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于麻风护理事业的人-记第32届南丁格
献身于麻风护理事业的人-记第32届南丁格
陆玉珍从小就想做一名“白衣天使”,在她眼里白衣天使是纯洁无瑕、充满爱心的意味,是一种美和高尚的体现。年8月,她如愿以偿,从上海市第二护士学校毕业了,20岁的她对未来充满了梦幻般的向往。想象着自己穿上白大褂,医院工作的情形,心里乐滋滋的.但是,当分配方案公布时,医院(医院)。
医院建于年,隶属中华麻风救济会领导,该院位于上海的北郊,交通极不方便,出门数十里,路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年4月,上医院.当时医院唯一96张病床,10位工作人员,与陆玉珍一起来的6位同志是该院的第一批医护人员。医院与世隔绝,人烟稀少,杂草丛生,野犬出没惊人,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病房就象难民所,工作人员和病人共用一个厨房,职工的孩子有时候还要托病人照料;医疗装备奇缺,只有少数几只换药碗盘、镊子和听诊器,更谈不上隔离措施.多亩的空阔土地陪伴着90多位缺手、少腿、塌鼻、歪嘴或失明的麻风病人.面对这一切,陆玉珍的梦想被击得粉碎。
基于麻风是一种传染病,潜伏期长,过去的医治又不尽人意,常会致使残畸,因此社会对其闻而生畏,甚至于人们对从事麻风医护工作者也另眼相看.医院后都来劝阻:“什么地方不能干,何必去这个地方,去了就调不出来,将来找对象都难.”这确切使陆玉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但当她看到病人由于政府派来了医护人员所表露的欣喜神情和真挚的眼光,看到很多畸残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而流露的痛苦表情时,她想起了领导、老师和同事们的鼓励,她思绪万千:“护士的岗位是平凡的,但治病救人的事业是崇高的,护士是我的职业,护理病人是我的天职。面对这些极需护理的麻风病人,我怎样能够临阵脱逃呢?我必须和其他几位护士都留下来为他们服务.”
万事开头难,要说干,困难还真很多.在几近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与几位同来的护士,白手起家,建立了护士室、注射室、供应室等,添置了经常使用的护理用具和办公用品,印刷了体温单、给药单及医嘱本等等。她把学到的护理知识结合麻风病特有的身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履行,常常催促检查,逐渐提高了医护质量,使医院的护理工作,从无到有,日趋完善。
就在陆玉珍工作了2个月后,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姐姐病情恶化了。那时交通不便,医院里,每周回家一次,等她一周后赶回去,姐姐已离开人间。由于她的父亲已早逝,因而,患过中风的母亲也就只能依托她照料。院领导关心她,要她上长日班;她婉言谢绝,坚持三班倒,还常常和同事们去郊县展开麻风宣扬、调查和医治工作。有人不理解,有人困惑,问她凭甚么能克服个人困难,如此投入,她只是笑着说:“这是应当的,看看周围的领导和同行们,他们也都在为解决病人的痛苦而不懈地、努力地工作着。记得还是在五十年代后期一个夏季的傍晚,郊县送来了一名不修边幅、满身溃疡、严重贫血、又脏又臭的瘤型麻风病人。病人因终年独居在低矮的房子里,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双下肢的溃疡面爬满了白乎乎、胖嘟嘟蠕动着的蛆,使人不寒而栗,又有一定的传染性,很多人见之难堪地掩鼻而过。病人住入病房后,陆玉珍毫不犹豫地带领同伴们用高锰酸钾溶液为病人清洗,并想将病人创面的蛆冲洗出来,谁知越冲反而使蛆越向组织深部钻,因而,她只好又改用血管钳把它们一条条钳出来。每次为他换药要个把小时,连续2、3个月的综合医治,患者创面愈合,现在这个病人还健在,并能参加院内劳动。提起往事他一再激动地说:。是陆护士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医院的情况特殊,家属不便来院陪伴,也没有人愿意到病房中做工务员,几近所有的工作都由护士干,除打扫卫生外,护士们还要为部份病人喂饭、洗澡、修指甲、更衣、购买日用品等。病人死后,按要求不能进殡仪馆大殓,医院太平间举行告别仪式.我国的风俗是人出身时,赤条条一丝不挂,但“去”的时候总要穿着整齐,很多家属希望这样做,却又不愿意为死者换衣、戴帽、穿鞋袜,陆玉珍理解他们的心情,与护士们主动承当这1工作。她们认为,这是对去世病人的尊重,也是对活人——向院病友的安慰。南丁格尔说过“护士要有1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陆玉珍就是这样的人。
