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卫辉有个印度僧人创建的麻风病



佛教寺院最鼎盛的时期应该处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有杜牧的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帝王大多崇尚佛法,所以寺院众多。同时期,北方沦陷的汉族中原地区,因为北朝统治阶层的胡族过多地受到汉文化及佛教的熏陶,故而所建寺院也并不比南方少,目前中原地区现存有来头的寺院,大多始建于这一阶段,如最富盛名的登封少林寺,及逐渐被人遗忘的卫辉香泉寺。

一、疠人坊

在说香泉寺之前,我觉得应该先让大家了解一个传染病学方面的名词--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风病在上世纪时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明、清及民国时期,政府最初对麻风病灾区的处置是无法处理、听之任之,基本是把疫区进行封锁,任封锁区内的病人自生自灭。清末,德国传教士曾拍摄过广东省麻风病疫区内的病人照片,那情景简直就像《生化危机》里的僵尸再现。

寺院,本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地方,和传染病本不相干,但香泉寺却是一个特例。因为香泉寺,是历史上第一家收纳无家可归的“麻风病”患者的慈善场所,后成专门收治麻风病的疠人坊。

史载:“印度来华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疯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疯病人。唐代《续高僧传》称: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极山美,收养疠疾,男女别坊。”

寺内原有一块刻有医治麻风病配方的石碑,抗战期间,为防止此碑落入日寇手中,政府军撤退时将其掩埋,现仍无踪可寻,甚为遗憾。

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卫辉香泉寺、登封少林寺等一批北朝寺院,也都曾是最早把医救苍生作为一项重大慈善活动来修炼提升个人境界的代表寺院。香泉寺,开佛教寺院医疗之先河,男女分坊收治麻风病人,解黎民之厄、百姓之苦,在中华医学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光照后人。

二、香泉寺

香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寺庙建在战国时期魏安厘王的离宫--雪宫遗址上。隋大业五年重修,当时,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稠禅师游历化缘到此,发现林滤山,泉水甘甜清纯,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就高兴地说:”这里可建寺院。后,建起寺院,取名香泉寺。寺院几经战乱,至元代已荡然无存,故元代年间又临山崖建造,重修香泉寺。

香泉寺以山势分隔,为东西二寺。

西寺有稠禅师殿,殿前有神头塔(亦称胜经塔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这座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塔的两侧有稠禅师石塔和千佛石阁(即千佛碑):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这是两寺中一座比较完整的宗教艺术石刻建筑。

沿石径东北行,梵宇临空,便是东寺。如削的山崖,以石径作梯盘曲而上,高约4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此坊名曰南天门。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穿石坊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东崖壁的华严洞,洞内刻佛,洞外刻经,现已剥落,但其残处可见宋人题名。寺后有一方石筑水池,即为香泉之源。石崖上有明代潞简王亲书的香泉二字。其旁还有线刻麻姑像。附近山崖有数十个小龛,龛内大都是宋雕佛像,仅有一较大龛内为7尊道教造像。

年,香泉寺部分毁于日本侵略军手中,后来在文革除四旧这场全国性的文物浩劫里,使得香泉寺旧貌遭受了灭顶之灾,大殿被拆,精美的佛像被破坏,很多珍贵的文物或遗失,或销毁,让人惋惜。

我们从至今残存的文物还可以大致看出,北齐时期西山所毁寺院的宏伟的气势。在称赞这片神圣的地方时,又让人生出许多感叹,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骄傲和自豪,但同时也让人心生遗憾。那些残垣断壁告诉人们,历史难以忘记。(郑三随)

卫辉50万市民最喜爱







































中考体育篮球项目体能训练指南
新技术怀柔医院功能科再添新技术填补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y/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