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在高安,有这样一个地方,住着这样
投稿在高安,有这样一个地方,住着这样
在高安,这个地方你知道吗?
这是上游水库最上端的华林山口、与八百洞天遥遥相对的一个小山岭,山岭脚下的山岗上并排坐落着一幢破败的二层楼房和一幢破败的单层平房。这房子是做什么的呢?
拉近单层破房子的距离,只见屋檐下的墙面上写着几个石灰大字“振兴高安,消灭麻风”。麻风?对!这就是如今许多人都未必听说过的“麻风院”遗迹!
如今的麻风院,房子破败已久,山岭寂无人烟,连房屋脚下的山坡也被挖成了峭壁。但在年以前,这里还是个房屋完好,稍有人气的地方。
麻风,是一种早期皮肤传染病。患病之初病人没有知觉,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出相”:皮肤起斑、眉毛脱落、酒醉面容、口眼歪斜、塌鼻梁、鹰爪手、拖拉脚、烂脚趾等严重畸形症状。
高安年开始麻风普查,共查处17人,集中送往宜春地区唯一的萍乡麻风病院治疗。年,各地送去的麻风病人太多,萍乡麻风病院不堪重负,遂在高安增建一所。
由于麻风病有传染,当时的医疗条件又难以控制,所以麻风病采取隔离治疗法,除了医生与病人要远远隔离外,整个病院还得与世隔绝。所以高安县麻风病院便选址在华林群山中一个人迹罕至,名叫南岭的山窝里。
麻风院分两部分,病人隔离区在南岭顶部的山窝里,医生居住区在南岭外围的山岗上。医生前往病人区出诊发药须走十多分钟的崎岖山路。
为了断绝麻风病人与外界的联系,从病院医生区出山,必须乘船横渡数百米宽十多米深的水库淹没区,再弯弯曲曲走上两三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华林通往村前的乡村公路。
病人隔离区原来有座小庙,年拆庙建院,当年便收治病人6位。年增至34人,到年这里已有病人74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0岁。
由于麻风院地处深山,又有上游水库阻隔,病人也被受社会恐惧,所以病人来到此地后便也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大多数病人都在此地了却了自己的一生,身葬此地。
为了消除病人的寂寞无聊,这里接通了外界的有线广播,后来又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此外,这里还开辟了稻田菜地,供轻微病人生产自娱。
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条件改善,麻风病已不再是令人恐惧难以防控的绝症了。即使有这类病人出现,也可以在家吃药疗养。所以年,麻风病院搬到了城里,医院。
麻风病院撤走时,这里还有30多名病号自愿留下,其中有一名黄沙籍病号名叫熊汪巡,因其父母亲过世后,其它亲人都不愿见他,所以他也只能选择终老此地。
相对来说,熊汪巡的病情较轻,于是他自愿承担为留守病人种菜采买弄饭洗衣等杂活。到年,他已陪伴所有留守病号度过了余生,目送所有留守病号进入了墓穴。
到年笔者闻讯亲往寻访时,这里已一片沉寂。除了一早一晚的鸟叫虫鸣,这里已了无生气。除了熊汪巡和他的唯一伴侣红毛狗,30多间病房空空如也。
孤独的熊汪巡年时已65岁,他说他的病已彻底治愈,虽然面颜有所改变,手脚不太灵敏,但活动并不受限。天气晴好时,他会到外出走走,近访山边,远逛华林。
别看熊汪巡以往得过麻风病,别看以往麻风病吓人,但熊汪巡的人缘好,华林人的德性好,因而熊汪巡在山外的坪上村还有朋友呢。只要外出,熊汪巡总能在坪上村吃顿便饭而回。
熊汪巡说他家居虽然清贫,吃喝虽然简陋,日子虽然寂寞,但政府每月会给他发生活费,山外的百姓常会给他提供一些帮助,红毛狗日夜形影不离,电视机随时有节目可看,一切都已习惯。
不过熊汪巡也有心底隐忧,他担心自己日益年老体衰,孤身一人独处深山,万一有个变故,死了都无人收尸。所以他也希望能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在山外找个落脚处。
如今距笔者走访熊汪巡已过去3年了,笔者退休离开高安客居上海也有2年了,不知他近况如何。笔者与他虽非亲非故,但毕竟有一面之交,怜他孤苦伶仃,又无力相助,实感惆怅。
本文系投稿,作者老牛,QQ号。如有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并注明出处。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如何治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yy/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壮士请留步别进错采购目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