过去,麻风病给患者的精神压力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全部生活,一旦得了此病,精神上几近全部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妻离子散,加上肉体上的痛苦,对人的打击极大。有的病人被诊断是麻风病后既不敢相信,一遍遍地问医生是真的吗?是不是有误?有的当场就昏倒。因此,对他们不仅是身体上需医治,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尊重。陆玉珍数十年如一日地向患者、家属及社会宣扬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极力从精神上和生活中关心、爱惜并帮助他们.以往医治进程中病人最感痛苦且无理想疗法的是麻风反应——麻风病在慢性进程中突然产生急性或亚急性的活跃现象,表现为原有伤害的红肿,扩大或突然产生新皮疹和/或剧烈的周围神经肿胀与疼痛或伴随高热等全身不适。麻风反应极易致使畸残,病人常常痛苦不堪,常有轻生的动机和举动.陆玉珍对这些患者除精心护理外,还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建立信心克服疾病。她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陪病人漫步、谈家常、讲故事,以减轻其痛苦,使之度过反应期。有一名女性中专生,患麻风病又并发肺结核,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谢绝医治,且屡次有轻生之念。陆玉珍不断安慰、开导她,使之安心疗养,配合医治而康复出院、重返岗位。
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和偏见,常常致使病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与婚姻等困难,所以护士们还得处理这许多“份外事”。陆玉珍总是积极地配合有关部门去学校、到街道、下农村、上工厂宣扬科学知识,尽一切努力处理患者和家属的困难与要求,解决了一件件就业、学习、婚姻问题,深受病家及同道们的好评。陆玉珍常讲:“若问我这个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人有甚么要求的话,我唯一的要求是希望社会能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使麻风病人有个公正、良好的康复环境”。
护理是一门科学,要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但要满腔热情,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欲望,还要有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精深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解决病人的痛苦,对此陆玉珍深有体会。年她考入上海市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医院要翻三班,工作与家务均很忙,她坚持了整整6年的业余学习,终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当时正值。文革”不久,甚么“医护工一条龙”,搅乱了医院正常的秩序,医务人员也调走了一批。作为医学院毕业的陆玉珍,有足够的条件,也有很多的机会,医院。但她始终表示“决不转业,这辈子就做麻风护理工作了”。
建国后,广大医务人员做了大量的麻风防治和护理工作,但一直没有1本麻风护理方面的专著。为了总结有关经验供同志们参考,提高麻风专业护理水平,在著名麻风专家马海德博士的大力支持和指点下,她带头编写了《麻风护理常规》1书,弥补了我国麻风护理工作的空白。
由于陆玉珍一生从事麻风护理工作及其作出的无私奉献和成绩,正如周总理生前所说的,“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人,具有伟大的献身精神”,她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屡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护士,年荣获国际红十字会授与护士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
陆玉珍,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只图奉献,不求索取的人,1个把自己与病人与护理事业紧密相联的人。她是千万个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的代表,是我们每一名医务人员学习的榜样。她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她确切是一名中国的“南丁格尔”。
:李小玲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zl/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感动中国 40年与麻风病人“零距离”
- 下一篇文章: 云南省宜良县竹山麻风康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