听到一出传统名剧,叫《鞭打芦花》。《鞭打芦花》被写进了《二十四孝》,讲的就是闵子骞的故事。

闵子骞同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但是继母对他十分刻薄,到了冬天,她给亲生的两个孩子用棉花做冬衣,却给闵子骞用又轻又薄的芦花做衣服。

有一天,一家人出门,闵子骞驾车。天寒地冻,闵子骞浑身发抖,手也冻僵了,车翻进了沟里。父亲很生气,拿起鞭子就抽打闵子骞,结果一鞭子抽下去,衣服烂了,露出了芦花。父亲惊愕,又摸了两个弟弟的衣服,发现是棉花,此时,父亲才知道闵子骞被继母如此虐待。

父亲气坏了,回去就要休妻。闵子骞跪下来求父亲,说了一句令人十分感动的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在这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受冻;如果她被赶走了,三个孩子都要受冻了。

孔子评价闵子骞真是孝顺,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的意思是,他的父母兄弟夸他的话,外人听了都赞同,没有异词,因为他是一个愿意维护家庭团结的人。

在本章中,这段话讲的是季氏让人来请闵子骞到费县去做官,闵子骞对来人说:你快替我婉言谢绝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去齐国了。

闵子骞的行为不像孔子的学生,因为孔子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努力地进取,争取学而优则仕。

闵子骞有点像庄子。楚王派使者去请庄子当官,庄子当时正在河边钓鱼,他“持竿不顾”,头也不回地说:“哎,你们赶紧走吧。”

许由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尧想把王位传给许由,许由听了,赶紧跑到颍水边洗耳朵——这话太脏了,光是一听,就把耳朵都给玷污了。

闵子骞也是不想当官的人。孔门十哲中,闵子骞属于“德行科”,“德行科”中有孔门中最重要的四人:闵子骞、颜回、冉伯牛、仲弓。

伯牛有疾:纯良之人,怎么会生病呢!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是冉耕的字,他也是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伯牛得了很重的病,有学者认为是麻风病,也有人说未必是。总之,他病得很重,孔子来探望他。

“自牖执其手”,“牖”(yǒu)指窗户。孔子没有进屋,伯牛将手从窗子伸出来,孔子拉着他的手,悲不自胜,带着哭腔感叹:哎呀,完了完了,命运真是太无奈了,我将要失去这个学生了。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呀!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呀!

台湾作家李敖和别人发生争执,就引用过这句话,他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气死的,我怎么可能生闷气呢?

一个人得什么样的病,有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表明,情绪能够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人的情绪总是起伏跌宕,或者习惯将情绪压抑在心中,无法排遣时,人体的癌细胞就更容易生长。李敖引用孔子的话,是想说明以他的心态,是不可能生闷气的。

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是在表达惋惜之情,他说:像我的学生伯牛这样善良纯洁的人,怎么可能得这样的病呢?他不愿接受,不愿相信。

回也不改其乐:快乐是一种奇妙的能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是对颜回生活的真实写照。颜回过得清贫,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看到颜回的人都觉得,这日子也太苦了吧,简直没法过下去,太惨了,太穷了。但是颜回依然开心,依然喜悦,依然自得其乐。

孔子说,颜回真贤。

孔子曾经对子贡说: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在这点上就有分明,孔子自己并没有像颜回一样过这么苦的日子,他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一个学生,在极端穷困潦倒的境遇下,依然能够一心好学,觉得无比欣慰。

在宋朝,学子们想上岳麓书院或者白鹿书院,理学家要对他们进行面试。面试中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分析一下,孰为孔颜之乐?也就是问,孔子跟颜回两个人到底在乐什么。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可能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个人觉得,颜回的快乐和孔子的快乐,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法喜充满。

有人读经书,读到某一处,觉得太好了,便雀跃起来。其实他也没得着什么了不得的好处、挣着钱,生活也许还是一样艰苦,但是在顿悟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跟以往不一样了,感到发自心底的喜悦和满足!

