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僧说这三大硬伤,有一个也会迟早



怎样判断是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908/4467176.html

今年暑假趁着时间闲暇,我去了一趟西藏。我一向信佛,所以布达拉宫是我必去之地。来到向往已久的布达拉宫。听说到这的人会有高原反应,而我们却感受到空气新鲜、蓝天白云所带来的无比快乐。

路上看见有走三步,五体投地磕头跪一次的信众,据说这是最虔诚的信徒,不远千里从家乡到拉萨的路上,他们都是以这种方式前进。

来到布达拉宫,我进完香后,就四处参观。经过一间禅房时,一位高僧正在和一位施主交谈着什么,我凑上去一听:

原来施主内心非常郁闷,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生气生上老半天,甚至三五天的心情都会受到影响,做一件事情经常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有时候撞了南墙也不想回头。感觉自己整天活得郁郁寡欢,心惊胆战,特来找高僧指点。

僧听后,意味深长地说道:现如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烦恼,这些人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言论,并且喜欢用自己狭隘的眼界去评价别人,同时用自己冠冕堂皇的那句话“我是为你”好去道德绑架他人。

嫉妒心和虚荣心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他们过度地去追求浮华的东西而忘记停下来的脚步。而且他们得失心很重,所以活得很累。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人有三大硬伤,如果你有其中一个,在人生的路途中必定会摔跟头。

为“色”所惑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还说过,耳听不一定虚,眼见也未必全是实。

我们普通人对于是非的评判都太过肤浅,往往会过度相信:这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见的。其实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事情的真相,我们要深入了解,不要随意去评判事情的好坏。

高僧说起一个故事:有一位静虚禅师,门下弟子很多。有天晚上,禅师带了一名女子回到自己房间,立刻紧闭房门,之后好几天都没有开门。

徒弟满空害怕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就一直守在门外,有人来找师父,他们就婉拒,说禅师在打坐。

满空心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鼓起勇气进门去找师父。进去之后看到一位女子躺在师父床上,满空说:”您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妥,您这样让师兄师弟们怎么看您呢?“

静虚禅师没有生气,让满空过来看,仔细看看女子的脸部。原来,女子身染恶疾,是个麻风病人,鼻子掉了,耳朵也没有了。禅师把她带回来,是为了给她治疗。

满空看了惭愧不已:“师父,弟子愚痴,妄下评论!”

满空被表象所迷惑,其实他是被自己的内心所蒙蔽了。而禅师内心清明,早已看透这些浮生若梦。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如此,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有时也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看事情一定辩证地去看待,切勿妄下结论。

很多事情,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看到的“真相”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真相藏在海里,你根本没有看到,但是你却拿着你看到的所谓的“真相”,肆意评价着别人。这样的你总有一天会栽跟头。

放不下我执

烦恼产生的一个最大的根源就是“我执”,这个“我执”要是断不了,那就没办法走出执念了,更别说快乐了,所以学会打破“我执”,就是获得快乐的第一步。

我执是什么呢?高僧解释到:我执固然是一种执念,这个执念离不开“我”。从小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虽然婴儿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但它的本意识里会认为,“我”即是全能的,“我”是整个世界的一切。

执念即是心中对一件事情执着不放,便为之癫狂,到最后痛苦不堪,遍体鳞伤,却还仍然不放。

无论是对一个小婴儿,还是对一位成年人来说,“我执”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佛陀说八苦,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苦,无不是脱离不了“我执”。

小事如吃不到一个甜美的果子,大到考核失利、失恋、股市亏钱等。“我执”放不下,脱离不了痛苦的感觉,在苦海里翻腾。

舍与得,无非一种轮回,看破了,也就释然了。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学会沉淀。沉淀,不是消沉,是用一颗淡然的心审视浮躁,是在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分别心

禅语云: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对待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以平常心去对待,其实就是一种真正的修行,当一个人可以做到对任何事内心都没有偏直的时候,自己其实会很苦。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做任何事都要用平常心对待,切勿着急看到结果,切勿因为结果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我心态,倘然接受。

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如孟子所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在现代紧张生活的压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宠辱不惊。

听完高僧的分析,一旁的施主连连点头,我在一旁又受教了。人生其实不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春去秋来吗?纵然很多事情不如意,但我们要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向前出发,才是我们该做的。

作者:千面略懂居士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佛学文化

所有作品均系千面略懂居士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承诺绝不用于商业用途。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nmc.com/mfby/21106.html