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我们决定把ldquo读书会



“这注定是一个会记入史册的春天,我怎么也料想不到我们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展读书会。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只能在云上‘见面’了”。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传读书会”创始人的胡翼青教授在“开工致辞”里发出感慨。

疫情时期胡老师在书房录音

3月3日晚,教学立方里正式上传了本学期第一次线上读书会的录音,此次分享的两本书都与疾病有关,更是契合了我们当下被疫情环绕着的心境,主讲人宗益祥这样打趣:“这是一期‘有毒’的读书会,需要思想的‘解毒剂’”。他在解读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时,抽丝剥茧的将疾病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呈现出来,另一位主讲人冯亚民则沿着时间线梳理了《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这种疾病的话语之变迁也就清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之花正是在交流碰撞中刹那绽放,此次线上读书会围绕主讲书目特意设置了讨论区,等着天南地北的新老书友的妙语连珠。

主讲人宗益祥

主讲人冯亚民

3月4日的夜色如约而至。虽然原来设想集中讨论时间是19:30开始,凡是参与这场云读书的书友们却等不及提前近2个小时就涌入了线上讨论区。根据当时的后台数据显示:有近人参加线上读书会,各种形式的留言互动多条,甚至有参与者无奈表示,“参与人数太多,我已经在录音的第19分钟卡掉了6次。”实际上,参加本次线上读书会的书友不仅有南大的老会员,而且吸引了来自北到人大、南到暨大、西到兰大、东到华师的师生们。更让人惊喜的是,读书会的老朋友,曾经的主讲嘉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朱至刚教授也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对此胡翼青教授说:“我从没想过能有这样的场面,太惊喜了。”

朱至刚教授在讨论区写道:“在我读了《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这部著作后,感觉作者将‘精英医生试图儒学化’的上限,大致划在宋元时期,可能是对‘士’、‘仕’、‘儒’之间的关系形态,处理地有些太概略了。可能是作者将宋元以来,理学化的儒学看作了儒学的当然形态。实际上,以汉代为例,汉代医学的代表作例如(最终成本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等,所采用的世界观,恰恰就和此时今文经学(以《白虎通义》为中轴)相当相似。”“谢谢朱老师的提醒,我没有考虑到与今文经学之间的关系。我是从医疗技法和疾病的分类来思考‘儒学化’这个问题的”,冯亚民回复道,而主讲人的解读思路得到了朱教授的认同,“这很有挖掘的空间”。

“《疾病的隐喻》这本书可能真的很需要过度歌颂抗疫人士、新冠肺炎诗人以及戴有‘眼镜’的人阅读。感谢宗老师分享这本书。”随后这位热心网友又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身体”的文化意义、关于艾滋病去道德化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就此主讲人宗益祥调侃道,“发现一位河南网友的真情告白,这位网友学识渊博但又非常谦虚。”随后,他引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于“隐喻”的解读肯定了桑塔格作为一位批评家应有的独立姿态。此外,有同学留言结合自己的患病体验阐述了对于“疾病的隐喻”的深刻理解;还有同学结合自己选修的“生命政治”课程,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对于生物性生命以及政治治理的感受。书友们在“延申讨论区”不断抛出各种值得探讨的话题,除了与主讲人的互动,书友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在这里,每个参与者似乎都成为了本场读书会的主讲人。有趣的是,整个讨论除了理性与秩序,同时也散发着趣味与自由的气息,“师妹看我,这题我会”、“网络读书会分享太有趣了,哈哈哈”、“感谢分享,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角度”、“解读很到位!”。

线上读书会讨论区()

郭静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宗老师:

新感受力在机械复制等媒介技术带来的感官钝化面前,生存空间如何?

桑塔格有没有具体论述疾病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道德事件、政治事件的?

宗益祥(主讲人)

关于机械复制与新感受力的关系,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二者与影随行,贵在形成一种反思,一种“刺破”日常无意识的能力。桑塔格在书中也有论述,据说以色列是阿拉伯人眼中的“毒瘤”,由此需要持续化疗,不断战争,呜呼哀哉!

周干茜

当主题框架搭就,我们拥有了精力迈向主脉以外的视域,比如我们附着在(或者独立)年代序列下从上古到中古,再往唐宋元明清梳理麻风病的治疗历史,这样一种行为是否可以说明传统史学认为这些无关?

冯亚民(主讲人)

谢谢周同学的分享,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可以肯定的说,新史学的发展肯定要借助传统史学的研究成果(历史断代、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新史学和传统史学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对象上,传统史学偏重政治史研究,这点西方和中国比较类似。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历史学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开始研究过去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16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