孙悟空听他的师父菩提老祖讲经的时候,常常高兴得从座位上跳起来。师父问:你这猢狲,跳什么跳?孙悟空说:听到了一个道理,觉得非常开心。这就叫“法喜充满”。

“法喜充满”是一种求知之乐,是一种出自生命本体的快乐,是一种正念之乐。

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外的,不依赖于外物。如果能够拥有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发现,似乎没什么可烦恼的了。想一想,我们过得比颜回可好多了,颜回都能那么快乐,我们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这句话也能够反映出颜回比子贡高级的地方。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一个人贫穷但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慢,这状态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这个更高级的,是“贫而乐,富而好礼”。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一种拧巴的、使劲的状态,要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而像颜回这样,在陋巷也能过得快乐,这才是孔子真正欣赏颜回的地方。

中道而废:不开始努力,怎么能断定自己做不到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我十年前做过培训老师,常在课程结束时引用这句话。

冉求对孔子说:我对您教的知识其实很喜欢,也愿意学,但我天分不高,力不足。我已经尽力了,但还是只能留在原地。

冉求这是在以“力不足”为借口。孔子一句话就洞穿了他的内心,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天,我们常常听到“半途而废”这个词,我觉得这是一个影响很坏的词,它让我们觉得,事情只要不成功,就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半途而废”并不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当我们朝着目标前行的时候,即使倒在半道上又如何呢?它说明至少努力了。

孔子认为冉求的这句话很没志气。如果真的“力不足”,至少也是停在半途中,可你却故意止步不前,你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将自己禁锢起来,这叫画地为牢。

冉求与子路做事的态度处于两个极端。子路是“闻斯行诸,唯恐有闻”,行动力很强,听到了就马上去做,不管做得对不对,也不管会到达怎样的程度,先做了再说。冉求则刚好相反,听了老师的话,即便觉得有道理,也会思来想去,踟蹰不前,会找大量的理由让自己放弃。孔子点醒他——你还没开始行动,就说自己“力不足”,把自己限制在原地了。

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很多人对我说:樊老师,你讲的东西太高深了,我们根本做不到。还有人说:樊老师,现实生活没有那么美好,处处都是障碍,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读到博士,而我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我每天为了生存就耗费了所有精力,我怎么可能做到你说的那些。

每到此时,我就想搬出孔子的这句话:“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你还没有去尝试,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去,就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放弃吗?

我推荐过《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破除了我们对天赋的假想。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能做到的事,其他人就能做到,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全心投入,付出足够的努力。

孔子的这句话,请所有人谨记于心,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别再给自己找借口。

女为君子儒: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是孔子比较年轻的学生。孔子对子夏说,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子儒”和“小人儒”,并不是指儒者中的君子和小人,而是指当时的两个行业,一种被称为君子儒,另一种则是小人儒。

儒的起源并不是孔子,在孔子之前有很多儒生。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主要的行业,而儒在当时是一种贱业,主要是靠教书、襄礼、操办红白喜事谋生。

我爷爷过世时,我回到农村老家去办丧事,发现村里竟然有很多颇有学问的老人家,他们戴着圆圆的眼镜,谁家有丧事或者喜事,就请他们写对联,确定流程,让操办礼节符合当地的要求。那一刻,我突然联想到当年的儒生,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想必也是如此。他们有文化,懂礼节,可以告知大家婚丧嫁娶的规矩,谁家有大事都请教他们,再用点钱银作为答谢。

像这样的儒生,读书、学本事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这就叫作小人儒。小人儒并不是贬义,只是当时的一种职业。

孔子对子夏的要求很高。子夏可能做了一些类似的事来赚钱,孔子就提醒他要立志做君子儒,要研习典籍,研究文化和礼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今天学习儒家文化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要求,我们想要提升自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一个人有理想和抱负,愿意肩负使命,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推动世界的改变,就是君子儒。

孔子对子夏说,不要让自己失去理想,别把自己的儒生身份变成一个混饭吃的职业,而应该让它成为自己学习的入口和路径。

儒家从一个小范围的职业,演化成一个大的流派,在这个重要过程中,孔子充当着伟大的改革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行不由径:不走捷径,是君子之道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就是言偃。孔子称“偃”这个字的时候,常指子游。

子游在武城做宰,宰相当于一个地方官。孔子去视察,对他说,做一个地方官,最关键的是擅于发现人才,这对整个国家都极为重要。

子游就对老师提到了一个人,叫澹台灭明。

这个名字很特别。关于这个名字,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夜航船》,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这本书类似于现在的百科全书,书里有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小知识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涉及广泛。

《夜航船》讲到,在南方水乡,人们外出都要坐船。旅途漫长而无聊,尤其晚上更是难挨,大家就凑在一起侃大山。船上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聊天的内容包罗万象。

古代的船很小,坐船的人又多,大家几乎是凭本事占位置,你见多识广,就底气足,自然敢大大方方伸展手脚。在夜航船上,可以说学识就是“硬通货”,万一说错了,不仅被人耻笑,连铺位也不好意思占了。所以张岱开篇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有一次,一个儒生在船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占了很大的地方。旁边有一个僧人,蜷缩着脚,听儒生讲话。听着听着,僧人觉得不太对劲,就问儒生: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儒生答道:这还用问?当然是两个人。

僧人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2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